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探讨的基础上,紧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原则、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
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之后,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的基本论断,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与加强党的领导以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代新人的成长等多重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首先,邓小平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全面发展,表现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优秀精神产品大量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优秀的精神产品内化为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中介;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引导人们认清物质文明建设的目的与目标,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所具有的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动力提供、环境营造作用也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变为现实。总之,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其次,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崇高历史使命中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邓小平始终认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善、加强党的领导的最主要的方面,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5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党的历史使命或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建设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因此,党在为其历史使命的实现而进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第三,邓小平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精辟的阐释。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又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3页)。这种人才质量标准的具体体现,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信念的铸塑、道德品性的养成、文化修养的提升、纪律观念的强化,虽然不是单凭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完成的,但却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学习的目标和意义越明确,“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4页)。因此,对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由之途,又是动力源泉,具有重要作用。
二
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邓小平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党人完成自身使命的根本依据、基本步骤、原则的理论概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科学地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坚持正确的行为取向的内在要求。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加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7页)。马克思主义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为不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掌握,都只有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呼吁全党同志要善于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始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观。要加强现实国情教育与我们建设目标的教育,引导人们充分了解“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要教育人们时刻把握我们所进行的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2页);要引导人们划清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界限,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或通过宣扬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要引导人们树立对待资本主义的正确态度,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哪些东西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可以利用的,哪些东西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决抵制的。
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注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基本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页)。在基本路线教育中,要引导人们深刻领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依据、现实意义,充分认识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要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个道理;要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然要不断地拓展。在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与任务的要求,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如,针对一定时期内人们在对民主问题认识方面的模糊现象,邓小平特别提出要加强正确的民主观念的教育;在经济生活还面临一系列困难,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整顿和改组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强调“特别要着重宣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6页)等。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却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住的。
三
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往往通过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教育原则。认识和把握这些教育原则,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大量的论述中,邓小平精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整体系统性的原则。坚持整体系统性,是人们思想观念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人们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多种教育因素合力影响的产物;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各项教育内容之间也鲜明地呈现出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从不同内容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入手,在合力作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邓小平就曾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同民主问题有关,“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6页)坚持整体系统性,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而只有通过整体,思想精髓才会得以完整、科学的体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如此。局限于个别字句、个别论断的理论教育,要么会导致对理论的割裂、曲解,要么会使得理论教育变成营造教条主义的工具,而不是进一步推动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强调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7页),“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4页),便包含着他对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整体系统性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和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3~114页)。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注意分析现实提出的、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认识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思想理论教育不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回答来开展;是很难有多大效果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实事求是,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其一,从对现实的研究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思想政治教育自当如此。为此,要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各种现实因素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客观影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与层次性的关系。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以对教育活动所处的具体条件、所针对的具体对象的科学把握为依据,“要针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0页)。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具体实际。邓小平指出:“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6~317页)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中心工作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服从服务于中心,为此就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作,不能孤立地进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工作提供思想认识方面的方向性保证与精神状态方面的动力性保证,为经济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思想观念环境,要“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为能够有助于而不是有碍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3页);另一方面,要善于用经济发展的事实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强说服力。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145页)。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大小,与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这些制约因素的深刻分析与把握之上。邓小平正是在对各种影响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的。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以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握为依据,“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6页)。他还敏锐地看到了时空环境与教育对象的不同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带来的影响,明确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9页)
邓小平还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化解人们思想认识方面消极因素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调动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使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因而,只能采取民主手段,“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而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搞运动,也不是运动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
说服必须通过透彻说理。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邓小平同志强调拿事实来说话,用历史事实来透彻说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及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时,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这个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才能了解党是怎样领导革命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有哪些功绩,使大家知道中国革命是怎样成功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1页)他多次强调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正是看到了历史所揭示的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蕴含的深刻的说服力。邓小平还强调用生动的现实来透彻说理。越贴近现实,理论的真实性越容易得到说明,理论越能够征服人。如,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在新形势下都有新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将四项基本原则蕴含的新的意义讲得透彻,才能教育全国人民、全国青年,“也才能说服那些向今天的中国寻求真理的人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0页)。
邓小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准确把握其内在意蕴,对于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