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时代”的十大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非典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非典”是一场灾难,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非典”中学会反思,切实吸取经验教训,切实提高我们的行政效能,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那么,中国的长远发展必将极大地受益于这种宝贵的反省。我们对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着信心。我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充满着信心。
“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是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考验面前,整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感到欣慰和引以为自豪的。“非典”是灾害,但“非典”同时也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契机,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危难时刻,对许多问题作出思考。“非典”使我们在反思中警醒,在反思中感动,在反思中振奋,在反思中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希望。在“非典时代”,我们需要凝聚力量,需要赞美与颂扬;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切地反省,以革除我们自身的弊端,迎接整个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苏格拉底说,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同样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反思会使我们更完善,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1 职业道德与职业使命:我们从天使身上应该学习什么?
在战胜“非典”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白衣天使们忘我无私的精神获得整个社会的赞美,他(她)们冒着自身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生命、关爱他人生命的品格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极大的心灵震撼。但是,在采访这些白衣天使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他们觉得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他(她)们的眼里,病人的健康和生命高于一切,而个人安危在这个时刻是无暇考虑的。在我们对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应该从他(她)们身上学习什么?我觉得,我在白衣天使们身上看到的最值得敬重的一点,乃是他(她)们的神圣而庄严的职业精神。我们都有自己的职业,各有自己的天职与使命。我们在自己的职业中不但找到安身立命的手段,而且在职业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人的职业是卑贱的,每个人的职业都是神圣而庄严的。而忠实坚贞地克尽我们的天职、履行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义务。企业家应该给社会贡献合格的货真价实的企业产品;服务业者应该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政府应该以廉洁务实的姿态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康的责任,等等。可是,我们遗憾地发现,与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克尽职守相对比,有很多人丧失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亵渎了自己的职业。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有许多企业家无偿捐献自己的产品,或牺牲自己的暂时利益而加紧生产抗“非典”产品,表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而我们也看到有个别不法商家,在“非典”时期大发“国难财”,以次充好,以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引起公众的切齿痛恨。某些商家出售假口罩、假中药、假消毒剂,某些公务员玩忽职守敷衍塞责,这些现象,使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为他们的良知和职业品格感到羞耻和惭愧!我们应该从白衣天使身上,真正看到职业的神圣与职业道德的重要,从自己做起,尽自己的职分,我想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变成一个秩序井然、富裕文明的社会。
2 行政效率与政府形象:效率低下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
在抗击“非典”的阻击战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人民生命健康为首要目标,采取果断行动和有效措施,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应该说,从总体来说,政府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非常负责的精神和较高的效率,应该得到公众的肯定。有些政府官员,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在“非典”时期忘我工作,有的竟至以身殉职。与此相对比的是,有些政府官员却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儿戏,谎报疫情,拖延处理,敷衍了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致使疫情蔓延,贻误战机,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造成严重损失。中央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撤掉了一批不合格的领导者,迅速扭转了抗击“非典”的被动局面,引起海内外一片赞誉之声。确实,政府的行政效率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关键,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力量需要政府来整合,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力量需要政府加以协调和领导,交通运输等重点传染渠道需要政府要加以严密防范,社区隔离和后勤保障需要政府来统筹解决,各种特殊时期所必须的法令条款需要政府及时制定,有关疫情变化的各种信息需要政府去收集整理与及时发布……政府在抗击“非典”这样的斗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抗击“非典”战役的成败。与那些效率较高的地方政府相比,有些地方政府只擅长作表面文章,而没有调动一切行政力量提高行政效率。在这样关键的危急时刻,效率低下可以说就是一种腐败。“非典”给我们一个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政府效率;同时,“非典”也给政府一个考验,考验其行动能力,考验其敬业精神,也考验其总体素质。
