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展望--纪念中泰建交20周年_时政外交论文

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展望--纪念中泰建交20周年_时政外交论文

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纪念中泰建交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泰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周年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5年7月1日中国与泰王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建立起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密切关系。90年代以来,中泰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就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近年来,中泰关系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关系进一步改善。

第一,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越来越多的共识。在发展问题上,双方都认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并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平等互利,互通有无;都反对西方国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双方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第二,在地区问题上具有一致或相似的观点和立场。两国对柬埔寨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在签署巴黎协定及进行柬大选等问题上进行了较好的合作;90年代以来,双方领导人多次接触,磋商和协调对柬埔寨问题的立场、特别是对红色高棉的态度,从中也增加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在南沙问题上,泰政府支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表示愿作“中间调解人”促进南沙问题的解决。总理川·立派最近指出:“冲突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南沙群岛问题,使之成为共同发展、谋求利益的地方是最好的出路”。

第三,交往层次高、范围广,来往频繁。中国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政府总理李鹏、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以及政府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陆、海、空三军司令和部队其他领导人都访问过泰国。泰王室的王储瓦栖拉隆功殿下、公主诗琳通、王姐瓦塔娜、泰国政府历任总理、国会主席、武装部队领导人、政府各部部长也都到过中国。90年代以来,双方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直接沟通,在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与配合,增进了友谊与信任。通过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互访,促进和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双方互访团组每年约1000个左右,其来往次数的频繁、关系的密切、友好及合作的程度已远远超过同时期建交的其它国家,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友好合作的典范”。

(二)经贸关系已步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最近几年尤为显著。

第一,贸易额不断增长。1975-1990年双边贸易额除1981-1985年间,由于泰国开始生产天然气,削减中国原油进口,以及中国农业丰收,减少泰国农产品进口,使双方贸易额略有下降外,其它时期都呈上升趋势。中泰贸易总额从建交初的2462万美元增至1994年的20.23亿美元。1994年,中国对泰贸易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增长49.6%,创历史最高记录,一举扭转了三年徘徊的局面,标志着中泰贸易关系步入新阶段,泰已成为中国的第八位贸易伙伴。贸易结构也登上一个新台阶,由过去的一般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发展到机械、化工、钢材、电器、珠宝首饰等高价值产品。

第二,双方投资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投资额增加。泰国在东盟国家中对华投资较早,1981年就开始向中国投资,协议投资额仅26万美元。到1989年,泰国对华投资项目已增加到30多个,协议投资额达5679万美元。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泰国掀起了对中国的投资热,到1994年泰国在中国的协议投资额高达26.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6亿多美元,在中国投资的公司发展到1843家,协议项目800多个。中国对泰投资由于起步较晚,故数额不大,到1992年,中国向泰国的投资总额为2.3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在泰国开设的公司已达200多家,注册资金和协议投资额7000多万美元,许多公司经营不善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中国的建筑业在泰国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比较早,也比较成功。到1991年,中国在泰国承包工程金额达4亿多美元,劳务合作金额1002万美元。到1994年底,中国与泰国共同签定合同769个,金额6.8亿美元。其次,双方投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拓展。过去,投资领域基本限于农业、饲养业、建筑业、缝纫等产品的生产方面。1994年双方投资领域扩大到水电、水泥、石油化工、金融、交通、远洋运输、电讯、航天航空等领域。如1995年3月,中国冶金部向泰国政府递交了在曼谷投资兴建地下铁道的计划;同年4月,中泰在昆明成立了合资兴建的水电站咨询公司,准备联合开展澜沧江下游景洪电站的前期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双方投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如中国在泰国的水电工程、港口疏浚工程、远洋运输业等方面的投资已初具规模;泰国在中国的水泥厂、电讯工程、热电厂和航天航空方面投资规模也很大。过去,泰国到中国进行较大规模投资的仅正大集团公司一家,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目前,泰国最大的八大企业集团,其中包括挽巴功集团、协联集团以及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银行盘谷银行和汇商银行等,都对中国进行了投资。投资的范围也正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今年以来,泰将有更多的投资家进入中国,尤其是在云南等边境省份投资。

