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的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理论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了。十六大以圆满完成历史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载入史册。同时,十六大也将以巨大的理论贡献闪耀光辉。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十六大的理论贡献呢?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党的历史发展看,十六大将党的指导思想作了重要推进。
在我们党前进的八十多年的征途上,对党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影响的有这样几次代表大会。
首先是1992年的二大,对党的一大纲领作了重要修改。就是把党的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部分,认为党在当时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新生的党确定了驾驶革命航船的正确航向。
二是1945年的七大,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开始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还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三是1956年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它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邓小平同志后来将此称为“八大路线”,是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八大本应成为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的历史起点,但随后历史的曲折发展,使它失之交臂。
四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理念,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从1981年到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它也起到了正确指导思想的作用。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程概括为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是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对探索到这条道路的经验的总结,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基础,对邓小平的思想理论作进一步概括,初步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党章指出,这个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十五大对邓小平思想理论的认识又有进一步升华,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称谓,在党章上明确地将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说明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是整整二十个年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春天提出的。它主要是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提出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对党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实践上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而且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理论上则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通过“七一”重要讲话的精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具有初步的理论形态;"5·31"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十六大报告则对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深刻论述。经过两年多的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历史背景、立论依据、传承关系、时代精神、实践要求、体现途径、重大意义等,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说明。因此,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正式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结论。
二、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的基本经验作了全面总结
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稳住局势,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既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又捍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并且,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可以说,这十三年是我们国家最好的一个历史时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为什么会取得这些卓越成就呢?十六大报告对十三年来治党治国的基本经验作了深刻总结,得出的十条基本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第一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这一条讲的是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是十三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一条最根本经验。江泽民同志从主持中央工作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十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所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发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十三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确立、运用、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理论成就。
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十分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求创造性地进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经验和党的历史经验与新鲜经验,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持三个方面的思想解放,深化三大规律的研究,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这条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之果,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二)第二、三、四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
江泽民同志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表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努力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并且不断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将我国经济发展引入了快车道。"5·31"重要讲话对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十三年来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根据邓小平长期研究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十四大开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也在一以贯之地不断强调。十三年来,党中央对四项基本原则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同时,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们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要不断地以新的时代内容加以完善。为此,这些年也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为了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二十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必须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了这一点。这些论述,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长治久安的又一条根本经验。正因为如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来自国际的和国内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全面推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第五、六、七、八、九条,是党的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政策。它既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多方面展开,也可以说是党用以治国的基本国策。
第五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条经验来之不易。党的十二大就已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偏差。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广东要赶上亚洲“四小龙”,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3年底,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年来,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精力。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还专门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在2001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七一”重要讲话把上述“两手抓”同“两结合”联系在一起,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将此概括为治党治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六条,“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后期提出的。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关系的重要性。1994年春天,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工作的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强调这二十字方针是总揽全局的长期指导方针。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五大强调“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1999年11月,又强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结合点。这样,不仅处理三者关系的“度”好把握,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根本目的。对三者关系的正确把握,是十三年来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七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军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行了百万大裁军和五十万大裁军。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军队必须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多次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军队建设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同时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在军事战略方针方面,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这些年还实施了“科技强军”战略。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上,党中央强调: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八条,“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这就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方针。十三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方针,采取一切措施,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一切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都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贡献。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强调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三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团结和凝聚了海内外许多优秀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这是我们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鉴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已在我国出现,强调发挥他们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九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关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就发展我国对外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开拓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既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三是强调我们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四是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提出坚持和平、反对武力、相互尊重、主权平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重要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五是强调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对这些重要经验的升华,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对外关系理论。
(四)第十条,“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讲党的建设的,是坚持以上各条的根本保证。
在我们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党是领导一切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使国家长治久安,所有这一切的关键都在党。十三年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一直殚精竭虑地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加强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能力,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不断增强党的队伍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些年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坚决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果断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0年1月,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观点。“七一”重要讲话在强调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理论。
上述十个方面的基本经验,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十三年来治党治国经验的最新总结。因此,上述十个方面的基本经验,既可以看作是十三年来治党治国经验的具体展开,也可以看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阐发。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又一个重要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呢?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时,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提出,还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确定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分析,认为它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个界定,还没有包括民主政治的内容。鉴于当时提出了三大奋斗目标、却只讲“两个文明”理论,在学术界就有提出“制度文明”的倡议,以落实建设民主政治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党的先进性有了新认识,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紧跟时代的创新意识,锐意改革的坚定信念和振兴中华的奋斗精神。这会起到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5·31"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此,“政治文明”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亮点。“两个文明建设”说,也就发展成为“三个文明建设”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何在?简单说来,第一,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加全面、更为完整。文明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具有多种存在形态。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还有制度文明。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制度文明就表现为政治文明。它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态。过去没有强调它,似乎以为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现在正式使用这一概念,这是思想的又一次解放。第二,使“富强、民主、文明”的三大奋斗目标都有了具体落实的载体。既然是三大奋斗目标,就需要有一一落实的载体。不言而喻,“富强”依靠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文明”即指精神文明,当然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民主”目标靠什么来落实?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自然使“民主”目标有了具体实践的载体,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三,更有利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认识的这种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第四,更有利于用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实现了从比较封闭的环境下执政的党向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的党的转变。这两大转变都很深刻。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只有既坚持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的特殊规律,同时又充分认识在现代社会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正确的有效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就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的党,一旦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就有政治勇气和理论能力去大无畏地追求和探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政治文明问题,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和要求。(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九)维护社会稳定。这九条,表明我们党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这些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提出的巨大意义还在于,它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一个中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创新的伟大意义,我们都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怎样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性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是仅仅靠教育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个人行为,就万事大吉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制度建设,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即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对那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求的先进性不相适应的传统体制和机制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从而达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重要关键。
十六大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将愈来愈被人们揭示;它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将会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