3 民族凝聚与生存考验: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非典”也是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最好考验。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多难兴邦”,但是“多难”到底能不能兴邦,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这个民族能不能从灾难中获得一种反思的力量,能不能在灾难中保持一种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不能从总体上具备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民族素质。在这们的非常时刻,科学的管理、高效的行政体系、过硬的技术力量诚然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更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的力量一旦迸发出来,其效能是超乎想象的;相反,假若一个民族缺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则这个民族注定要面临可悲的结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有文字记载的灾难数不胜数,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但这个民族历经沧桑、饱受忧患而不衰的奥秘,端赖于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看起来是虚无缥缈的,可是在关键时刻,它的力量是实实在在不可估量的。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看到白衣天使们忘我的牺牲精神,看到全国各地对北京等疫情严重地区的热情支援与无私奉献,看到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自发地组织演出,创作出鼓舞斗志安慰民心的公益歌曲,也看到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们冒着危险深入一线进行深度报道。与一些海外媒体充斥的对中国报道的悲观论调相映照,我们在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中似乎张扬着另一种凝聚、团结、同仇敌忾、互援互助的精神主旋律。这种精神是积极的,而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会极大地增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这对抗击“非典”取得关键性胜利极端重要。在一张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上,我们看到画面上一只紧握的拳头,这只拳头实在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当然,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有赖于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快捷高效的行政机制、全面客观的信息披露机制,没有这些机制作后盾,民族凝聚力就是一句空话,难以落到实处。民族精神不是口号,不是标语,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4 国民素质与文明程度:我们应该重新回到幼儿园时代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我们经常引以为骄傲的。可是,当下我们中国人总体的文明程度却并不乐观。在“非典”时代,最能够折射出我们在文明习惯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最容易映照出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劣根性所具有的潜在危害。君不见,在公共场所,有些同胞堂而皇之地大口吐痰,如入无人之境;君不见,在公众场合,我们的同胞作出打喷嚏、擤鼻涕、咳嗽等不雅动作时,从不知遮掩,仿佛根本不知道周围人的存在;君不见,在道路、公园、影院等处,我们的同胞将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丢弃,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垃圾箱;更有甚者,在一些城市中,随地大小便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当我从某电视台看到这样的画面时,实在是感到惊诧莫名。最近从中央电视台听到这样一则逸事:某君甲乘坐公共汽车,打开窗户向外吐了一口痰,恰巧飘落到车窗外一个骑自行车的某君乙身上。要是搁在平日,某君乙会自认倒霉,大骂一通也就作罢;可是现在不同,在“非典”猖獗的时候,保不准自己就成为这口痰的受害者。某君乙骑车奋力追赶,一直追到某君甲下车,将他当场擒住,厉声质问,并找来警察,直到道歉罚款后方才作罢。我想,任何看过这则报道的人,都会为某君乙鼓掌叫好。都象某君乙这样较真,吐痰的同胞就要收敛许多;近闻某些城市正在制定对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者的严厉惩罚措施,令人振奋。我觉得,我们真应该重新回到幼儿园时代,重新听一听幼儿园阿姨对我们经常灌输的生活常识。我们从小被这样教导:不要随地吐痰,这样不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这样不文明;不要在公共场合丢垃圾,要保护环境;饭前便后要洗手,要保持小手清洁;在人家面前打喷嚏、擤鼻涕、咳嗽要避讳,要尊重别人。这些在幼儿园时代经常被教导的生活习惯,我们在成人之后却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经常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可是不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丢垃圾,实在是作为文明社会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小朋友都知道,实在是提高不到爱国的高度去。但就是这些小节,在“非典”时代,却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最大杀手,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最简单的标尺。让我们先别喊“爱国卫生”的大口号,如果每个人都重温一下幼儿园阿姨的教导,并在生活中切实改掉这些恶劣小节,那么我们的整个环境就会清爽得多。
5 环境保护与人类命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非典”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提醒除了国民的文明修养,还有环境。我们的文化传统历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统一的、和睦的、协调的关系,中国人在自然面前一直保持着一种亲近、一种敬畏。可是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完全改变了。我们丧失了对自然的亲近,而日渐与自然疏远隔阂;我们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而代之以不加节制的榨取与征服;我们不再谨慎地维持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是恣意地破坏这种宝贵的均衡。尽管我们目前并不能确切知道“非典”的真正来源,可是有一个事实可能是大家公认的:肮脏的环境、污染的大气、污浊的河流和海水,如果不是“非典”的直接来源,也至少是最有利于“非典”传播的要素。几年前的洪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知道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于是中央政府制定了有效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措施,迈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一步。现在,“非典”时代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我的住处附近,就是万泉河,这是一个多么纯净清爽的名字!可是长久以来,尽管河两岸修着汉白玉栏杆,河道也整齐壮观,可是万泉河里却流着臭气可闻的污水。特别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河边,就赫然摆放着这样的标语:还一片碧水蓝天!当我们的河流还流淌着污水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闻着露天的巨大垃圾堆发出的臭气的时候,当我们在公园里试图休闲锻炼一番而又不能不同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变抗击“非典”!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我们的美丽的河流、山川、蓝天都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有意义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非典”给我们的警示牌上写着:我们不但要治标,还要治本,而治本的关键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
6 信息披露与民主决策:说真话的成本与收益是几何?
