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桃李闹春风——近年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概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桃李论文,长篇小说论文,题材论文,且看论文,春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在经过作家近些年艰苦的努力探索和苦心经营之后,呈现出一种 颇为令人欣喜的局面。如果粗作盘点,便可发现如《新军旅长篇小说丛书》、《解放军 文艺出版社精品书系(第二套)》、《军旅女作家丛书》、《金锚文学丛书》、《金戈文 学丛书》以及不断出版的零散之作,达六七十部之多,可谓林林总总,枝叶繁茂,已悄 然蔚成一种颇为壮观的气象。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有今天较为兴盛的局面,既因为有颇具 实力的老中青三代作家一如既往地钟情和专注,又因为有颇被看好的后起之秀带着创造 的锐气和新鲜的感受踊跃加盟进来,从而不断地延长和壮大作品阵容,丰富和充实艺术 积累,使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处在一种持续向上而渐进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完全 有理由评点和指摘每部作品存在的某些不足或明显缺憾,但我们更应当嘉许这些作者对 军事题材的那份热心和执着,更应当肯定这些作品对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更应当看到这种不间断地创作使我们对军事文学的未来有理由满怀巨大的期待。也许 我们梦想已久的属于中国军事文学辉煌目标,就是在这种寸行跬步、日积月累中翩然而 至的。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并审视作家们在军事文学前行之路上用浸 满他们的汗水、闪烁他们才华的作品镌刻下的足迹,或许可为今后的新创作找到某种有 益的启示。
一、题材领域的新拓宽
虽不能说题材的拓宽对作品的突破具有终极的决定意义,但从创作的实际来看,追求 生活的独特性和新鲜感确实是某些作品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人认为,经过几代 作家多年来的精耕细作,战争生活特别是革命历史生活领域似乎已经成了一片熟地,人 们对它的每一条脉络、每一道沟壑差不多都耳熟能详,再也没有什么处女地可言,要想 在此弄出什么惊世骇俗之举已不可能。当代军事题材也没多少写头,到军营里呆上再长 时间也没什么感觉,总也激动不起来。这些见解未免都失之偏面。仅以远去的历史而言 ,它事实上是永远也不可穷尽的,其浩瀚与广博正如汪洋横无际涯,我们曾经进行的所 有创作,加起来也不过是在这个无边汪洋上留下的一道道有些图案的航迹。历史生活对 于文学的价值既在于它的深邃感和丰富性,它永远深不见底;也在于它的时代性和穿透 力,它永远不会老去,其思想或审美的基因总是顽强地存活于现实之中,让我们因为历 史而丰盈,因为生活而充实,因为感悟而深刻。
一些作家总是不知疲倦地探寻着历史,悉心地捕捉着从历史深处传出的种种讯息,并 通过作品引领我们走进战争历史或军事生活之门,我们便瞥见了别样的风景。姜安的《 走出硝烟的女神》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写的也许只是作者采访中偶得的一个 故事,这样的故事被丢在时间的角落和历史的深处还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战争生活 中的女性既是伟大的,也是悲剧性的,这在许多作品中已屡见不鲜,而对于那些怀孕了 的女性们,更是把伟大和悲剧都推向了极致。她们因为爱与婚姻而拥有了果实,而当战 争一旦来临,她们便是最柔弱的一群,成了累赘与包袱,在极其危急的关头,必须凭借 自身顽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勇敢地沐浴横飞的弹雨,经历残酷的考验,拯救自己 和所孕育的新生命。这种既寻常又不寻常的故事,如品质较高的文学矿苗,深深地吸引 了同样作为女性的作者,使之忘情地奋力开凿,在获得充足的矿石后,富于热度地将其 冶炼熔铸为一部厚厚长篇。故事原型中的五十位孕妇的遭遇已经够传奇的了,而作者又 按生活的可能性进行了必要的虚构与加工,在作品中增设了警卫班,并颇具匠心地描写 了他们为保卫新生命的诞生而作出的不同形式的壮烈牺牲,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 现力。同时作品又以此为对比,描写了新生命艰难而扣人心弦的不同诞生。这就让读者 时时面对和思索战争中的生与死的问题,并通过生与死这两种最对立的形式揭示战争最 本质的内容,使作品具有了相当强的震撼力。作品描写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新中国的 诞生是随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而诞生的,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和壮丽辉煌。书 名虽冠以“女神”,作者在描写中却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极力表现女性们平凡普通甚至有 缺陷的一面,细腻刻画她们在战争环境中的极为真实情感和心态,表现她们怎样勇敢地 接受战火的无情洗礼,在恶劣的环境中担负和完成生孕的伟大而神圣任务的。