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机制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必然会因多种因素而呈增加趋势,因而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银行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风险是关于预期收入不确定性的程度。金融风险是指资金的所有者或投资人在投资和融资过程中,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资财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银行资产的主要部分是贷款资产,银行贷款的根本特点是偿还性,即贷款必须按期偿还。否则,银行贷款就不能按期收回,信贷资金就无法运转。但事实上,由于市场变化的影响以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因素,使得银行本身的信贷决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失误在所难免。如贷款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经营管理不善或产品无销路,物资大量积压,发生大量亏损,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使得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则银行贷款有可能成为风险贷款。
(二)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已由过去的财政渠道为主转向信用渠道为主,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努力筹集建设资金,满足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是整个经济中极为敏感的一根神经,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金融不稳定,则经济也就不可能稳定,因此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稳健经营。
(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的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核心就是将现有的国家专业银行转为商业银行,以增强金融企业的活力。实行商业化后的金融企业在承担国家赋予的必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后,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成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在目前情况下,银行利润的获得不外乎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以扩大利差收入;一是扩大贷款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在我国,利率的市场机制还尚未形成,金融企业的利率浮动权限很有限,则寻求贷款的规模效益将成为其扩大收入的主要途径。追求利润的动机,很容易驱使商业银行超过其资产承受能力过度放款或追求某些高收益的风险贷款。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和企业组织将发生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本不同的变化,银行贷款风险也将增大,实行资产风险管理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首先,企业开始走向市场,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应发生较大变化,对银行信贷资产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方面是企业亏损面扩大,造成银行贷款呆滞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采取转产、合并、兼并、分立、停产、破产、股份制改造以及租赁、承包、划小核算单位等形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加大了银行债权的风险与回收难度。其次,中央银行逐步启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手段,大量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中央银行短期融资券等证券将成为重要的银行资产。经济金融的市场化使银行的经营条件趋向复杂,非贷款资产的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中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已超过5000亿元,而且随着企业改制、转轨和破产增加,不良资产的数额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当前我国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也迫切要求我们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这种风险是贷款风险中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形成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法则得以体现,少数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破产倒闭在所难免。由于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是银行贷款,那么破产企业的绝大部分风险也就转嫁到银行。二是企业有意拖欠形成的贷款风险。这种风险在当前企业转机建制中表现比较突出。
(二)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银行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是因为银行放款和投资的规模过大,超出了自身资金来源的可用限度;或者资金来源的期限较短,而贷款和投资的期限较长,造成资金周转不灵。
(三)利率风险。是由于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银行以较高的利率吸收资金,而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形成了利率倒挂的局面,从而造成亏损的情况。目前,我国已发展了包括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和证券市场在内的资金市场,并允许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发行债券。随着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利率风险将会变的比较明显。
(四)经营风险。这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如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致使贷款投向决策失误,都会造成经营风险。
(五)投资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银行在直接投资业务活动中,由于银行持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场价格的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银行自身的投资业务必将不断扩大,投资风险也将会相应地扩大。
(六)诈骗舞弊风险。由于银行内部主管人员、职员或顾客的不诚实、欺骗及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属于这类风险。
(七)汇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拥有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实力千差万别,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不定,不可预见事件频繁发生,加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力量十分巨大,因此各国的货币利率经常波动,有时波动剧烈,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或带来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外汇业务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汇率风险的问题也将日渐突出。
三、国际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
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他又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金融活动中总结出了许多比较成熟的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反映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它不仅可以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利用,而且可以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业银行借鉴利用。