“非典”时代让我们理解了信息的极端重要性。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所有的决策、所有的组织、所有的应急机制、所有的行动协调,都建立在真实、迅捷、可靠、严密的信息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一整套有关信息来源、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传播的途径,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是决定这场战役是否打赢的关键要素之一。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甚至是虚假信息、错误信息,会对抗击“非典”的斗争带来严重的后果。从中央到地方,信息的流动渠道、上报渠道必须是畅通的,同时所有的信息必须是正确无误的,而不是弄虚作假的。真实的信息会使决策者和普通老百姓及早作好规划和准备,有利于及时投身到各自的行动中去,而不准确不及时的信息会拖延这种行动的时间,贻误战机,后果不堪设想。在抗击“非典”初期,某些政府官员虚报瞒报有关信息,使得媒体和公众难以获得正确的信息,结果对抗击“非典”造成十分不利的后果,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后,这种状况立即改观,信息渠道变得畅通了,公众的心理也逐渐变得稳定和配合。中央政府以及主要领导人,采取主动的姿态,参加国外的领导人会议并如实通报中国抗击“非典”的相关信息,既有利于实行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支持,也有利于树立中国政府的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形象;我们的媒体开始每天详细公布各地的疫情发展情况,使公众对疫情的发展心中有数,减少了恐慌心理,同时人们也从疫情通报中了解到政府行动的效果,有利于公众行为与政府行动的配合与协调;政府主动及时地组织了各国政要和相关学者专家,在北京讨论“非典”对中国经济和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会议中形成的对中国抗击“非典”的肯定和对中国乃至亚洲未来经济发展的乐观共识,对我们迅速建立起投资者信心、尽量降低“非典”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有利的。这些主动的信息传播举措,扭转了我们在抗“非典”初期的被动的被国际组织和公众质疑的局面。
自然,对公众说真话、对我们披露真实的信息,是要有成本的。从经济学上来说,做任何事,都是既有成本,又有收益,问题是要对成本收益作一个比较。许多政府官员担心,一旦让公众知道真实的信息,公众就会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恐慌心理,这对社会稳定不利。这种担心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场疫情面前,真实信息的披露是最好的阻击手段:有了真实迅捷的信息,政府就会有相应的行动和决策;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公众就会及早调整心理,而不至于在虚报瞒报了很久之后一旦披露而显得手足无措;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得到国际的配合和理解,对我们缓和外交上的压力非常有利。当政府循序渐进地把疫情的发展如实通报给每一个公众的时候,公众就会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心理,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为真正的防范与抗击“非典”奠定基础。公众从来不会因真实信息而恐慌,而只会因信息虚假而恐慌,因为当政府不能提供真实信息的时候,社会上的流言、谣言就会提供相反的信息,结果给社会稳定造成更大的影响;而当政府提供正确的信息渠道的时候,社会上那些流言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事实也证实了我们的分析。在北京疫情发展初期,由于政府没有建立起信息收集与信息披露的渠道与机制,也由于某些政府官员的故意瞒报虚报,致使公众对政府的公布数字普遍怀有质疑心理,而此时社会上各种谣言漫天飞,给公众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信息披露渠道的堵塞延误了政府采取及时措施的时机,也拖延了公众心理调整的时间。结果当政府不得不公布真实信息的第一天,看到成10倍增长的患者数字,公众的恐慌达到了高峰。但是对这种恐慌并不必担心。只要政府仍然坚持如实及时地公布疫情的进展,尽管数字每天都在增加,但是公众的心理却因为政府公布信息的塌实行动而逐渐稳定下来,他们开始按照政府所公布的信息的要求,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增加了信息,消除了恐惧感。而随着信息公布渠道的逐渐完善和畅通,初期那种担心社会不稳定的忧虑自然就烟消云散。我们要知道,要使抗击“非典”取得完全的胜利,就必须使每一位公众,包括住在最僻远农村的农民都要了解有关疫情的真实信息,因为只要有人因未获得及时与真实的信息而行为失当,造成疫情蔓延,我们的所有行动都会功亏一篑。“非典”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政府讲真话,无论对公众利益还是对政府本身决策,都是有好处的;政府讲假话,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公众,政府也会受到损害。有一位评论家在电视台上谈到信息的重要性时,认为“非典”使得中国政府建立起一种快捷的信息渠道,这对我们未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应付突发事件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7 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让我们的心灵从脆弱走向强健!