她们的存 在和行动,她们的心理和情感,都是女性对于战争生活的不加掩饰的折光,使战争生活 富于了更为绚丽的色彩,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生与死的全部意义。当五十位孕 妇带着五十个完好无损的新生命,疲惫不堪而又骄傲地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走出浓烈的硝 烟时,谁能不认为她们已伟大动人成真正的“女神”呢?我想这部作品对于题材的开拓 ,不只是确立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故事类型,应当受到足够的 重视和肯定。
表现地下党革命斗争经历的作品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真是太多了,并且多以类型化的 故事模式与人物形象同观众与读者见面,形成了相当固定的接受定势,以至于人们一接 触这类题材,就大致能想象或猜度出故事的展开和结局,作品所具有的品貌与成色。其 实这类生活并非只属于戏剧性、情节性、惊险性一路,它同样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学含量 ,同样有着充分的可开拓性。《英雄无语》正是走了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路数而出奇制 胜的。小说只是以地下党即爷爷的斗争生活为引线,而着力点则是描绘那个特定时代中 的几个人物,如奶奶、每、细妹、三叔公等人沉重悲壮的命运,以及在种种生活形态下 所呈现的真实的、具有很高认识价值的人性。而这种命运的展示和人性的袒露是如此地 荡人心魄,以至于使我们深信,读者在阅读中早已把作品描写何种题材这样一个问题置 之度外,而专注于对人物命运的深度思索与关切,沉浸于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感悟,而不 再是陷在紧张情节的演绎之中亡命奔驰。这是作者对题材的开拓性努力使题材本身获得 了新生,提升到了真正堪称文学的层面。比较起来,作品中的英雄似乎并无多少人们司 空见惯的、光彩照人的英雄性。其形象较为扁平甚至有点模糊不清,其处境虽然险恶, 经历虽然曲折,但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些索然无味,但这种未曾被人为拔高的地下斗 争经历似乎来得更加真实可信,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未被粉饰的生活原貌,是一个革命 家庭具有浓郁时代风貌和地域特征的人情画面。对于这部小说而言,就像是作者精心制 作的一个画框,圈住的是一道有深意藏焉的风景,是那样富含让人留连的魅力。面对这 部作品,我们感觉到了题材的宽度,检视它旧日的风景,它依然充满无尽的诱惑。
反映西藏的题材近些年走热的趋势不减,但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却是 独出机抒之作。将当年十八军进藏的历史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加以表现,对于从未涉笔长 篇的作者来说,既是一种吸引,也是一种挑战。这个题材曾有报告文学问津,但似乎并 不广为人知。不过小说又毕竟不同于报告文学,即使将此类题材写成战史体的小说也肯 定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作者很显然利用或发挥了自己写作的特长,即在作品的结构和抒 情性上着力,拿历史与现实对接,来揭示与西藏有关联的两代人的经历和情感,以求产 生很强的撞击力,打动和感染读者。作品主人公欧战军火热而粗砺的性格与白雪梅柔美 而细腻的内心,在进军西藏那种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中,在雪域高原那种艰苦卓绝的环 境中,由遥远牴牾到靠近相融,成为彼此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相逢相交 时的生硬逐渐被相知相爱缝合和融化为密不可分。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年轻一代,虽然爱 情与婚姻的选择高度自由,却并没有使他们消除感情的困扰,过得幸福美满,相反彼此 之间时时发生龃龉隔阂,情感日渐稀薄,甚至越走越远。小说通过两代人独立而又交叉 的情感纠葛,延展了历史题材的生活空间,巧妙地勾勒出了多种情感维度,不仅使作品 具有了尽可能多的文学容量,也使我们得以进入那种时空去解读那些为我们所陌生的人 和事,去品评那些令人兴味无穷的遥远而别样的生活。其他长篇小说如乔良的《末日之 门》对未来时态战争的幻想和假定,简嘉的《兵家常事》对文革中一个团球队悲喜剧的 回眸,郭富文的《天净沙》对时代大潮下军人心态的把握,朱秀海的《波涛汹涌》对海 军潜艇生活的表现,黄国荣的《兵谣》和陈怀国的《遍地葵花》对基层部队生活的切入 ,都可称作是对题材的一种拓展,都有独具只眼的发现,殊可褒奖。而李亚的《金色大 雨》对98大抗洪的表现,又是对最新重大事件的快捷反映,也是很值得首肯的。其实, 对新题材的寻找和表现,并非是猎奇或走捷径,恰恰要下真功夫到生活中去作披沙拣金 般的寻找,并作费尽心思的提炼和推敲。一旦火花出现,便容易喷发成耀眼的火光。这 便是上上下下反复强调应当深入生活的要义。上述作品从素材到感受的获得基本上都源 自于生活,它告诉人们,要在创作上取得突破,生活是最重要的途径,必须善待生活。
