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和相关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对苏州市中学生的早期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动态研究和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
对象和方法
对象:于1994年调查苏州市12~18岁中学生869人。其中初中生553人(男265人,女288人);高中生316人(男161人,女155人)。
方法:①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1]。选测验得分在分量表中C>11,全量表中C>35,为早期问题行为者。②用《修定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EPQ)[2]进行个性特征测查。
③采用自行设计的的《家庭状况问卷》,包括12项指标。问卷由家长填写,其回收率为98%。
用T检验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一、早期问题行为检出率
从表1可见,早期问题行为全量表的检出率为20%,初高中间无差异性。初中组的P1项高于高中组;高中组的P3项高于初中组;而两组间在P2项上无差异性。详见表1
二、影响早期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本文以早期问题行为的三项因素为因变量,以年龄、个性特征、出生和健康情况、家庭环境等19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相应F值α=0.05水平下,得出具有显著意义的12个标准回归方程式,N、P与因变量呈正相关L、E与因变量呈负相关,提示不成熟或掩饰性低和内向倾向与早期问题行为有密切相关性。高中组女生E项与对人关系不适应呈正相关(B,=0.1528),可能外向在高中女生该项问题上起较大作用。年龄与因变量呈负相关,而出生情况和健康状况与其呈正相关,显示年龄小、出生时早产和易患病者较易产生早期问题行为。家庭环境的十项指标与因变量匀呈正相关,则指父母文化程度低、干部或个体经营者家庭、住房条件差、经济水平低、有不良生活习惯、与长辈共同抚养子女、对子女无社会交往培养这些状况是早期问题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其影响在性别和组别上呈现明显不同。
讨论
本文结果提示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的各检出率均高于国内其它心理行为方面的调查结果(1)。仅从问题行为学生的发生频率上看,并不存在年龄和性别间的差异性,其中均以情绪和学习问题的偏离行为突出。从两组间早期问题行为分布的比较上看,初中组明显表现为对人关系不适应,而高中组表现为以学习不适应为主。因此在人际关系的矫正和培养方面初中组应为重点人群,而高中组应以调正学习不适应性心理为重点。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问题行为者具有N和P高分的特征,这一点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的结果相类似(3、4)。出生时早产或难产、易患疾病及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和遗传因素等亦是影响早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与国外有些研究相同(3、5)本文结果还提示在相同学习环境下,年龄越小受其生理水平所制约的心理和行为水平也越低,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较差,易产生不适应征兆群。
早期问题行为的学生,其外部的行为表现并未超出正常的界线,但其内心的心理反应则已出现偏移。从本文所及的问题行为的含义出发,具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必然有早期问题行为,而具有早期问题行为的学生,并不一定表现出行为问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动态研究,将有助于探索行为异常的内在根源。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