第三,两国的经济合作扩展到地区经济合作。1993年初,泰国提出了把“黄金半岛经济圈”扩大到中国西南,称为“黄金四角”经济开发区,即以开通湄公河上游水陆交通、开发湄公河旅游区为突破口,推动湄公河上游地区经济合作。在泰国的倡议下,1993年5月底,湄公河上游四国(中、泰、老、缅)代表就合作开发湄公河上游水陆交通等问题进行研讨和考察。我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年3月在接见泰外长甲社·差那翁时说,“中国政府一向重视与湄公河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以及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中国政府赞赏泰国为此所做的积极努力,并希望双方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合作”。通过两国领导人的有关会谈和接触,双方对这一合作发展构想更趋接近。这一区域合作计划的具体化,必将为中泰经济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同时将成为两国一个新的、长期合作的领域,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有利于中泰的经济发展,而且将对整个东南亚和印支国家的经济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科技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明显扩大。1978年3月,两国政府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决定“通过交换情报、资料和经验,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双边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会议。此后,中泰两国科技合作和交流有增无减,各种科技合作广泛展开。中国接待了泰国的电子技术、农村保健、药用植物、农机、石油化工、造林、水利、养猪、园艺、养鱼等代表团;中国也派出植物、制糖、橡胶、水稻、水果种植等考察团到泰国访问。1990-1991年度,中泰双方共完成分别承担的64个科技合作项目(中方承担35项,泰方承担29项)。1993年底共完成合作项目400多个,涉及几十个科目,1994年合作项目已有500余项。这些科技项目对促进两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目前,中泰科技合作正在向高科技领域发展。

(四)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涉及教育、文艺、宗教、旅游、学术、体育、美术等众多领域。

在双边关系发展看好的形势下,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经济合作中存在着国际市场上的竞争。(1)关于出口市场的竞争。中泰两国同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均为资源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主要是:纺织品、成衣、鞋、玩具、塑料制成品、罐头等,其种类、规格也比较接近,出口市场同为美、日、欧及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所以,双方许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碰头,特别是我国大米出口量的增长,对泰国大米出口有影响。因此,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2)关于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国有12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生产费用和土地价格较大多数国家便宜,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投资条件,加之对资金的巨大需求,1993年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对象国家。泰国的政治稳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土地价格便宜,政府对外商来泰投资提供各种权益,使泰国也成为亚洲投资的热点。(3)关于国际分工的竞争。90年代后,中国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引进外资和生产技术的过程中,已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日、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已开始在大陆投资建厂,从而开始了与泰国吸收先进技术的竞争。

第二,双边贸易中存在着贸易不平衡问题。虽然长期以来,双方贸易处于增长的趋势,但比起美、日、台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总额并不大,而且泰国多数年份处于逆差状态。据泰官方统计,1980年,泰国的贸易伙伴中,中国居第6位,1990年退居第10位,1994年只处于第13位。1990年中国对泰贸易额只有13.7亿美元,而新加坡对泰是41.71亿美元,台湾是21.02亿美元。1980-1990年间,中泰贸易中泰国有7年处于入超地位,数额达17.95亿美元;1990年泰国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的比例是1∶4.2;1989-1993年,泰国对中国的贸易每年入超5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泰方所需货物,中国可供应,而且质量达标、价格便宜、适合泰方进口。而中国随着农业的丰收,对粮食进口的需求减少,同时中国政府采取紧缩开支政策,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增加,对泰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泰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也增加了对中国出产的原料、半制成品和机械设备的需求。如果泰中贸易不平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贸易难以促进,而且有损于中泰经济友好合作和贸易互惠的基础。

第三,非法移民急待解决。近几年,我国公民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进入泰国滞留不归的人数有增无减。截至1992年已增至15万人。来源地从广东、福建和云南等省份扩展到上海、安徽等省市。他们到泰国后,绝大多数无依无靠,只得充当廉价劳动力。少数人结成帮派,从事犯罪活动,扰乱泰国社会治安,已引起泰官方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引起泰政府和人民的不满和疑虑。泰国国家安全院秘书长曾公开表示,“在适当时机将同中国谈判解决非法移民问题”。

上述所有问题虽然不致于使中泰业已发展的良好关系发生逆转,但处理不好,会对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今后一个时期,中泰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仍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令人鼓舞的广阔前景。