二、思想内蕴的新深化
长篇小说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便于容纳厚重博大的思想含量,也利于作者通过这一形式 最大可能地承载对于作品主题不断加深的发现。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在这方面似乎有着 更为深厚的传统,并且许多军事文学作家也有着几乎是溶化在血液中的自觉。倘若一部 军事题材的作品,特别是一部引起反响的军事题材作品,如果不在这一点上做出特别不 同的贡献,它就很难获得应有的地位和持久的承认。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形来看,注重主 题的新开掘和思想内蕴的新深化是一些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作品获得成功,并受到好评的 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如柳建伟的《突出重围》,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和军队内部产生了 广泛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部时代感很强却又是久违了的作品。在一段时间里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的军事题材,转而去搞远的老的或地方 的东西,使火热的当代军营生活几乎成了鲜人问津的冷门。无论是广大读者的呼吁,还 是题材创作的内在规律要求,都不希望这种局面再持续下去。《突出重围》正是在一种 创作的较为冷寂的状态中显示出的对于现实军事生活的正面突进,也是对军事文学作品 题中应有之义富有力度的表现和富有成果的贡献。对现实军事生活的创作是否有热情, 是检验一个军队作家是否具有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标志。勇于表现这样一种生活内容,不 仅证明作者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表明作者对当代军事生活有了解和熟悉的主 动姿态,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思考。因此可以说作者所谓的“突围”具有双重 意味,一重即是对军事生活表现难度的突围,另一重则是对军事领域陈旧滞后观念的突 围。作品满腔热情地表现了军事演习的改革对人们观念的所产生的冲击、所遭遇的强烈 阵痛,表现了以方副司令、朱海龙、范英明为代表的当代军人面对世界复杂军事格局所 表现出的清醒和自觉,以及他们力图改变现状、锐意走强军之路的勇气和胆识,令人备 感振奋的行动和风范。我们的军队就是在这种阵痛中大幅度地调整、蜕变、更新自己, 逐渐地将自己置换成时代所要求的新质。小说没有淡化和回避矛盾,而是给予了勇敢的 正视和透视,像一针准确地扎到了穴位上,从而引起人们深度的颤栗与沉思,使之从作 品领悟当代军事生活中蕴含的那种可以启发心智、豁人情怀的真谛。尽管这部作品在艺 术上还尚显粗糙,甚至存在着某些硬伤,但作品所表现出的忧患感弥足珍贵。且作品写 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长河奔泻,其思想与情感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的。
正面反映现实军事生活的长篇小说还有徐贵祥的《仰角》,作品着重从提高军人的素 质,以适应未来战争这一角度进行描写。那个熔炉一般的教导大队集中了从全军区几千 名老兵骨干中遴选出的数十位干部苗子,在此接受体能、技能、智能方面的高强度训练 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严格规范,使其中相当一批人成为能够担负未来作战任务的高素质的 基层军官。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史”,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情天空,但教导大 队为他们铺设了向上的台阶,艰苦的磨练与摔打使他们实现了人生的跨跃和升华。小说 告诉人们,未来战争的需要不仅必须淘汰那些不适应者,还应除去优秀者身上的种种杂 质。
反映东北抗联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并不多见,朱秀海的《音乐会》算得上是这种题材 中一部虽稍嫌冗长却寓有深意之作。“音乐会”的冠名似乎不着边际,却又表达了某种 十分精准而富于象征的奇思妙想。作品通过朝鲜孤女金英子在中国的曲折经历,写出了 抗日战争中的中朝两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誓与凶恶敌人血战到底的可歌可泣的 英雄气概。小说以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对照,使作品折射出了强烈的哲理色彩。作为 音乐家的金英子的母亲,从小培养了英子对音乐的神往,使音乐成为她再也无法割舍的 情结。但处于日寇屠刀下的战争现实把她的热望一次次撕得粉碎,因而音乐既成了她永 远的爱,更成了她永远的痛。她对音乐的痴迷甚至到了把枪炮声也幻听为音乐会的程度 ,并为此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战斗越白热化,枪炮声越激烈,她越亢奋。