在“非典”时代,有一个特殊的医疗群体,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治疗不但对正在治疗的患者的康复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对那些健康人群保持心理健康、减少恐慌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以前似乎对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我们总觉得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健康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非典”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其实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即使有健康的身体,但假如这个人心理不健康,那么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这个人就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在“非典”时代,有许多人表现出非常好的心理素质,那些白衣战士,沉着应战,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除了源于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在于他(她)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卫生水平。在这样的疫病面前,完全没有恐慌是不现实的,作为人的本能,我们在面临一个突发事件的时候总会感到紧张、惊慌,这是难免的。但有些人的反应却已经超出了这个限度。在电视上,我们看到有些观众说他们的恐慌达到一种不能抑制的程度,他们往往每隔几分钟就洗一次手,一天消毒数次,甚至导致呼吸系统因消毒过度而受到损伤;有些人自家用紫外线频繁消毒,结果导致眼睛损伤;有些人不敢接触任何人,连到公园散步都觉得危险重重;有些人在这种恐慌心理的驱使下,到商场拼命抢购,仿佛大难降临的架势。自然,在非常时期,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保持高度的警惕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行为过度,以至于形成心理上的严重紧张恐慌,那就不正常了。从医学上,精神的卫生和心理的健康,有利于增加免疫力,而心理的脆弱则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的民族,经历过那么多忧患,可以说从整个民族来说,我们并不缺乏面对灾难、面对突发事件的勇气和意志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我们承平日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处在一种相对安定、和平、富足的环境中,我们在享受这种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如果不保持警惕,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养成我们麻痹自得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似乎已经淡忘许久了。日本据说由于地震频繁,经常每年频繁地用各种演习来提醒公众,要他们不要麻痹,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在危难来临的时刻有所准备,克服惊慌,保持冷静应对的姿态。这样,在真正的灾难来临的时候,公众的心理就比较成熟,比较健康,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在非常时刻,心理疾病和精神的不安比疫病本身更可怕,这种心理上的阴影会对社会活动、经济发展造成持久的消极影响。“非典”固然是坏事,是灾难,但是倘若我们能够在“非典”的时刻学会应对突发事件的沉静心态,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会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抗击灾难,那么我们的学费就没有白交,我们的心灵就会从脆弱走向强健。
8 生命价值与终极关怀:在灾难中反思生命与爱
在任何时候谈生命都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在“非典”时代,人们更是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本身的脆弱与坚强。说它可贵,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尽力保存生命、维护生命的权利,是一个人的第一原则和第一本能。说它脆弱,是因为生命其实在很多时候是我们难以控制和把握的,原本活泼健壮的生命有可能在疫病到来的时候不堪一击。说它坚强,是因为人似乎有一种发自本能的生的欲望,一种强烈的奋争的天性,同时与这种天性相伴的,是对于生命权利的尊重,是在与疫病抗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与坚强。在许多的报道中,我们听到患者这样说,是他(她)们内心的爱,支撑着他(她)们的意志和勇气:他(她)们爱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父母,这种爱给予他(她)们无穷的力量;同时,家人的爱也反过来鼓舞着他(她)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何处?这样的形而上学的思考不是哲学家的专利。当我们在这样的非常时刻学习思考生命反省生命的时候,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没有人会给出一个完满的一劳永逸的答案,对于生命,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的思考将永无止息。但我们从此会学习珍惜生命。我们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健康。我们更加珍视我们与家人以及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最艰苦最危难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是白衣天使们的无私的爱和家人无限的关怀支撑我们走出病魔的手掌。我们在灾难里学习了感激,感激所有帮助我们的人,不管他(她)们与我们是否相识,不管他(她)们是朋友、家人、医生、官员,还是从遥远的地方给我们以援手的农民与工人。我们还知道应该在没有灾难的时候就学会爱别人,给应该爱的人以关怀,而不要等到灾难降临的时候才觉得爱的可贵,才后悔自己的疏懒。我们还知道,在疫病面前,没有人可以逍遥事外,我们永远是同一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爱别人就是爱我们自己,爱护他人的生命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再一次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让这宝贵的生命焕发出光华的,是爱。
9 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生活方式的悄然变迁
“非典”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笔者曾经在美国小住一段时间,我想把我的一些观感与朋友们分享。这几乎是一个一致的感受:在美国,大家在维持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洁净与整饬的同时,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秩序,一般不会为了自己的个体生存去牺牲或践踏公共空间。他们的公和私分得很清晰,我们常说西方人的文化是个人主义的,他们非常注重个体的权利,不允许公共力量以及他人干预和侵犯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看到西方文化的另外一面:他们在竭力维护自己个体空间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保护公共空间。这自然与一个社会的公民的文明程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在于他们对于公共空间和个体生存的关系的理解与我们有着不同。在公共场合,人们不会大声喧哗,因为喧哗会影响他人,影响公共空间的秩序;人们不会在公共场所倒垃圾和丢弃废弃物,因为公共空间的洁净被破坏之后,将没有一个人从中获益。