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

凌瑶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摘 要: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来,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研究与探讨。笔者对近年来卓越教师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对卓越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和路径两个方面,培养模式和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师教育;卓越教师;路径

一 卓越教师培养的缘起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关起门来办教师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当前,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培养教师的指引和向导。

二 卓越教师的定义

虽然国家对卓越教师的培养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但是对于卓越教师的定义只是描述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学者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和阐述。毕景刚认为“卓越即为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之意,卓越教师就是指在教师素养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教师的这一类教师”。[2]林天伦、沈文淮等人认为“卓越教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包含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名师、特级教师等,是在学科教学、学生培养和学科研究具有较深造诣,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教师。”[3]杜瑞军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访谈资料,从教学学术和教学实践两个视角指出卓越教师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受诸多因素影响,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周先进认为“所谓卓越教师,就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明确的价值取向、熟练的教学能力、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教师”[5]

纵观上述诸多对卓越教师的内涵研究,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优秀、卓越、高尚等特征,而且基本都是从卓越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特征等维度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围绕师德、知识涵养、教学能力等教师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展开探讨。的确,教师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内涵、要求、标准逐渐丰富和多元的职业,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了对卓越教师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笔者看来,给卓越教师下一个标准定义是非必要的,必要的是要明确一名教师之所以称为“卓越教师”需要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什么,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发展受到了限制。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控制度面临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 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卓越教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最终检索出428条结果。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2005年后陆续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总的来说,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以前,对卓越教师相关研究的论文总共只有22篇,2013年以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呈正相关。2015、2016、2017三年均达到80篇以上。可见,近年来对卓越教师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集中于卓越教师的培养研究,也有少部分论文对卓越教师的成长阶段进行研究。如张洁平、朱成科依据卓越教师成长阶段受到不同的影响因素,将卓越教师发展分为职前选择期、工作适应期、巩固调整期、成熟创新期、卓越升华期五个时期[6];叶京的《基于卓越教师的专业构成与专长发展阶段探析》等。另外,还有文献聚焦于卓越教师标准与评价的探索,学者们提出了卓越教师评价的方向甚至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如刘青青、周先进借助对美国职业学校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如能力、成长力、领导力等的分析,为我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方向[7];王志广在《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依据卓越教师以教学、科研、为人三方面的特质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卓越教师评价方案。鉴于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对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策略进行综述。

四 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

由于地面IoT设备的运动,UAV的移动节能策略需要与IoT设备分簇情况联合设计,如图2所示.地面IoT设备运动导致分簇的整体位置和簇内节点数动态变化,进而影响到负责该簇通信UAV的运动.

在卓越教师培养途径中,不少研究将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聚焦于课程的设计,注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模块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比例上面各有特色。如华南师范大学“设置了通识类、学科大类、专业类和教育类四层次课程,每层次课程又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呈模块化,每个模块开设若干门课程”。[11]西华大学教师培养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组成,但各模块课程比例与以往相比有较大调整。”[12]

(一)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3.系统性风险。相较于外国企业,通常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某些无形资产的研发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能否研发成功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时投入很多却不一定能够换来满意的、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甚至可能失败。因此,如果企业评估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较高,无力承担无形资产研发成本,或者认为自身的研发实力较弱,研发失败的几率较高,往往就会选择以购买或者接受投资等方式获得相关技术,取代自主研发,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据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体现了教师培养的同一性,每个学校内部都具有各自培养卓越教师的模式和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如同修建了一个以卓越教师为终点的“跑道”,使教师在入职之前在这个“跑道”中得到统一科学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教师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体现了培养方式的协同性,不仅在校内各个部门互相支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校外的中小学校、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也与高校协调一致,共同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助力。

经高等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会议遴选,教育部确定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覆盖62所高校。笔者通过浏览这些高校关于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各高校均构建了自身的培养模式,并且阐述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总体而言,都是按照教育部的《意见》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卓越教师的形成离不开自身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然而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卓越教师”这一项目的提出,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各高校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策略。

(二) 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

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架构,由于不同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对架构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例如在农业的海量数据中,包含大量的农业基本资源如耕地、田地等,农业生产方面如育种、施肥等。在对农业中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处理时,面临灾害风险预测、粮食安全等多方面问题。与此同时,在构建农业云计算平台时,需要获得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支持,还需要大量的农业经验与农业知识,地方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为农业的云计算平台构建形成较大难度与挑战。