这就无比深 刻地写出了战争对人物心灵和情感的异化,即她愈是希望接近音乐却愈要承受枪炮声的 覆盖与轰炸,竟至于将其当作了美妙的音乐,这该是何等的悖谬。由此延伸开去,小说 把同日寇的整个作战描绘成了一个大的音乐会,英子则是其中的主音符,在恨爱情仇的 复杂情感驱使下,她同秋雨豪、汪大海、秋云等人一起,在弱势中奋起抗争,赴汤蹈火 地去拼杀,前仆后继地去赴死,从而汇成了一个雄浑激越的主旋律,时而悲愤沉痛,时 而铿锵激昂,时而委婉低回,给读者以深深的撞击。小说对战争实境的逼真再现或特定 场景的生动虚拟,有力地表现了人性对兽性的战胜,理想对现实的烛照,理性与感性交 融,生存与死亡互证等多重文学主题,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同时其他长篇小说也都在 极力丰富扩展作品的思想内蕴,使军事题材作品整体意蕴充实而丰盈,在国家大的文学 格局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三、人物形象的新塑造
成功塑造一些新的人物形象,是近些年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取得新成就的又一标志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否富于新意和个性特征,常常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缺乏 新的血肉丰满的军事人物形象,是现阶段军事文学创作的薄弱环节,使关注军事文学创 作的人们为此备感焦灼。人们不免思索其问题的症结何在,究竟是作家的创造力出了毛 病,还是作为表现对象的中国军人的性格较为单一不甚鲜明,难以供作家在小说中进行 充分性格化的刻画和表现。问题可能出在前者而不是后者,因此应当努力地去发现去塑 造。在热切的呼唤声中,终于出现了让读者眼睛一亮的人物形象。都梁《亮剑》中的李 云龙这个人物,就给人横空出世之感。从百战沙场,到走过艰难时世,他都是那样叱咤 风云、勇往直前、宁折不弯。面对强敌,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甚至面对爱情,无不显 露出“亮剑”这一性格特征,必欲战而胜之。因而他创造了许多引人入胜,使人心底发 热,乃至让人忍俊不禁的传奇故事。是这些故事使李云龙的形象鲜明起来,鲜活起来, 丰满起来。小说赋予这个人物以理想化的色彩,但在写作上又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原则, 即李云龙永远不是一个见风使舵、因时制宜的人物,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捉摸的 政治背景下,他的亮剑式的性格,不可能呼风唤雨,无往不胜,有时倒像堂吉诃德大战 风车,注定了某种悲剧结局。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然而耐人寻味 的是,他的可能是不识时务的行为和举动,恰恰是那种黑暗年代划过夜空给人希望的一 道亮光。悲剧性的结局不仅没有减弱这个人物个性和光辉,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芒四 射。可以说读者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有楞角、有锋芒、甚至有缺陷的 英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更容易唤起心底的亲切感和亲近感,也更容易对应的是人们 内心的英雄情结,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与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的中梁大牙, 但他们又有着不尽相同的性格特征。梁大牙的入伍就颇有戏剧性,即他在逃脱日寇的追 杀后,原打算参加国民党军队,却阴差阳错地投奔了共产党的队伍,这就预示了他命运 的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后来他在战争生涯中既顽强张扬自己原初的个性,又在复杂 的政治斗争中逐步打磨和修炼自己,使自己逐渐走向老练与成熟。他的性格发展不是我 们通常所惯见的线性轨迹,而是埋伏着许多的曲折和悬念,充满变数而又凶险异常地考 验着这个富有血性的、并不完美却十分可爱的热血男儿,使其将所蕴藏的内在激情、超 凡智慧、过人胆魄和与生俱来的某种“侠邪”气质,像一首铿锵有力的诗吟诵在战斗历 程之中,使他的性格是那么具有可欣赏性。并且使人感到他就是这片土地孕育,就是这 个时代锻造,属于我们这个民族产生的英雄。作品设置的大量具有独特意味的细节,峰 回路转,跌宕起伏,生动有致地凸现出他的典型性格,使他在作品中那样呼之欲出栩栩 如生。而作品对其他人物如张普景、窦玉泉这些具有相当性格质量的人物所任职务和思 想水平的接近乃至超越,像借助一个个清晰的刻度,显示出这个人物所逐渐达到的标高 。李文彬,甚至杜预道这类人物的行径,则如同伴随在他生命历程中、又放置在对面的 镜子,映照出了他磊落和坦荡的襟怀。他对东方闻音爱的追求可谓霸气十足,几乎到了 蛮横无理的程度,但两人之间所发生的这种别具风格、别具情趣的爱情故事,从另一个 侧面丰富了梁大牙的感情世界,使这个人物的个性色彩得到了进一步增益和强化。可以 这样认为,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某种特质,即环境的险恶和斗争的残酷, 考验着他的坚强和智慧;来自革命队伍内部的种种批评甚至敌意,使他的气质和能力受 到历练;消除与生俱来的种种局限和缺陷,使他一步步觉醒,并且摔打着从单纯日益成 熟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员。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成长进步的同时,又依然保持了他那 种一如既往的颇具棱角、掷地有声的性格硬度,进而达到了使读者感到他既可敬可爱, 又颇具认识价值的性格深度。
