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应用研究_复印报刊资料论文

文摘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其适用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摘论文,期刊论文,评价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文摘期刊,是将原始文献浓缩后突出其实质性内容描述的二次摘转载体,是以方便读者查阅为最初目的、具有检索意义的刊物。19世纪30年代德国出版的《药学总览》可谓学术文摘刊物的肇始,其后英国的《科学文摘》(1903)、美国的《化学文摘》(1907)、前苏联的《文摘杂志》(1935)以及中国的《机械制造文摘》(1956)等相继问世。严格地讲,这些文摘属题录性摘要,其情报意义大于文献自身内容,是自然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有效阅读的索引性工具。与国外没有纯粹的、影响力较大的文科文摘期刊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注重文献内容的报道,可读性和推荐性是文科文摘的重要特点,因而深受一般性读者与研究人员的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以快速发展,晚于自然科学文摘期刊20多年。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文摘刊物,因其主办单位学术声誉较高、编辑力量强大、学科覆盖广泛、来源文献水平高等因素备受学者青睐。这些文摘期刊承载着大量的学术信息,既是人们集中了解学术热点问题、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文摘期刊作为二次文献的基本功能一般可包括内容挖掘、富集精炼(集纳与再现)、推荐报道、方便检索。在学术文献及其期刊载体快速增多,呈现所谓“信息爆炸”的20世纪90年代,文摘期刊的上述基本功能得以彰显,被广泛认可。进入新世纪,当中国学界越来越需要对日益增多的学术文献及其期刊载体进行甄别选读时,文摘期刊的派生功能——学术评价功能——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摘率曾一度成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其后,随着引文数据库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诸多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量等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学术评价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在,文摘期刊在学术活动中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处于怎样的位置和表现形式,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文摘期刊的特性

文摘期刊的基本功能和作为学术评价工具的派生功能均源于它的特性。就本文论域来考量,可以从以下五点进行分析。

1.1 择优摘转的特性

所有的文摘期刊都具有一定的选文标准,并且由此形成一个来源文献的范围或来源期刊目录。依据选文标准,无论是筛选单篇文献还是筛选来源期刊,都是择优的过程。所谓“优”,虽然不同的文摘期刊有不同的目标,如有的期刊以主题的“新”为“优”,另有期刊以研究的“深”为“优”,等等,但一定要经过一个筛选、淘汰、择优摘转的过程。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样的筛选择优过程不是个人在利用文献的某一特定时刻完成的(比如引文的过程),而是在具有特定的办刊宗旨、选材标准、审慎圈定的来源文献范围等条件下,经过专业摘编团队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统一贯彻实施的。从定性评价学术成果的角度说,文摘期刊的择优效果其权重应该大于引文。

1.2 同行评议的特性

一般来说,文摘期刊的专业摘编团队在学科专业上或学术领域方面是有分工的,往往也是学术或学科的同仁,尤其是在选材和编审环节,不乏学科专家甚至学术大家把关。特别不应忽视的是,文摘期刊的“同行”选编与编审,相对于个体研究者的引用文献行为来说不带有个人利用文献时的局限性,其专业或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和客观。因而,文摘期刊用于学术期刊评价时,具有同行评议的优势特性。若将文摘期刊与专家每年的评刊会相比较,前者的客观性、稳定性、公开公平性依然占据优势。

1.3 注重时效的特性

文摘期刊对于选定的学术文献只做一次摘转,即“即时性”摘转,不可重复。从文章的发表到文摘期刊的再摘转时差力求最短,“抢占先机”是文摘期刊必然重视的因素。由于文摘期刊在揭示学术走向方面具有推荐和引导作用,是否及时报道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向直接影响着学术文摘期刊自身的声誉与生存状况,因此诸多文摘期刊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在摘转时效方面。文摘刊物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学术影响和在学术界的竞争地位,一般都要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推荐新近发表的学术性较强、质量较高、立意深刻、有创新性的文章。在时效问题上,文摘与引文截然不同。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文章如果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引用,不能说其质量必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引用文献越来越多表明它的影响力逐渐显现,或者说,如果一篇文章发表后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引用但没有呈现出持续状态,只能表明它的“轰动”效应或较为新颖。然而,如果文摘期刊没能在第一时间对学术界的新成果、新观点做出反应,对读者来说它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文摘刊物。

1.4 学术引领的特性

学术性文摘期刊需要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定位,有自己的编辑理念。一般来说,学术期刊除呈现某些具体的学术观点、研究热点和学术成果外,还力求在整体上反映学术研究的前沿、动向与趋势等客观状况。高质量的文章往往具有学科代表性和影响力,其研究热点即是某一学科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从文摘论文反映出来的学科分布与主题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分布与主题分布,因此,观察某一时段的摘转论文情况可帮助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学术热点,而观察不同时期论文的摘转可以看出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故而文摘期刊的这种摘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引领读者阅读取向、提高学术问题关注度的作用,对此学界已有共识。