(一)中泰关系将进一步加强。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双方的外交政策决定中泰关系将进一步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趋向于全方位、更加务实,不再把意识形态作为确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而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泰国的外交政策是全方位开放,坚持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使外交为和平、安全、发展服务。双方推行的都是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助于双方发展密切关系,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二,共同利益构成了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基础。中泰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致力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泰两国都需要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及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解决各国共同面临问题和困难方面,相互支持、合作,密切联系。实践证明,中泰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相辅相成,相互得益,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第三,中泰友谊牢不可破。中泰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交往,一些学术研究表明,中国云南的傣族、广西的壮族与泰国有悠久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有大量的华人迁居泰国,与泰国人民长期水乳交融、共同生活,已被泰国社会所同化,为泰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与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情谊,在广大华侨中就流传着“中泰一家亲”的说法。两国20年的交往更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李鹏总理在会见泰国客人时曾说,“中泰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不管各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中泰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第四,中泰双方不存在诸如领土争端、民族纠纷等利害冲突。因此,两国将会长期保持中泰良好的政治关系。预计在今后的地区争端和重大国际问题中,中泰会继续加强政治上的合作和支持。

(二)在未来的中泰关系中,经济合作仍占主导地位,并会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彼此是相互吸引的大市场。泰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产品的出口,中国的对外开放为泰国开拓新的市场带来了契机,泰国视中国为出口和投资的巨大市场。90年代以来,中泰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表明,中泰双方在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对科学技术、资金、工业原料、中间品、能源等需求的大幅度增加,给双方提供了合作的巨大机会和市场。将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会进一步对泰国开放农产品市场。

第二,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尽管双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互补性还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农副业产品、产业结构、技术人才、资金需求等许多方面。80年代以来,泰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国家,其商品进出口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品出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但目前泰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仍以农产品为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出口结构逐渐摆脱原来以农产品为主,而逐渐向最高层次攀登。泰中两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双方贸易形式多样化,如近年来的直接易货贸易、补偿贸易以及合资发展出口工业等,这些都增强了双方在经济和贸易上的互补性。今后双方将在贸易、金融、旅游、区域经济合作、技术人才输出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开辟新的贸易及经济合作渠道,寻找新的突破点。

第三,优越的地理位置给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云南省隔缅甸的掸邦与泰国相望,最短距离仅200多公里。从澜沧江顺流而下也可到达泰国。如果湄公河流域国家的“黄金四角”计划得以实现,中国和泰国都将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两国的陆地通道和水上通道将非常有利于双方的贸易往来。地理的接近和交通的便捷,加上通讯的发展,都是中泰经济合作的优越条件。

第四,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中国政府对此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如1986年为缓解泰政府在中泰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中国尽管已是世界最大产米国,还是应泰国要求先后采购了69万吨玉米、25.5万吨大米;1987年再次采购30万吨大米。中国还到泰设厂,制造小型农业机械,供泰农业需要,以减少其商品进口,缩小贸易差额。此外,双方政府都鼓励和协助企业通过友好协商调解和仲裁的方式解决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此,两国早已规定每年轮流在对方国家首都举行会议,对一年来的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年的贸易议定书。现在,贸易不平衡情况已有所好转,如1994年泰国对中国的食品出口率增加了160%,尽管泰国食品在中国大陆的占有率还比较低,但在过去的三年中已增加了3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贸易逆差近期虽然不会有突破性进展,但从长远看,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和解决。

今年以来,中泰经济合作已出现更加活跃的趋向。2月15日,中泰在北京签定了加强信息交流、双边贸易和投资等的《中泰双边合作协定备忘录》;4月,两国又在泰国举行了“中泰第二次经济合作会议”,讨论了合作上的前景等问题;7月下旬,泰前总理阿南将率领100多位工商人士赴北京参加“中泰金融投资高级会议”,以进一步增加双方贸易、投资和相互了解。可以预料,未来中泰经济关系的发展必将出现新的起色。中泰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和巩固,进一步带动了其它领域关系的发展。中泰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领域必将随之更加蓬勃发展。

总之,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是令人乐观和充满信心的,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比起成就来占极小份量,而且,早已引起双方的重视,并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今天,中泰关系的巩固与发展,不仅对双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东南亚、印支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正如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指出的那样,“实践证明,巩固、发展中泰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标签:;  ;  ;  ;  

中泰关系的现状与展望--纪念中泰建交20周年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