不仅包含学校的基本课程,还注重对于学校课程的延伸,即卓越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多主体、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协同培养”是必要的,确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协同培养策略,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共同、利益分享、资源优化的原则共同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助力,打破高等师范院校以往相对封闭、独立的办学体制,实行开门办学。学生在基地学校进行实习的同时,聘请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本地区教学名师、国内一流专家给学生提供指导。在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如华东师范大学设置“集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300个研习项目,覆盖全体师范生”[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各高校均构建了自身的培养模式。并且其中最具差异性的也是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差异是由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导致的。东北师范大学认为“卓越教师是多主体、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提出“协同培养是造就卓越教师的根本途径”,构建了“U-G-S办学模式”,即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等三个教师教育的主体结合起来,在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资源建设四个方面都采用协同的方式。[8]华东师范大学认为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在“完整的人”的理念上进行的,提出“4+N+2.5”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其中“4”为本科阶段,“N”为毕业后入职阶段,“2.5”为教育硕士阶段。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可按政策返校就读教育硕士,实现教师教育的知行合一[9]。此外,还有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创建载体的形式,如西南大学的“师元实验班”,在制定培养目标、人才选拔、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10]

(三) 卓越教师研究的发展方向

2.特色课程设置,突出卓越教师的“卓越”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动力,也有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对于卓越教师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评定标准,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将卓越教师的评定纳入制度的范畴,很可能会进入“教师职称评定”类似的怪圈,即教师注重自身职称的上升而心不在于教书育人上。那么既然提出了卓越教师的培养,必然会面临卓越教师评定标准的问题,如何合理设置标准才能将之变成“翘起整个地球”的支点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育人为本都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不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卓越教师的评定,都是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教师,从而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因此,在卓越教师的评定中学生的反馈都应该是重中之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1.卓越教师培养评价标准探寻

纵观卓越教师的培养,各个学校都在有意识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用试点的方式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纵观卓越教师培养,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每一位师生都能有效参与到卓越教师的培养中,也是体现卓越教师“卓越”的重心所在。在探索课程方面,各项目学校都设置了符合自身条件的课程,和其他一般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相比,更加注重体现学校的培养理念和突出教学的特色。然而在突出课程设置特色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不仅是课程的种类,课程设置形式、针对性方面都应该更深入,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教学特色的一大方面,同时也更贴近学校的教学情况,能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好的基础。国家课程强调人才规格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要学的内容做科学有效的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课程,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助力。

3.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卓越教师的培养总的来说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培养策略固然有其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但是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被忽视,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在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意见的调查与搜集,充分了解在岗教师们的需求,依托当地的教育机构等给予有针对性的培训。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内容上更加具有实操性,因为对教师自身来讲,培训内容来自于鲜活的课堂中,针对性地培训后教师可以立即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调动了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迈进。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是老师们感兴趣的,并非是空穴来风,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义乌为小商品国际流通打造了全方位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了海、陆、空、铁、网、邮、义新欧、义甬舟等“新八路”综合物流体系,增强了国际物流处理能力和跨境包裹的转运效率。但与国内物流相比,跨境物流涉及输出国海关和输入国海关,需要进行清关与商检,物流链条和工作内容变得复杂,目前国际运输的安全、速度与成本三方面很难满足中小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期望,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购买匹配的物流服务。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企业对当前跨境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表示不认可,服务回报与成本付出不对等。

卓越教师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但是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力。并且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求不尽相同,有必要开展个性强的研究,在卓越的标准和路径的套索中要区别对待。总而言之,对卓越教师的全方位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卓越教师进行充分地认识,学者们对卓越教师的探索不仅揭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象,更表明了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要树立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年月日.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J]. 中国农村教育, 2014(10):4-5.

[2] 毕景刚. “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1).

[3] 林天伦, 沈文淮, 熊建文. 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 2016(7):156-159.

[4] 杜瑞军. 从教学学术到教学实践:卓越教师基本特征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19-126.

[5] 周先进. 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6] 张洁平, 朱成科. 专业化视角下的卓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再认识[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 31(5):98-101.

[7] 刘青青, 周先进. 美国职业学校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18):92-96.

[8] 刘益春. 协同创新培养卓越教师[J]. 中国高等教育,2012(23):15-17.

[9] 陈群, 戴立益. 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0):27-29.

[10] 陈诚.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7(25):15-16.

[11] 林天伦, 沈文淮, 熊建文. 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 2016(7):156-159.

[12] 吴越, 李健, 冯明义. 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以西华师范大学“园丁计划”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8):92-97.

[13] 陈群, 戴立益. 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0):27-29.

本文引用格式: 凌瑶.国内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J]. 教育现代化,2019,6(37):19-2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7.007

作者介绍: 凌瑶,女,四川泸州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国内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