1.5 计量分析的特性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多年来广泛应用于期刊评价等方面,它从量化的角度揭示学术出版物整体发展状况和学科分布规律,是对期刊、论文定性评价的有益补充。如上文所述,文摘期刊是富集精炼学术论文的再呈现,文摘数据库可以说是建立在多种杂志上的“集成品”,它集中了各路学科编辑的“推优信息”,对文摘数据库一些字段数据进行提取分析,统计一段时间内有哪类学科的论文被大量转载、哪些刊物的摘转频次比较高、高摘转论文的作者都出自哪些单位等,用量化的统计方法折射它们的学术影响力,这是文摘期刊衍生出的一种统计特性,时常被一些评价体系所应用。

2 文摘期刊与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是学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积极的学术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术活动的质量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正向发展。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文献内容的学术评价,即基于学术发展内在规律和学科自身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其实质就是同行评议;另一种是基于文献形式的评价方法,即定量评价,客观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征及其之间的网络关系,从而达到学术评估的目的,该评价方法其实是对同行评议的呼应。由于文摘期刊客观上兼具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双重职能,使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

2.1 文摘期刊与定性评价

文摘期刊具有定性评价的功能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推优性,二是文摘期刊自身的影响力。从择优性来说,文摘期刊是经过学科编辑对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二次遴选和加工,并经专家审核把关出版的二次文献,整个编辑过程始终围绕学术性、新颖性和前沿性,所要摘转的文章主要从内容揭示出的社会价值层面加以考虑,专家与编辑的主观成分占有很大比重,带有很强的同行评价色彩。从文摘期刊自身的影响力来说,目前我国主流文摘期刊的主办单位行政级别较高、编辑团队专业性较强、审稿专家实力强大,经由这些期刊摘转的文章其总体的学术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从理论上讲,对某一期刊而言,其文章能否被摘转与此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成正比的,对学术机构而言,其学者的文章被多处(多种文摘期刊)摘转也说明了该单位的学术研究能力高,这些都是文摘期刊反映出的一种正向的定性评价功能。

2.2 文摘期刊与定量评价

一直以来,“文摘率”是评价学术成果特别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统计指标,除此之外,文摘期刊还有一些可以考量其自身发展变化,或与之相关联的期刊载文情况的统计分析要素,同样也是定量评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此,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中心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摘转指标数据库”为统计源,列举出可作为量化评价指标的几个主要分析要素。该文摘数据库的来源文献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和具有文摘栏目的学术刊物。鉴于《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科分类体系有别于此库,故下列某些项目的分析中不包含这些数据。

(1)论文摘转频次统计,即某时段的论文被学术文摘期刊摘转的次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文摘期刊论文数量统计,它揭示的是文摘期刊的信息量水平;二是被摘期刊论文转载频次统计,反映的是学术期刊论文被收纳程度,仅从这两方面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可做简单地期刊质量评判。

(2)摘转论文学科分布统计,指的是某时段以文摘期刊特别是主流文摘期刊的学科论文为统计对象计算出的结果,首先它可以显示文摘期刊的学科覆盖程度(如图1),从而间接反映出学术界各学科研究现状的比例关系;其次,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主流文摘期刊学科论文摘转数量,折射出学术界的研究发展态势(如图2)。

(3)文摘率统计,即单位时间内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与被学术文摘期刊摘转数量之比,此统计是对“摘转频次”的“修正”,可以消除某些期刊因“刊期多”、“发文量大”带来的摘转数量优势,是评价体系中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个常用指标,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中心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均使用了文摘率指标。

(4)被摘文献种数统计,指的是文摘期刊来源文献数量,在文摘期刊出版周期不变的情况下,被摘文献被摘频次的变化可以反映文摘期刊的选刊视野和对学术文献的吸纳范围(如图3),反映的是主流文摘期刊5年选用来源文献的数量趋势。

(5)排名统计,排名统计是文献计量中以达到某一目的,或发现文献某些变化规律进行数量分析的产出结果,其统计对象可以是文献作者、文献类型、文献产出单位等,如:

①被摘文献排名统计,将文摘期刊摘转的各类文献(大学学报、党校学报、社科院/联期刊、报纸)按被摘篇数多少进行排序,观察单位时间内它们的被摘排名,了解它们的社会影响。

②被摘文献所属单位和属地的排名统计,以文摘期刊来源文献的主办单位及属地为统计对象,对一段时期内的论文摘转数量做降序排列,观察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科研成果产出情况及学术影响力。

③被摘文献产出单位类别统计,以论文作者单位类别为统计对象,对一段时期内的论文摘转数量做降序排列,其统计结果可辅助了解、评价各类型单位的科研产出能力(如图4)。

(6)文摘期刊“耦合度”统计,期刊耦合分析是文献耦合分析的推广,其概念为“n种(n≥2)期刊同时引证其他期刊论文时,则称这n种期刊之间的关系为期刊耦合”,具有耦合关系的期刊,其刊载的内容在学科属性上一定具有相似性或交叉性,文摘期刊耦合强度以同时被摘转的期刊种数来标志,根据耦合强度的大小判断刊物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如图5、图6(图中《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只选用其人文社科期刊部分进行耦合统计)。

