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中医医院 032000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认为本病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复杂疾病,一般认为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对于本病根源于何脏,发展于何脏,一直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论治、方药提出了新观点、新认识,现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1.1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耗损,肾水不足,虚火内生,消灼津液,久而发为消渴。《济生方》载:“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利生焉。”不仅古人认为劳欲过度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今人对此观点依然很重视。如张兆蓬等认为消渴发病主要责之于肾,并贯穿消渴病的始终。劳欲过度,相火妄动,肾水耗伤,终致肺胃肾脏虚热俱现,发为消渴。可见,消渴发病与房劳伤肾密切相关。
1.2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嗜酒无度,火热内盛,致使三焦积热,津损液枯,发为消渴。《备急千金要方》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此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难于正常输布,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高玉芳认为很多2型糖尿病以肥胖为突出表现,其主因为脾虚湿盛,膏脂聚积。嗜食辛辣滋腻,或损伤脾胃,失其转输,湿阻中焦,或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胃腑,胃热炽盛,灼伤津液,阴虚燥热,发为消渴。肖永华等通过对消渴病案病因分析,认为过食厚味是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发病期最重要的病因,饮食因素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故糖尿病的治疗应注意调节饮食。
1.3禀赋不足
禀赋不足是消渴发病的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元精亏损,气血虚弱,终至精血耗损、津液枯竭而发为消渴。
1.4情志不畅
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畅达气机功能失常。气郁化火,火热灼伤津液,郁热伤阴,影响肺胃肾的功能,最终消渴乃成。现代医家刘剑等强调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阴,形成阴虚燥热、血瘀痰浊等病理变化,因而形成消渴。金洪元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闭阻,郁而化火,火热内盛,肺胃阴津耗损,是消渴发生的病因病机之一。其重视内伤七情的辨证论治,提出以畅情顺理法治疗消渴病。这就更加详细地阐述了情志不畅与消渴发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1.5毒邪因素
无论饮食、情志、劳逸、禀赋,均可为毒邪诱因,致使肺津失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固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水谷失运,糟粕难排,瘀浊之物产生,郁而化火,伤阴耗液,气随阴衰,最终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而病理产物瘀滞更甚变生毒邪。
2辨证论治
2.1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这就说明了消渴的发生与情绪失常、肝失疏泄有很大关系。罗寅等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可化火伤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发为消渴,若肝气横逆,乘于脾土,则脾胃失健,导致脾弱胃热,消谷善饥;肝肾精血同源,若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致肾之封藏失司,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则发为消渴,并建立从肝论治糖尿病五法。范冠杰提出“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其中疏肝法是重要治法之一,药用:柴胡10g,白芍15~30g,薄荷5~10g,郁金5~10g,牡丹皮10~30g,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姜敏用舒肝化痰益肾活血冲剂(由柴胡9g,赤白芍各15g,枳壳10g,生甘草6g,陈皮9g,苍术9g,茯苓12g,黄芪15g,女贞子15g,淫羊藿9g,山茱萸9g,知母9g,虎杖15g,丹参15g,葛根15g组成)对60例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与金芪降糖片相比,临床疗效显著(P<0.05)。王德伟等用疏肝降糖汤(处方:柴胡10g,佛手10g,香橼10g,荔枝核10g,葛根15g,薄荷6g,白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20g,淮山药20g,茯苓15g)结合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陈仲英用舒肝解郁法,以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为基本方治疗糖尿病38例,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服用美吡达的对照组。
2.2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运则水液代谢障碍。《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载:“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证最重。”这就强调了脾气与消渴的发生有关。蔡然等认为消渴病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而脾胃运化失职,积滞内蕴而成。侯宇辉等认为糖尿病早期以脾胃虚弱、胃实成郁为特点;糖尿病期以肝胃火盛、脾虚阴亏、脾胃功能失调兼有痰湿为病机特点。西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类、脂肪、蛋白质3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这与中医脾胃功能失调相对应。也有临床研究表明降糖消渴3方(由生晒参、白术、熟地黄、柴胡、淫羊藿、山药、薏苡仁等药物组成)对治疗脾虚湿盛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对57例患者降低餐后2h血糖的总有效率为61.54%,降低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为74.36%,改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1.49%。
2.3从肾论治
消渴的发病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肾气虚衰也是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肾主纳气,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方朝晖等认为肾气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肾气亏虚导致肺脾气虚,布津不足,导致阴液亏乏,三焦元真固摄无力,体内津液代谢失衡,终成阴虚阳亢、津枯液燥之病症。
2.4从痰瘀论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失健,水湿内聚成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或因虚致瘀,热灼津液,炼液成痰。所以,痰浊瘀血是消渴常见的病理产物。
2.5从浊毒论治《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强调了相对于一般邪气来讲,毒性更峻烈。对于浊毒理论,诸医家各抒己见,多数将痰浊、瘀血、糟粕物等病理产物归为浊毒范畴。李佃贵等认为化浊解毒法应贯穿消渴治疗的始终,并佐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有藿香、佩兰、黄连、茵陈、黄柏、陈皮、香附、柴胡、丹参、赤芍、蜈蚣、半夏、川贝、芦荟等。罗宇磊等认为痰湿血瘀等内生浊毒之邪侵入血脉,血浊内瘀,精微壅塞,久病毒瘀血结,发为消渴。
3小结
纵观近年来众医家对消渴病的研究,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劳欲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以及毒邪等因素,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肾脾肝脏,并且以肾气血津液耗伤、脾气虚损、肝失疏泄、痰瘀内阻及毒邪内蕴为主要病机,提出从肾、脾、肝以及痰、瘀、浊毒等方面来认识消渴病。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浊毒、痰瘀引发消渴的观点进行了论述,但目前很多医家对于浊毒的概念认识模糊。笔者认为,浊邪的致病轻浅且性质属阴,其若与热邪搏结日久,可导致血败肉腐成毒,相对浊而言,毒的内容更加广泛,如湿毒、热毒、瘀毒、糖毒等,特定条件下,浊可转毒。脾胃运化水湿不利,湿热内聚化浊生热毒,或上焦虚火燔赤,灼伤阴津,中焦胃热内生,下焦肾失固摄虚火乃生,郁热伤阴,糟粕交结难除而成毒。浊毒的产生也伴随糖尿病的产生,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故化浊解毒法的运用应该予以重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医学界会有更多新观点出现。目前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清楚,治疗上也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调节糖代谢、脂代谢平衡等。中医药对于消渴的早期控制和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如赵进喜的经验方-消渴方。故今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更深入更准确地探究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实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兆蓬,王学员.辨消渴病机驳阴虚燥热[J].天津中医药,2010,27(5):399-400.
[2]高玉芳.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2):1119-1121.
论文作者:乔通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津液论文; 糖尿病论文; 脾胃论文; 医家论文; 柴胡论文; 禀赋论文; 饮食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