邓远萍[1]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苏庆华[2]2003年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日益成为大势所趋。而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这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化正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对于当前历史教育如何走向现代化,笔者认为实现历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实现历史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本人教学实践,在分析教师素质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色,提出了历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的叁个方面的内容:历史教师角色形象的现代化、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历史教师能力结构的现代化。依据当前历史教师的素质现状,制定出了历史教师实现素质现代化的可行途径:宏观方面,加强国家的投入、加强全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和加强师范院校的教育;中观方面,加强对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微观方面,加强历史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性的教学行为。当然这只是本人对此问题进行粗浅的论述,不足之处还请专家学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吉顺育[3]2008年在《苏南、苏中、苏北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中都会被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当前,世界各国不仅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还特别注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区域间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发达地区的优势和特色,使我们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落后地区教育的差距和发展趋势。促使落后地区看清自己的不足和落后之处,增强其向发达地区学习成功经验、有效方法的主动性和迫切性,以改进和优化落后地区教育工作。同时,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考查数据与研究结论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对教育的投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叁个区域的教育现代化程度是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需依靠科学测评手段,翔实的数据来说明。本研究以江苏教育现代化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运用spss为统计工具,比较苏南、苏中、苏北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江苏教育和谐发展的建议。本研究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参考意义和史料价值。具体体现在叁个方面:1.准确评估各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引导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为我省教育现代化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3.同时推进教育现代化评估体系自身的构建。
刘霜[4]2015年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逐步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宰者,而大学作为盛产知识经济的主基地,势必会受到影响。大学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其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水平,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在查阅有关大学教师专业化和高等教育现代化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意义、目标以及影响因素,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探讨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与高等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打好理论基石。透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结合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将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机结合,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联,即大学教师专业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促动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对大学教师专业化提出的新要求两方面。与此同时,结合对几所高师院校中大学教师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并详细讨论了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协同创新机理、情境理论以及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体来说,宏观层面主要依据协同创新的机理,健全政策和体制机制;中观层面主要植根大学校园特有的教育生态情境,利用情境理论,创新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微观层面主要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提升大学教师个人和群体的专业合作能力。
邱白莉[5]2006年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现,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建立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关系的剖析,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在现阶段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初步确定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指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考察,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指标可能达到的水平。最后根据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都适用的区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应是不断发展的。本研究所拟订的指标体系,仅仅是针对现阶段,特别是从现在到2020年这一特定时期所制订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指标体系将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被推翻。
胡弼成[6]2004年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宏观—中观—微观的逻辑进程和分析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和事实研究与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理论基点、动力、要素、实施、特征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对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课程与课程体系、以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等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揭示出现代化趋势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分析其社会历史背景,引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勾勒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运思。 其次,将现代化理论作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点,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现代化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和课程现代化理论,为研究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发展提供了理论思维与指导。 再次,以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原理探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动力,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基本矛盾、发展的一般模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环境系统等。 第四,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和内容要素的现代化,并从静态和理想层面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要素及其优化。 第五,论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的现代化,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的主导理论,描述了高等学校课程呈现的现代化和实施场的现代化,以及作为实施反馈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评价。 第六,描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针对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试图提出有益的启示。
李云霞[7]2007年在《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又在战后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历史遭遇,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去追赶现代文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建设成就,而今天又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比较分析中印这两个有着极大相似性的后起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不尽人意。本文从分析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入手,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以期获得新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决定本文必须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整合法。本课题从现代化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各种现代化理论的评析,确立中印现代化比较的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中印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两国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剖析。本文除了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有机运用之外,还必须对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运用。本文致力于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通过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条件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印两国现代化具有相对不利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印两国独立后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其起始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根据本国国情,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在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却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法跨越。然后,根据现代化内容的界定,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关于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通过比较两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扬长避短;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突出特色;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叁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关于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国家结构、政治构架、政党制度等,总结两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从而得出结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不同的政治制度提供不同的现代化国际环境。关于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科技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文化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本文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个以经济为主,同时也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若要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则各个领域必须能够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正确的战略选择。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同样,人的现代化也意味着社会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决定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必须转换为人力资本型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观念到行为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才可被称之为现代国家,中印两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和印度在发展战略模式和经济体制等分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建国50多年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是大大超过印度的。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各方面的比较基础之上的。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无疑是归之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印度特有的社会文化制度(如宗教等)。虽然印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中国,但其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谐性和社会稳定方面却有诸多经验可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两国现代化的发展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尽快实现社会现代化。