图5反映的是四种文摘期刊中的任意两刊在相同时段共同摘转相同期刊后生成的期刊种数,高耦合度的两刊在取材上、转载学科方面应该说较为接近。

图6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四种文摘期刊在相同时段内共同摘转的学术期刊,从中可看出学报类期刊占主导地位;二是同一学术期刊被文摘期刊选用的篇数差别较大,《科学性》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是主流文摘期刊所重点选取的期刊,在文科学报方面它们摘转较多,对此类文献的评价更具有权威性。

3 文摘期刊评价功能的适用度

文摘期刊创办的初衷主要体现在情报学意义上,编辑的情报意识及信息的实用价值和有效含量是其立刊之本,而评价是衍生的、“被”赋予的功能。目前几家评价体系都将文摘期刊的摘转指标纳入其中,一些期刊编辑部也把是否被某某文摘刊物转载作为提升自己信誉的有力证据,行政部门甚至在评奖、评职称中也使用了这一指标,可见社会认同度较高。然而,学术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与严谨的学术活动,需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简单化或硬性地使用一些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术是很危险的。对于文摘期刊的评价功能,本文持如下观点:

3.1 文摘期刊是稳定可靠的定性评价依据

作为稳定可靠的定性评价依据,首先体现在文摘期刊的定位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文摘期刊,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办刊思路、坚守自己的刊物方针,学科特色突出、摘转内容各有侧重,赢得了较高的社会信誉,已经成为可靠的定性评价依据。其次是文摘期刊具有规范的编审制度,即严格的期刊遴选标准和专家审稿机制,这种规范性的管理程序避免了摘转过程中的随意行为,从而保证了转载内容的严肃性。第三,对于一般学术期刊编辑需要面对投稿人而言,文摘期刊编辑对入选文献的取舍,则是由相对独立的学科专家和专业编辑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按照刊物的一贯宗旨和一定的规范标准共同来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摘转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了学术上的保障。

3.2 文摘期刊具有辅助性的评价功能

文摘期刊在承担学术成果检索、推荐阅读和评价学术影响力方面有着其他学术刊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位一体的功能特点是文摘期刊在信息大潮中得以持续生存的保障。然而,就评价功能而言,文摘期刊仅仅具有辅助性,有没有学术市场读者说了算,如何利用其评价功能,需要视文摘期刊的具体情况而定,最终由评价主体来把握。

首先,文摘期刊的特点贵在一个“摘”字,被文摘期刊以何种形式摘转是考察论文影响力的标准之一。目前文摘期刊的摘转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全文摘转,即去掉原文中无实质内容的文字、不对结构做大的调整,突出文章的整体学术水平,如《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的主体部分;二是论点摘编,即只是摘取文章中的某些观点、研究方法,推荐或检索意义比较明显。而《复印报刊资料》采用分学科多层级审读制形成系列期刊,在学科论文的精选上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由此可见,形式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评价,科研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学术评估时,可将论文是否被文摘期刊摘转和以何种形式摘转作为辅助依据。

其次,文摘期刊的出版周期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评价要素。从市场学的角度看,出版周期的长短直接与出版单位的经济利益相连接,它是评价出版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而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文摘期刊的出版周期与期刊评价的关系就比较微妙了,它不同于期刊引文分析中刊期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众所周知,刊期短的文摘期刊摘转的信息量一定多于刊期长的期刊,例如半月刊和双月刊的载文量之差,它们在克服编辑“时滞”和摘转时效性方面有一定优势,社会影响也就相对增大。但摘转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在不考虑学科摘转差异的情况下——与出版周期往往呈反比关系。因此,评价体系在做摘转指标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需做权重上的调整。

再次,从学科角度观察,不是所有的文摘期刊都是覆盖全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论文在学科分布上十分不均衡。目前我国还没有专摘某一学科论文的文摘期刊,而综合性文摘期刊的学科载文量差异很大,具体学科分布如图7所示。根据2004—2008年五年间人文社会科学主流文摘期刊摘转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文、史、哲、经、政、法等传统学科论文的摘转量比较居前,新兴学科、小学科如情报学、民族学、环境科学等论文的被摘数量远远落后于前者,而且三家期刊论文的摘转比例也各显不同。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种数本来就不多等因素,但文摘期刊自身对这些学科的忽略,或历史原因形成的这种局面也导致了学科论文摘转比例的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况对学科发展较为不利,也使文摘期刊在评价功能上产生不公平性。然而,文摘期刊不会因此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办刊策略,评价主体在使用摘转指标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文摘期刊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及其学术认知度也是学术评价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国内期刊就其编制机构等级而言可分为“国家级期刊”和“地方级期刊”两种类型,这种“规制”是经过学术界长期的学术活动后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认识。不同级别的文摘期刊收录的文献质量是有差异的,被何种级别的文摘期刊转载也就成为衡量文章学术质量的一个标准,虽然不能说行政级别高的文摘期刊的论文篇篇都是上乘之作,但高质量论文的收录几率一定不低也是事实。这种非质量因素的摘转导向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标签:;  ;  ;  ;  

摘要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应用研究_复印报刊资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