(一)中央银行都非常重视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作为金融活动主体的商业银行通过其货币信用活动,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各方面。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商业银行无不实施严格的监管,主要有:
1.制定资本适宜度标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进行监测评价。一家银行的业务规模是否同其资本金总额相适应,就叫资本适度。必要和充足的资本金,是保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非常重视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对资本适宜度都制定了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评价比率和标准。为了寻求国际银行业的公平竞争和风险管理办法,国际清算银行于1987年提出了国际银行业关于资本适宜度标准,即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
2.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实行法定保险。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稳定,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存款强制保险制度,吸收存款的银行必须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费。
3.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行比例管理。如规定对某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贷款总额或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对银行发放的长期贷款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贷款加以限制,以防范和分散风险。
(二)资产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对资产风险进行识别认定。这主要是确定资产风险权数。所谓资产风险权数就是权衡风险程度或大小的系数,它是识别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以一定类型的债务人及授信方式、财产占用人及资产类型为对象来确定资产风险权数系数的。②对资产风险实行分类控制。一般来说将资产分为贷款资产、非贷款资产进行分类控制。比如对贷款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对放款对象进行信用分析,对贷款者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抵押品和事业的连续性等进行审查(即贷款的5C政策),接着要审查放款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借款人资格审查以及财务比率的分析,测算出借款人的风险程度,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提出不同的避险措施,一般的做法:一是分散风险;二是有条件的贷款(转移资产风险);三是拒绝贷款。③加强对资产风险的监测与考核,及时掌握资产风险的状况,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主要监测: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率;流动性比例;逾期贷款比例;对单一集团的贷款比例。
四、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应对包括贷款资产、非贷款资产在内的金融资产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分类控制,并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
(一)完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机制。一是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定期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督促其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使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巴塞尔协议》要求此比率必须达到8%,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存款与贷款的比例不超过75%,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其资本余额的比例不超过10%。二是在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要正确划分我国银行的资产风险权重。根据我国的实际,我们应当主要按照授信方式和授信对象信用等级的不同,来界定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通过对贷款资产、非贷款资产的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三是建立全国性的评信机构,定期对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进行评级,形成一个权威、公正的社会监督机构,促使其改进服务,改善管理,稳健经营。四是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将银行倒闭造成的社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它为中央银行严格履行职责,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建立贷款风险结构调整机制。各银行都要按风险管理的要求,制订具体的量化指标,逐步调整资产结构,降低信用放款的比重,增加抵押、担保贷款的比重,严格控制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余额,并使其控制在各项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之内,对其实行专门管理。
(三)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机制。①要以贷款风险含量为主结合贷款额度大小,确定各级行的贷款审批权限;②对大额贷款要实行集体审批,各级行应成立相应的贷款审批委员会;③对信贷员实行级别限额贷款制度。根据信贷员的经验和能力,确定不同的级别,根据级别规定不同的贷款限额,超过限额的必须提交贷款审批委员会。
(四)建立审贷分离的制约机制。贷款的风险管理,要求贷款管理的各环节或岗位要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各司其职。根据这一要求,对传统的按贷款种类和专业划分信贷部门的做法进行改革,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重新调整和设立信贷机构。
(五)建立贷款法律审查制度。对各类贷款的借款合同、借款单据、担保意向书、财产抵押契约及有关清单、凭证簿,必须经过法律审查,确认其符合法律程序和规定,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六)建立贷款风险投放企业控制机制。对全部贷款风险含量大于一定比例(一般规定为0.6)的企业,列为贷款风险投放企业。对贷款风险投放企业实行严格的专门管理,包括:信贷人员上门催收贷款;将企业信用和资产状况通报银行同业、停止发放新的贷款;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结算帐户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七)建立非贷款资产的风险控制机制。非贷款资产主要指各种备付金、投资性资产、同业拆放、委托代办、存放同业以及其它内部性资金占用。合理配置各项非贷款资产,严格控制非贷款资产的风险含量,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对非贷款资产要设置若干量化指标进行比例控制,比如要核定各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例,对风险程度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应拆放资金,拆出资金不应超过其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积极推行担保抵押拆借。
(八)建立资产风险分散、转移、补偿机制。①实行资产多元化,使放款资产、债券资产以及其它非贷款资产保持恰当的比重,以分散风险。②试行贷款企业信用投保。企业在贷款时,可在保险公司投保,银行为受益方,一旦银行贷款发生损失,可从保险公司处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偿,减少风险损失。③试行集团联保,转移信贷风险,但要注意避免联保中的重复担保,超实力担保。即避免集团互保总额与负债之和超过资产总额,避免企业在同一时间或时期内向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担保。④加强呆帐、坏帐准备金的管理,合理补偿资产风险损失。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经济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贷款风险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