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路径论文,高等专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伴随着我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紧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办学条件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走过了恢复、发展、完善、壮大的历史旅程。此间,广大专科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研究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规律,克服困难,辛勤耕耘,使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顺利运行,在人才和智力支持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在原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运行秩序和办学模式,就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面向21世纪,这种“不适应性”就显得愈趋严重。面对这种“不适应”,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怎样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秩序,其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应作何种选择,这些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应答。
一、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
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部署上也一直强调要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但是在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上并未能充分体现这一发展战略的意旨,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保证“注重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这一战略地位的落实。由此,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办专科的不爱办、教专科的不愿教、学专科的不愿学”的现象未能改观,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办学定位问题未能解决。“何去何去”的困惑仍然困扰着办学者对未来发展路向与途径的选择。
2.关于高等专科教育办学特色问题。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但是由于办学地位不明确等原因,高等专科教育究竟应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色问题一直不明晰,长期以来没能走出“本科压缩型”的怪圈。“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严重淹没了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抑制了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3.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结构问题。
从专业结构看,我国专科教育的格局初始于50~6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初。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大量兴起和壮大,对专科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专业设置及其结构已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科类结构来看,单科性院校占有较大比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单科性院校失去了原先的办学依托,办学困难丛生,如不向“多科性”转变就难有生路。
4.关于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主要是强调对学生某一专业领域内单一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训练。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受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这一特点的影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广大用人部门的迫切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规格已成为大势所趋。从就学者的需求角度来看,由于人们的择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工作流动性大大增强,过窄的、单一的专业训练就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如何来设定新的人才培养规格,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5.关于高等专科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体制问题。
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逐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化和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格局。办学形式、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促使我国高等专科教育规模和数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争生源、“抢饭吃”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学校竞相开办热门专业,以致造成新的结构性浪费。这对于办学本来就比较困难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6.关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问题。
我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配置普遍效益不高,学校的办学功能局限性很大,使学校对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较弱。目前,许多地方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牵涉面广,难度较大,并非短时间之内就能取得成效。
7.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条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由于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近些年来虽有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欠债太多,目前许多学校尚未“脱贫”,改善办学条件问题依旧显得非常严峻。
二、政策层面的改革建议
面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从政策层面来加以统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对策,为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体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1.从政策制定和立法的角度对高等专科教育合理定位。
为确保我国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这一发展战略的落实,需要从立法的角度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性质、作用加以明确界定。要调整现行政策,从政策的制定上充分体现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校的设置标准、条件、级别待遇、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等问题放在与本科教育同一层次上来加以统盘考虑,并要从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而其现有办学水平与条件又远不适应这一现状出发,制定扶持、保护和优先发展的政策,为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战略,政府在对高等专科教育的投入上必须给予倾斜,在办学条件上必须给予保证。因为许多高等专科学校“自我造血”能力较差,若政府的办学行为不到位,学校的发展就难有作为。
3.尽快落实学校自主办学的地位, 加强对高等专科教育的宏观指导工作。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欲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体制上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政府管理职能。转换政府管理职能,显然意味着部分办学责任的下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减轻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责任,而是对学校具体的行政干预主动撤出,但同时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工作。特别是在当前,许多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尚显不足,这种宏观指导工作就更为必要。目前,政府应着力于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做好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加强对学校的评估督导,为学校发展创设更加有利的外围环境,从而有效指导和引导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办学轨道。
4.加强地方政府对高等专科教育的统筹、协调工作, 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存在的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之间、中央业务部门之间、地方业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多头办学,相互封闭所造成的。因此,要重构高等专科教育的运行秩序,就必须尽快完善以省为主的两级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加强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加速建立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省级政府应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从本地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角度,对高等专科教育合理定位,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应重点做好部委院校的划转工作,将地方院校与部委院校放在一起,在对人才需求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对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科类结构、办学规模、培养规格、办学形式、办学体制等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尝试以“共建”、“联办”、“合并”、“兼并”等多种组合方式对专科教育合理布局,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期早日实现“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效益有明显提高”。
5.加强地方政府对高校与社会双边关系的协调与引导, 促进“双向参与”办学机制的健康运行。
随着学校产学合作的推进和办学功能的拓宽,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横向联系日趋加强,并且更加多样化,这一方面需要政府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使学校能更好地形成开放办学“双向参与”的办学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及时化解“双向参与”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使学校能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既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又能使自己吸附更多的办学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三、学校层面的改革建议
探索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旨在全面调适高等专科教育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调适的落脚点主要在于高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不断积聚特色与优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闯出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充分体现高等专科教育特色的、具有学校个性的发展路子。
1.彻底转变办学观念,增强忧患意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新格局的渐趋生成,高校将不能不以市场行为主体角色步入社会大市场中。学校要彻底转变办学观念,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自主地设计自我,自己对自己负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交互作用中自寻生路,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2.开放办学,拓宽生存发展空间。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原有的办学模式是封闭性的,它抑制了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抑制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体制下,专科院校要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与发展路径,就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建立开放的办学体系,拓宽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增强自身对社会资源的吸附能力,以自己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寻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最佳渠道和有效途径;加强校际合作,推进产学合作,使学校在与社会“双向参与”的办学机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壮大。另一方面要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将社会需求这个轴线作为一个主要调节杠杆,不断调整办学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
面对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高等专科学校在转换其生存方式的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实质上是要回答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当如何为自己定位,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的问题。近些年来,许多学校以非常敏锐的目光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在这些改革中比较趋同的做法有三点:(1)加厚理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2 )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3)强化实践教育环节, 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行业特色。这些改革举措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和效仿,但有一点要向办学者说明:在日新月异大变革的时代,学校必须紧密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有立足的根基。因此,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调查研究,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构建特色,积聚优势,方能处于不败之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教师队伍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队伍不稳定,显性、隐性流失严重,学缘结构单调,专业结构不合理。这些年来,许多学校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远不能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是学校今后办学工作的重头戏,要常抓不懈。
5.致力于校内制度创新,重构自身的运行秩序。
在原有计划体制下,我国高校在内部运行秩序上存在很多问题:在领导制度上责、权、利不明晰;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封闭僵化,干部“铁交椅”,教工“铁饭碗”,学校“大锅饭”等等。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欲求得新的发展,就必须致力于校内制度创新,重构自身的运行秩序,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朝气蓬勃和创新精神的集体。目前要尽快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相互推进的原则,建立与学校法人制度、责任制度相配套,责权明晰的领导制度,以使各个领导职能机构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制衡,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能。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对学校内部目前并存的三种管理体制即事业化管理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并加大协调力度,以使高校形成适应能力较强,富有活力的运行秩序,保证学校的整体功能得以最佳实现。要继续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岗位责任制、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通过校内制度的创新,使学校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