彭美贵[8]2013年在《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响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强调人格和谐,人格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以及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格能否得以全面、自由乃至和谐地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将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问题置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大背景下,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进路,运用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厘清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相关概念、建构维度、相关理论及着力分析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学生和谐人格问题及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现实困境与成因,继而提出并阐述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及具体路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格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其中内在包含思想、道德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等多重意蕴,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与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是一种人的兼具实然与应然两重属性并相互转化的生存样式,它标志着人的格式、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第二,要充分理解和谐人格的含义,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格的各个单元(即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组织(即整体)。整体构造的和谐人格,一般来说包含身心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以及审美人格四个维度,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正是人格的这四个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才得以构成完整意义上个体和谐人格的实在样态。第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遵循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多维推进、和谐交往、整体协调等原则,采用努力提高人格认知、全面促进身心发展、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及均衡协调艺术陶冶等方法,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建构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相关机制、建构以个体-社会责任心培育为核心环节的大学生和谐人格模式、强化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相关的意识教育。
瞿振元[9]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确立以教育现代化引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地位,并进而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必须将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要靠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发展愿景、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叁个重点问题。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应着力做好七个关键领域的工作。一是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二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成效;叁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全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创新高校人才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六是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开放与合作,力争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员,推动我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的提升;七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功能再造、系统转型,形成多样化、开放性、协调性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任丽涛[10]2016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正式拉开了政治现代化的改革帷幕。从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场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蕴含着以制度框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秩序现代化,以及以个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为主要面向的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蕴。有籍于此,教育,特别是政治理念培育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政治改革的进程中承载起了重要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起上述职责,真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其自身对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易言之,只有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才能够通过人的现代化发展这一维度推动社会秩序的现代转型,这也是我们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内在关联的逻辑起点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视为结果与过程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实践性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指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适合当前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存续型状态。本文我们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应审视的要旨总结为以下叁点:第一,从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中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变迁;第二,从发展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含的现代性诉求是否真正契合;第叁,从发展趋势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现实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怎样的策略来真正地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本文试以"发展"一词对上述叁个方面的内容加以涵盖,希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型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系统化学理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是本文的叁个关键词,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论域,发展是研究的具体面向。本文正文部分的五个章节即围绕以上叁个关键词次第展开。第一章,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解读。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为后续研究工作厘清相关基本概念,并对核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明。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叁部分:首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所涉理论进行解析;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加以确证;最后,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展开探讨与申明。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推演。此章的研究目标是在申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从现代性流转变迁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解读,进而从中探寻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所应秉承发扬的现代性内涵。此章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九十余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呈现出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征。第叁章,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最新现代化图景加以理论透视,进而确定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功能定位。本章共分两部分:首先,从理念厘定和历史回溯方面着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前提性思考;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着眼,申明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承载的现实功能。第四章,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诉求。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为现实背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予以审视。本章共分为叁部分:首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的核心诉求进行探究;其次,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体诉求;再次,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等具体面向发轫,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衔接要求进行总结。第五章,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诉求,渐进式地进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本章共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以"系统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完善;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再次,以"正视主体间差异"为指导思想,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现代发展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2].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D]. 苏庆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 苏南、苏中、苏北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D]. 吉顺育.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D]. 刘霜. 青海师范大学. 2015
[5].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 邱白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 胡弼成. 厦门大学. 2004
[7]. 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D]. 李云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 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 彭美贵.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9].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 瞿振元.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任丽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现代化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教师素质论文; 大学生论文; 经济学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