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术活动的现实精神--在“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讨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讲话_农产品论文

倡导学术活动的现实精神--在“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讨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讲话_农产品论文

提倡学术活动的求实精神——在“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经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经论文,学术活动论文,会上论文,战略性论文,求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讨会暨2000年中国农经学会年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农委和黄山市政府做了大量的筹办工作,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开得很成功。到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各抒己见,时有交锋,气氛热烈,开得生动、活泼、实在。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张晓山同志作了综述性发言,研讨会圆满结束。我的闭幕词只就提倡学术活动的求实精神,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谈一点意见。

一、要从实质上探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有的同志讲,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后,从现实情况看,还没有完全进入战略性调整的轨道。我认为,要驶入战略性调整的轨道,首先要解决对战略性调整的认识。

何为战略性调整?是值得我们农经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有使人们明确了战略性调整的内涵,才能自觉地把结构调整转入具有战略意义的轨道。听了大家的研讨发言,很有启发,我觉得,所谓战略性调整,应当是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的调整。通过调整,构筑我国农业融入全球的生产结构,构筑农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构筑农业融入全球经济的生产结构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即将加入WTO交汇在一起,对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更高的要求,就是调整结构不仅面向国内市场,在基本满足农产品量的需求基础上,全面转向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阶段;还要面向国际市场,扬长避短,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建立我国农产品融入全球的新结构,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有利于我国的交换。这就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明确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方针。从我国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出发,出口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如谷物、油菜籽、棉花、烟草等)不是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和农产品加工品等)是优势。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应保持基本自给,不求出口,适当进口。大量出口的应是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农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的出口换回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实际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务,增加就业;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等于进口我国稀缺的水土资源。这应是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方针。第二、要明确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点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点应放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在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中,具有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和区位优势。因此,沿海发达地区应主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这样,有利于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又可以腾出一块国内市场,为中西部发展商品生产扩展空间。第三,依靠科技,全面优化我国农产品的品种,提升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做到新鲜、安全、营养,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样的调整,已经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也是加入WTO的必备步骤。调整好了,也就是做好了加入WTO的准备,就不怕迎面而来的国际市场竞争。竞争出进步,竞争带来发展,关键在于做好准备,有备无患。这个“备”,就是通过目前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国农业的发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构筑农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 战略性调整的一个关键,在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即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极为重要的,无区域则无特色,无特色则无优势,无优势则无竞争力。目前不少地方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这种新趋势的体现。

这样的调整,必然突破农产品短缺年代,大家为了保证本地区的食品供给,什么都干的“小而全”局面,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微观上来讲,突出了地方特色;从宏观上来讲,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专业分工。其结果,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当前我国农业东、中、西三大板块的不同结构调整,就是具体体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在西部山区,特别是长江、黄河上中游,以及部分湖区、牧区,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转而发展高价值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以东、西部和城市为粮食主销市场,继续发展粮食生产,为国家多增产粮食,并以粮食为原料大力发展畜牧业、食品加工业,把粮食大省转变为畜牧大省、食品工业大省,拉长粮食多层次增殖链条,走出一条富民强省新途径,实现农民种粮也能富的愿望。这应是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这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缓解当前粮食供过于求的困挠,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继续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全国供求基本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不同地区各展所长,互为市场,优势互补,提高了全国整体经济效益,又取得了生态效益,还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调活了全盘。这是讲的全国情况,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县,也要区别不同情况,注意发挥比较优势。

这样的调整,从一个地区、一个农户来说,摒弃“小而全”,发展特色经济,使农业逐步迈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交换量,发展市场经济。这样就可以改变过去农民生产主要为自食的状况,改变农村人生产、城里人消费的旧格局。亿万农民通过市场出售自己的产品,又通过市场购回自己需要的消费品,既是商品生产者,又是商品消费者,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样的调整,由于生产者的产品基本上乃至全部都是作为商品出售的,产品交换量、流通量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从事初级产品的加工业、流通业出现了,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只搞生产、不参与市场流通的旧格局将被打破,一大批会做买卖的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加工业、流通业,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生产、又有流通的新格局,这就是商品生产必然导致农民专业分工的结果。

——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现代化农业结构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暂且不去说它,只就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谈一点看法。就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农业劳动者那么多,农村人口比重那么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门坎,迈不过这个坎,很难现代化。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即使农产品全部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也不很大。因此,解决非农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问题,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几亿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两化”推动农村人口非农化。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不仅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乡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就是调整社会结构。这就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务农的人少了,才有条件扩大经营规模,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走向现代化。这就是人们常讲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加入WTO来说,除了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以外,很大程度上在于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夺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出路也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者。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多渠道的,但应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作为一个重点。当前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流通严重滞后于生产。所谓农村人多,是多在生产领域,从事加工、流通的人太少。应当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有一定专长的、会做买卖的农民进入加工、流通领域。这个领域需求大、容量大,农民向这个领域转移也比较容易,又可以把劳动力转移与促进农业发展结合起来。转移的结果,使生产、流通两相宜,构筑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劳动力结构。

调整城乡关系,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及其他二、三产业拉动小城镇建设。不以办实业、发展经济为前提,等于空谈小城镇建设。办企业需要解决水的问题、电的问题、路的问题,一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投资大、成本高,大家联合起来,到相对集中的城镇、工业园区共同干,可以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并能充分发挥企业聚集效应,又把办企业和发展小城镇密切结合起来了。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办企业产生建设小城镇的需求,建设小城镇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小城镇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又带动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小城镇集中,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种地人过多的基本特征,为农业和农村逐步走向现代化创造条件。现在有些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转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达90%左右,而城镇化率只有30-40%,这种滞后的状况完全有条件加快改变,否则无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上谈的“三个构筑”,主要是想引发我们农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并非准确、完善之见,请大家展开研究。

