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新课标论文,是为了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10年迎来新课改首次高考以来,陕西文综高考连续5年均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每年分析、研究高考试题,无论对于常规教学,还是对于高三复习备考,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和把握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以下简称“新课标卷Ⅰ”)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及其规律性,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题型与结构 1.题型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新课标卷Ⅰ政治试题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包括计算题、图表题、材料分析题、观点评析题等基本类型;四个必修模块分值分布大体相当,《经济生活》30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16分,《生活与哲学》30分。 2.试题排列顺序有所微调 试题排列顺序与2013年相比有所微调。第12题为计算题,第13题为图表题,第15题为《政治生活》试题,第16题为《经济生活》试题,第19题为《文化生活》试题,第20题为《生活与哲学》试题。客观题中,—材多答题型试题为4道题,分别是第15、16题和第19、20题,比2013年多一倍,且同一材料下面的两道试题均分属于不同必修模块;第39题第(3)问开放性较大,知识范围不特定,既可以从《生活与哲学》角度作答,也可以从《文化生活》教育创新角度作答,此种设问方式、考查方式在新课标全国卷中首次出现,值得关注。 3.整体难度与2013年基本持平 客观题的总体难度略微降低。主要表现为第12题计算题难度明显下降,且数据简单,运算过程简单;第13题图表曲线题比2013年第12题难度有较大下降;此外,《生活与哲学》试题考查的综合度下降,总体难度比2013年简单。主观试题难度加大,究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微观考查力度加大,试题更加灵活,设问针对性明显加强,考生简单罗列教材知识点不能有效得分。总体而言,客观题难度略微降低,主观题难度有所加大,整体难度保持稳定。 二、亮点与特色 1.紧扣考试大纲,突出考查基础、主干知识 新课标卷Ⅰ政治试题,以能力立意,充分体现了选拔性试题特征,同时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核心考点的考查。例如,第13题考查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第14题考查了“企业的经营”;第15题考查了“民族自治和民族关系、原则”;第16题考查了“财政”;第17题考查了“基层民主自治”;第19题考查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融合”;第20、21、22、23题考查了“联系、发展、矛盾、认识与实践、辩证否定、价值观”等哲学核心考点;第38题考查了“政府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市场机制”;第39题考察了“文化创新”“意识的作用”等基础、主干知识。 2.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历史使命和学科特色 命题立意高屋建瓴,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功能、历史使命和学科特色。试题集中体现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显性考查学科知识,隐性宣传和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弘扬主旋律。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立意高远,“改革”“创新”这一主线贯穿试题始终。 试题全方位强化和体现了创新精神。第14题,从企业和经济发展角度,强调了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第17题,从民主政治角度,强调了基层民主实践创新;第20、21题,从个人发明创造和哲学层面,考查了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第38题第(1)问,考查了政府管理方式、治理方式、管理理念的创新;第39题第(1)问和第(3)问,强调了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 对于改革,试题主要涉及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完善。最为明显的是第38题,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简政放权”这一时政热点创设情境,考查和强化改革这一时代主题,以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此外,第39题,以“教育体制改革”为背景,凸显当前教育改革、高考改革以及教育观念更新这些热点话题。 3.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另一大亮点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试题既考虑到对国家意志的渗透、大政方针的考查,又十分关注和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例如,第12题考查了存款利息计算问题,相对于2013年第13题计算企业利润而言,无疑是回归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调整;第21题,以“斯班瑟发明胶水新配方”“佛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不干胶记事贴”为背景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关照学生兴趣和认知取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22题情境材料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出版”也容易拉近试题与考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第39题第(2)问,以钱学森的中学生活经历为话题背景,引导学生对“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加以评价和分析,也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点。 同时,试题凸显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第20题引用习近平讲话,阐明中国实现中国梦坚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对某些国家一再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回应和批驳;第23题,从哲学层面考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第38题,考查了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第39题,涉及教育改革,既与学生密不可分,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4.