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开发论文_高忠红,董存则,姚晓东,王永安

[摘要] 本文通过调研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好逸恶劳习惯、信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提出了高校应将精准扶贫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开发出了具有可操作且可量化考核的下乡实践课程,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课程;量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校精准扶贫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校财力有限,尽管每都年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收效并不显著,帮扶对象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村里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兴办产业难度较大,如何做到既能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实现帮扶区域长期脱贫,又能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目标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016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眼界和能力、充实社会体验非常有益,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1]。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有模式影响了它在大学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有社会调研、服务社会的公益劳动、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专业实验和实习还有各类兼职等等,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城市,深入农村和企业生产一线的很少,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校往往会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而剩下的学生则需要自行寻找实践单位,这种与大多数学生脱节的社会实践不仅违背了活动的初衷,也无法保证实践质量。由此看来,只有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二、大学生现状调查

针对山西能源学院大学生基本情况,课题组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调查方式为自填问卷,调查对象为山西能源学院在校一年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率100%。利用Excel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独生子女家庭占被调查学生的65.8%,中等及高收入家庭占被调查学生的91.9%,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57.1%,但只有33.2%的学生高中毕业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在问卷调查中有68.3%的学生从不干农活,有41.3%的学生从不做饭,只有12.6%的学生经常做饭。从上述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本次调查对象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但被调查学生属于“00”后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镇,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对农村了解少。“0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骨子里没有浓厚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对自身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养成好逸恶劳习惯,在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下,他们更愿意信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缺乏独立、自信、奉献和拼搏精神。为此,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艰苦环境下锻炼成长的机会,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有益的。

三、借助于精准扶贫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二、中央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实践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由此可见,积极探索构建校地合作共同育人,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服务地方脱贫攻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将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校作为社会参与扶贫的重要力量,在精准扶贫方式上,可以围绕大学生思想整治教育这个基本要求,结合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践课程。

四、下乡实践课程开发

纵观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是处在一个以经验指导实践、拍脑袋决定实践等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在实践模式上,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在组织管理上,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在评价方式上,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评价多为定性评价等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内容和课程评价体系,否则,实践将留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效果,为此,经课题组多次实践和修改完善,制定了如下社会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和量化考核表,使大学生下乡社会实践不再留于形式,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评价性,便于指导实践并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考核,为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可操作和量化考核的课程提供了依据。

表1 社会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和量化考核表

五、结语

把扶贫地作为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将高校社会实践投入和精准扶贫投入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乡实践锻炼实践的课程实践内容和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举措,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践课程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特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茂平,陈瑜.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地共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丽水学院“青春丽行”专项实践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24-26.

[2] 朱建征,薛云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再思考[J].学理论,2013(36):222-223

[3] 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4):2-3.

作者简介:高忠红(1971-),男,副教授,山西阳泉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山西能源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主要从事矿山灾害控制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Tel: 186348642296,E-mail:492747010@qq.com。

基金项目: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8216]。

论文作者:高忠红,董存则,姚晓东,王永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开发论文_高忠红,董存则,姚晓东,王永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