二、把加入WTO的研讨引向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我国加入WTO问题,方方面面开过不少研讨会,对统一认识,增强信心,做好准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研讨不能老是停留在“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一般分析上,应该走向深入的阶段,即对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市场,究竟存在哪些实质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求可行对策。最近中央领导同志讲,加入WTO要用最大努力来争取“利大于弊”,并不见得天然的、自然的就“利大于弊”,还应加上主观努力。现在,把加入WTO的研讨引向深入,引向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拆除走向国际市场的障碍,就是争取“利大于弊”的具体行动,这也是从事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一致呼声,是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所急需。现在我国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就是迎接“入世”的基本举措。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发展出口,向海外适量分流,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

最近,我到沿海发达地区走访了一批从事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同当地干部和一些农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谈,他们提出了不少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这两天研讨中大家提出的建议,大体上有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可否适当下放引进优良种苗的审批权引进优良种苗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办起来很慢、很难,要从下到上逐级申报,最后由国务院农、林主管部门审批,手续繁多,耗费时日,往往贻误时机。企业和地方要求,引进种苗实行分级审批,即除少数必须由国务院农、林主管部门审批的以外,多数可否下放到省一级农、林主管部门审批,同时严格实行检验检疫。

——海关可否节假日照常上班 出口农产品及时通关是保证对国际市场均衡供货、提高我国企业信誉的重要问题。但现在海关的工作制度是节假日不通关,尤其是“五一”、“十一”、春节等都是七天长假,可是人们吃饭不会因节假日“休假”,特别是在饮食业潮流追求新鲜、营养的情况下,出口农产品尤其是鲜活产品不能及时通关,则无法保证对客户稳定供货,甚至因此失去信誉、丢掉市场。海关虽有规定,特殊情况可预约通关,但毕竟不是法定工作日,往往是应约人内心不情愿,企业还得求人送礼,搞感情投资,办起来很难。因此,出口企业要求,海关应象民航、铁路、供水、供电部门那样,假日照常工作。如果人手紧,可留少数人轮流值班,保证假日通关。

——可否免征出口农产品特产税 特产税是我国独有的税种,出口农产品基本上都是纳税产品,外国出口农产品不征特产税,这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竞争力。地方和企业要求对出口农产品应免征特产税。

——应尽快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 不同进口国家虽有不同的规格标准要求,但主要标准是大体相同的。我国应根据进口国的共同要求,建立出口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并为出口农产品企业提供规格标准的监测服务。

——向生产者供应高效、低残留的化学投入品 化肥、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求,国家化工部门应禁止低效、高残留化肥、农药生产,同时向社会公众公开提供生产高效、低残留化肥、农药的生产厂家和产品,并保证使用这些产品的企业、农户能够生产出来无公害的农产品,否则应负连带责任,赔偿损失,以此促使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目前主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以后逐步发展有机农产品。

——国家应调整支持发展出口农产品的政策 过去的支农政策已不完全适应加入WTO之后的要求了,应根据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加以调整。主要是,对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农田水利建设、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信息服务、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提供优惠贷款、加强人员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支持出口农产品企业和生产者建立行业组织 农产品进口国企业往往是协调一致对付我国企业,而我国出口企业则分散多头对外,常常出现我国企业相互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受惠于人。同行业往往互不通气,在生产上盲目发展,供过于求,亏本经营,浪费资源,最后吃亏的是农民。特别是加入WTO后,出口农产品的经营者和生产者没有自己的组织,就无法研究保护自己,如果国外对我们提出反倾销,就无人出面应诉。为此,迫切需要同行业的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生产者联合起来,建立全国性行业协会。同时,协会依靠自己逐步建立发展基金,既促进生产和贸易发展,又是行业自律的有力手段。行业协会还是同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

——应授予一切有条件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企业出口权 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界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论国有企业、合作企业、私人企业,凡有条件经营农产品出口贸易者,都应授予自营出口权,支持更多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我国农产品营销。

——改革农业生产与出口贸易分割的管理体制 大家普遍认为,体制改革滞后是不适应加入WTO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管生产的不管贸易,管贸易的不管生产,是造成产、销脱节,生产不适应市场需求、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面临加入WTO之后的严峻竞争,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应予改革,建立农业生产与对外贸易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类似以上这些来自实践者的呼声,值得我们农经学者悉心关注,专题研究,把加入WTO的研讨引向深入,为国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益建议,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有些学者已经开始这么做。更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农业部和财政部宣布,适应农产品质量升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制定和修订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国家石化局宣布,适应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改变农药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产量过大的状况;农业部和北京市联合举办“无农药残毒放心菜和专柜”活动。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

三、学术活动要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与专题研讨会一起召开,丰富了年会内容。专题研讨的题目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结合,体现了农经学会年会学术活动的实践性。会后,研讨会论文公开出版发行,专家、学者提出的对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报告有关方面,使学术活动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以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议有选择地到全国各地召开,与地方有关方面联合召开,借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学术活动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这样,一年去一个地方,召开一次会议,出版一本论文集,必要时再把大家提出的新问题汇集起来上报一份建议,作为农经学会的基本学术活动。

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学会原有的专业分会进行必要的调整,委任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有创造精神、有组织活动能力的学者领导各专业分会的工作,针对农经领域各方面的需要开展研究,活跃学术气氛。资深农经学家,运用自己特有的号召力,以本人的名义组织工作室,自筹经费,开展研究工作,也是活跃农经学会学术活动的一种形式,对此同样予以支持。

标签:;  ;  ;  ;  ;  ;  ;  ;  

倡导学术活动的现实精神--在“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讨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讲话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