中国的文学似乎擅长塑造母亲或奶奶这类的形象,项小米的《英雄无语》也是如此, 作品借对爷爷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地写活了奶奶这个人物。小说既是以近于客观的笔 调来描写奶奶,使作者对有关奶奶的全部生活积累,以及作者对这个人物的热爱与亲情 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作品在引领我们走近奶奶这个人物时,令人感到是那样具有亲近 感和富于血肉;同时作品又注意细致入微地抓取奶奶生活与情感的独特细节,进行有着 浓厚人情味和人性化的描写,并且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深度。使人感到尽管奶奶 遭受如此多的磨难,竟未曾磨灭她那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辉,未曾减退似乎永远也燃烧不 尽的温情,作为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散发出了一种感动人心、抚慰人心的魅力;更使 人感到中国女性内心的博大和生命力的顽强。
许多长篇作品也为读者奉献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如黄国荣《兵谣》中的古义宝,被精 心描绘成一个富于心计而又努力工作的基层军人形象。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来适应环 境改变命运,而且他忠厚同狡黠兼具的秉性也确实使自己戴上了颇为耀眼的光环。值得 肯定的是小说低视角地观察这个基层人物,尽量给以较为准确的性格定位,即揭示他如 何受心理动机的驱使,而受作用于身边的各种人物,使之像在人生航道上扬起的一叶小 帆,随便哪面来风都会左右他的航向。他就这么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经历着生活的 曲折,体验着生活的苦涩,上演着属于他的悲喜剧。陈怀国《遍地葵花》中的许家忠, 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农家子弟步入军营后的人生历程,是“农家军歌”式的作品的延伸 。小说十分细腻而冷峻地描写他是怎样以极大的耐力,经历与承受荣与辱甚至是血与泪 ,以期冀达到个人的某种目标。这个形象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刘增新《美丽人生》中的司马杰、高歌等人物,来自不同的家庭,是连队生活把他们 连接在了一起。他们在现代生活中都遭遇了自己的困境,但又都保持了一颗纯净的心灵 。他们追求理想,热衷事业,忠诚爱情,并且彼此相知,共同编织起了美丽的人生,使 有些苦味的生活分泌出了一种浓浓的诗意。尽管这种人物理想的成份较重,读来却如清 风拂面,让人灵魂欣悦。许多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尽力描绘不 同的形象特征,从而加长了军事文学的人物画廊。
四、艺术追求的新进步
阅读新近出版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人们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较之以往同类题材的 作品,其可读性大为增强,文学性也有显著提升。如果说同整个国家文学创作水平的不 断提高一样,军事文学的创作也日益达到新的水准线,理所当然有质量更高、吸引力更 强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决非虚妄之言,每一位致力于军事题材文学特别是长篇小 说创作的作家,对所从事的这种工程巨大的艺术劳动是煞费苦心的,投注的时间和精力 是无法估量的,他们在军事题材领域进行着艰苦的艺术探求,努力追求和形成属于自己 的一种独特风格,确实使所创造、所推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十分可喜的境界。