经过长时间的经验,人们发现,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就是维护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与权利;而对于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的践踏,将殃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质量,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笔者的住处附近有一个大的公园,这个免费的场所确实为周围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利益,它成为居民们散步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但是即使每个人都知道公园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但仍然有个别人在草地上任意践踏,尽管有牌子赫然写着“爱护草坪,请勿践踏”;仍然有人将报纸和塑料袋随处丢弃,尽管垃圾筒就在咫尺之遥;仍然有人将公园内的乒乓球案板上的隔板任意损坏,尽管这有可能是最积极的乒乓球爱好者;仍然有人为了自己挂在树上的风筝,而折断了小树的树枝;仍然有人牵着小狗小猫,让这些宠物在大家散步的小路上随地便溺。这些现象,每天看得多了,真是罄竹难书。其实,在公共空间受到践踏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但大家似乎觉得公共空间既然是“公共的”,那就是没有人管的,那就是随便怎样糟蹋都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你从糟蹋中得到什么好处了吗?你除了得到糟蹋的自由之外还有其他的满足感吗?我认为,中国人对公共空间的爱护的意识,到现在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这自然有公众素质方面的因素在里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破坏公共空间者缺乏惩罚措施也是原因之一。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地的悲剧”,在任何公共空间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假如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然会大大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所幸的是,“非典”让我们对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的认识更深了,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在维护个体生存空间的同时维护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这一宝贵的反思,将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迁。
10 国家信誉与民族形象:在国际上我们应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我国“非典”疫情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瞩目。“非典”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和沟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战胜共同的敌人。从总体上说,国际舆论对中国抗击“非典”的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肯定了中国政府和公众在这场战斗中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某些国外媒体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甚至严厉的指责,对我们的国际信誉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一个民族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是关乎一国国际信誉的大问题;不仅如此,民族形象还直接关系到国际资本对中国作为投资目标国的评价,关系到各国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质量的评价,这些评价,最终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一个环境恶劣、效率低下、信息闭塞的国家,那么国际资本和国际旅游者将势必减少在中国的旅游支出和投资;而如果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一个环境优美洁净、行政效率很高、信息畅通真实的国家,那么我们的经济就会因国际旅游和国际投资的高涨而获得高速增长。我们看到,在国外媒体对我国抗击“非典”初期的行政效率和信息披露发出批评之后,中央政府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改善了我们的信息披露制度,迅速制定了有关法规和行政措施,及时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同时,积极主动地对国际社会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寻求国际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跌落的状况得到迅速扭转,赢得了更多国家的理解、同情、支持和援助。只有调动起我们自己的行政力量,只有坚持对内对外讲真话,及时迅捷地披露正确的信息,才能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高效、负责、真诚的国家形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决定经济在“非典”时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们的预期。一个良好的预期反映出投资者和旅游者的信心,而良好的预期会带动经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自己的行政效率和真实的信息披露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必将打击投资者和旅游者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而这种消极悲观的预期会极大地挫伤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最近在北京举行的探讨“非典”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影响的论坛,由于各国学者间有效的坦诚的沟通,收到了非常好的预定效果,论坛中所发出的信息,对于扭转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不良预期是非常有利的。国际形象事关经济增长的大局,切不可等闲视之。
结束语
“非典”对我们反思自己提供了机遇。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中国在今年年初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等经济基本面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典”无疑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某些负面影响。我们不应该将这种负面影响估计过高。有两个事实必须指出。第一,我们仍然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健康的,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要素并未因“非典”而有所改变,因此,我国经济在未来时期保持稳健快速的增长是无疑的。而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会最终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和国际旅游者,中国仍然会是世界经济增长中的最亮点。第二,尽管“非典”是一场灾难,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非典”中学会反思,切实吸取经验教训,切实提高我们的行政效能,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那么,中国的长远发展必将极大地受益于这种宝贵的反省。我们对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着信心。我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充满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