轻宏观重微观,注重考查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 仔细研究近5年的试题,不难发现,主观试题考查逐渐明晰地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设问角度和知识点考查,由宏观叙事、综合宽泛型向微观深入、具体针对型转变。这一特征在2014年试题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如第38、39题。 第38题第(1)问,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乍一看,此题设问似乎很宽泛(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但结合材料背景(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难发现,此题只能运用“政府”相关知识回答,而且要有针对性,即针对背景材料一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这几个角度作答。凡是回答诸如“政府性质、宗旨、对人民负责、政府以人为本”这类万金油式的观点,一律不能得分。第38题第(2)问:“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准确作答此题,必须抓住三个具体关键点:一是要针对“放宽市场准入规则”这一话题背景,不能出其左右而言他,否则就会跑题;二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市场如何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生作用”这一特定知识分析和回答问题;三是问题的落脚点必须是“如何对消费者受益”,而不能回答企业或政府如何受益。此题的切入点非常微观,考生作答时要有的放矢,切不可泛泛而谈。 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此问也是典型的微观试题,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对实践发展、对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分析“教育创新(其实质为文化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此问针对性很强,不可引申和扩大范围,用“文化的作用(《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取代“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的知识)”作答很难得分。同时,考生作答时要有变通性,即由文化创新对实践的作用及文化创新对文化繁荣的意义,过渡到教育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意义,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创新本身的作用上。第39题第(2)问,要求“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对“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此间原理限定非常微观具体,从“意识的作用”(从意识对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作答,并且要有针对性、变通性地分析和评价“教学观念”这种具体意识形式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命题的微观化趋势增加了试题难度,要求考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熟练、更加具体,对考生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中,要有意识对学生加以强化和引导,在回答问题的精准度、针对性、变通性等方面狠下工夫,避免“假、大、空、全”的宏观叙事和面面俱到的答题方式。 5.注重选拔功能,兼具思想性和教育性 高考试题的基本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新课标卷Ⅰ政治试题,在知识考点分布、能力要求、过程和方法考查等方面,都具备了应有的难易度、区分度和命题技术水准。同时,试题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三维目标中最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之灵魂所在。在命题材料选取、命题立意和知识点考查三个方面,或明显,或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例如,第12题渗透经济人的投资理财意识;第15题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正确民族观;第17题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第23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第14、17、21、38题第(1)问、39题第(2)问均强化了创新意识。 三、不足与缺陷 1.试题形式相对单一,客观试题的综合度有所欠缺 除了第13题是图表曲线题外,其他试题均为文字材料型试题,略显单一。如果客观题适当穿插漫画题、逻辑推断连线题,主观题背景材料适当引用经济图表、统计数据资料,试题将会更加丰满和完美。 客观题考点单一,四个必修模块内部知识的综合性略显欠缺,更没有一道涉及四个必修模块之间知识的综合性试题。12道选择题中,只有第20题综合考查了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观、实践和对立统一等知识,其他11道选择题,均只考查一个相对单一的知识点。 2.逻辑角度考查单一,忽略“怎么办”“措施类”能力考查 通常而言,试题考查的逻辑角度有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12道客观题中,只有第12、16题可以看作对“怎么办”这一逻辑角度的考查。第38、39题,共52分,只有第39题第(3)问要求拟定广告词(仅仅4分),可以被认为是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他4问(共计48分)都是考查“是什么”和“为什么”,严重忽略了对“怎么办”这一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个别试题学科特点不明显,知识范围、角度模糊 第39题第(3)问:“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该设问没有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可以从哲学方法论角度作答,也可以从文化角度作答,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作答。不可否认,此问在追求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方面做出了探索,但学科特点不明显,考查知识角度模糊。其结果是,即使没有学过思想政治课也可作答,既失去了学科特色,也使试题丧失了应有的区分度。 总体而言,新课标卷Ⅰ政治试题,无论是从命题立意、知识分布、命题技术,还是从难度掌控、区分度把握、信度和效度等方面而言,都不失为一套高水准的试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反复研究!潜心研究高考真题,分析和探寻试题特点、规律和变化新动向,对今后常规教学和高考备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回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头”是更好的“前进”--对2014年高考新课程标准第一卷政治试题的分析_新课标论文
“回头”是更好的“前进”--对2014年高考新课程标准第一卷政治试题的分析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