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大都是从中短篇发展而来,这仿佛是顺理成章、水到渠 成的事情。他们大都有着从事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丰富扎实的经验,虽然两种样式的创作 不可等量齐观,而且有的作家对长篇的过渡在时间的铺垫和准备上还不能算很充分,但 从创作的实际来看,他们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并且通过作品显示了 不凡的艺术才能。像朱秀海、柳建伟、徐贵祥等作家,都已用若干部厚实的长篇证实了 操控长篇巨著的手段之强。尽管细论起来每位作者各有各的不足,但其创作意图与作品 的实际呈现之间却是大体接近的。不少作品不仅思想内蕴丰厚,艺术上也可谓匠心独运 ,给人以较为新颖的艺术感受。如朱秀海的《穿越死亡》,采用具有独创性的网眼式结 构来构筑长篇,其条理性和严密性本身就成为作品一种有意思的推动力,使小说因结构 的完成而完成。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则是推土机式的正面强攻的写法,虽然显得笨重 ,但表明他有充分的自信和足够的气力。读这部作品之所以觉得它气韵贯穿颇为酣畅, 正在于作者的力量之大、底气之足。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挥洒得比较自如,既归因 于他曾从事出版社文史书籍方面的编辑,对这类题材积累有丰富的生活库存;也归因于 他善于对素材进行蒸馏式的提炼,得以从历史的深处捕捉到一个个具有吸附力的人物, 使手中掌握的材料耀眼地燃烧了起来。这些作家的创作,在艺术上使军事文学呈现为一 种宏大气象,让人为之心动和高兴。这种宏大气象的呈现,预示着军事文学作家将创造 出更加精美的长篇小说。
我们在阅读近些年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时,还有一种突出的感受是作品的叙述张力在 加大。长篇小说作为文艺形式中的宏伟建筑,既要有好的故事作为龙骨,也要有好的语 言作为羽翼。特别是当代读者对作品的要求已今非昔比相当苛刻,因为多样性艺术形式 的持久覆盖,使受众变得十分挑剔,要让读者接受、认可甚至激赏自己的作品决非易事 。军队的作家们对此认识非常清醒,因此表现出了很强的文本意识。如项小米在《英雄 无语》中就竭力摈弃平凡庸常的叙述方式,而追求一种富于智慧与弹性的倾诉,以警俏 奇绝的神来之笔给读者造成阅读的动势,语言本身的美感形成穿透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使读者深深地浸泡在阅读的快感中不知所止地奔向作品的终点。朱秀海的小说总是将情 绪铺陈得十分饱满,渲染得异常充分,从而氤氲成极为浓郁的氛围,紧紧地笼罩着包裹 着读者的心灵,尽力使读者情感的振辐达到最大值。裘山山的小说也是以抒情见长,但 她叙述的克制和平实中的蕴藉,又给人韵味长久的感觉。她又非常注重独特细节的描绘 ,像在作品中精心设置了一个个熔点,出其不意地伏击读者的阅读,使读者受到深深的 触动。徐贵祥的小说则是刻意在语言的硬度上着力,企图形成与军事题材题材相谐相称 的风格,虽然不免有粗砺之感,但其机巧中寓雄放和豪壮则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的考究 以及许多小说艺术上的新成就,从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了军事题材作品文本的质量,它不 仅对今天的读者是一种吸引,有利于实现作者创作的初始目的;同时它也提示军事作家 ,要注重语言等方面的艺术要素对于打造精彩之作的意义;而且对军事文学创作来说既 是一种超越,也将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创作作好进一步的准备。
从近些年整个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情形来看,令人忧虑之处也是较为明显的,也应 当明确指出,譬如反映现实军事生活的作品数量偏少,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作家对现实军 事生活在表现的能力和热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譬如对被称为富矿的革命历史生活 ,小说从深度和广度上的开掘都还不那么尽如人心意;譬如对战争和军事生活这种特殊 题材,文学应当深化表现何种人生主题,似乎有些搞不清指向,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譬 如有些长篇小说明显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只须稍作加工便可消除一些瑕疵,使作品 尽可能完善一些,但作者却为了快速参评得奖或禁不住出版的催促和诱惑,不愿再作必 要的琢磨修改便迫不及待地拿了出来;有的作品作者在动笔前显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精心构思,创作的过程只是信马由缰写来,因而结构凌乱,不知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有的作品还停留在简单叙述故事的水平,既无较为深刻的哲理含蕴,也无动人的文学魅 力;有的作品根本没有达到出版的水平,或作者根本不具备写长篇的实力,但为了落著 有长篇小说之名,也勉为其难,不是力不胜任,就是将书稿匆匆出手,使一些所谓长篇 不是半成品,就是废品。也许存在上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浮出水面的优秀之作永远只 会是少数。而且成功的创作经验有助于坚定作家的信心,支持其奋力前进,攀上新的高 峰;存在的不足则可以作为一种借鉴,有利于作家们总结经验少走弯路,在创作上变得 相对清醒和理智一些。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 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的未来,必定会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