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目标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标期望原理告诉我们,只有从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出发,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止,才是有序、高效的教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和调控的功能。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一般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合称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1.什么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目标从:(一)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二)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需要出发,整合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展开。”
教师还要搞清课堂三维目标(下位目标)与国家或政府层面制定的教育目的(上位目标)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三维目标了。即使是三维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年或学期目标,有单元或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否则就无法把握下位目标的定位。
虽然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课程标准的形式,而是把这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和思路,然后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力,来确定三个维度的目标。
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
3.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的目标只是预期的教学效益,可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教学效益,而不是生成性的目标。但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预设的目标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结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也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当然,我们也可能出现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坚守不住教学效益的底线,这种教学就有可能滑向“无目标”的误区。
二、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1.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准确把握其内涵,例如“知识与技能”中除了认知的学习之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该维度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以及跟化学学习有关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技能。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二是认识科学探索的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化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还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不同学科的三维目标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即使自然科学之间也有差异。以化学学科为例:
(1)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八至九年级)要求“知道”水平,包括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氢气的还原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要求“理解”水平,包括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高中阶段(十二年级)拓展型课程[Ⅲ]中的相关要求则更多、更高,要求能“应用”氧化还原原理来认识铜锌原电池的原理、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等知识。由此看来,同一内容随学生年龄和认知心理由低到高的关系递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2)过程与方法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②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等)为载体而实现的,教师不太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中主要涵盖:①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②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培育民族精神;④培养社会责任心;⑤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总之,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住化学学科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三、三维目标的陈述
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借助准备的陈述。三维目标陈述的主要方面有:①描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产生的行为;②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③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之后,对学生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④教学活动之后,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程度或结果等。
三维目标陈述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①明确行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体,三维目标应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②明确行为指向。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尽量用确定的语言,避免模糊的、不切实际的词语;③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④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如“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明确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三维目标陈述中可能存在:如行为主体指向不明确,目标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目标太高、太多、太大,对三维目标理解有偏差等。
例如,在进行“晶体”内容教学时,有教师预设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陈述是:通过学生对典型晶体的球棍模型的搭建与讨论,让学生体验和感知物质的微观组成。此陈述有两处错误:①行为主体变成教师,而非学生;②“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中没有“感知”层次,根据《课程标准》中拓展型课程[Ⅲ]的规定,该内容要求为“认识”层次。而“体验”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层次。因此,该陈述可改为:(学生)通过对典型晶体的球棍模型的搭建与讨论,认识到物质的微观组成。
四、《乙醇》教学实例
[教材章节]化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十一章,第一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参照《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知识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物理性质;理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推理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到乙醇与生活、科技和社会密切相关,化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从而增加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五、结语
课堂,是师生合作,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场所。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心中都要有目标,特别是教师,心中不仅要有目标,还要目标明确。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合力,调控教和学的行为向预设的目标努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化学课堂中如何制定适切的三维目标,将是化学教学中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