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走向和合:“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走向论文,危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0)05-0031-05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面对这样的事实,中国必须引入新的思维方式,采取新的发展战略。本文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引入职业教育,开创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易经》提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提倡天人和谐,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意即世间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变化会有差异,但冲突又要融合,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获得新生,即走向太和。这里的“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只有“和”才能形成“合”力,在逆境中突破和飞跃。我国职业教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弊端,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致力于以“和合”精神,和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融突关系与经济领域战略理论,以和合的思维方式破解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难题。

一、何谓和合?

“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春秋后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对于“和”的解释:“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这里讲到的“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另一种新的食品存在状态。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构不成佳肴美食。同之,琴瑟如果只弹奏一个音符,没有其他音符相配,终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乐章。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史伯进一步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的“和”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即“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晏婴和史伯对“和”的看法,体现了二者的宇宙观,也说明“和而不同”的本意即对事物多样性的追求。由此可知,“和”的状态就是多种成分、因素,各个局部和谐共生在一起,是多元的统一。在统一的整体中,各个成分、各个因素和各个局部各有其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部分、因素和局部构成一定的关系,相成相济。这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种稳定的、和谐的秩序,这就是“和”。

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国语·郑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该文记录了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契因此而流芳史册。由此可见,“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也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因而“和合”成为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现代意义上的“和合”: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人世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想都浸润着和合。和合是各生命要素的创生、发展、整合而融突成整体的过程,是对和合经验的反思、梳理和描述。和合的主旨是“生生”。所谓“生生”即本无今有为“生”,能生此“生”,为“生生”。和合生生是指生生不息的变化和新事物、新生命的产生。和合的本质在于和合关系之真,即“融突”关系之真。融突关系在变易、转换中展现,其公式为: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和合指职业教育的内、外部诸要素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并形成新的职业教育形态。

二、为何和合?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合”而不“和”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冲突:

(一)职业教育与育人的冲突

当今的职业教育实践,都是以对“人”的忽视和“人”失落为特征的。[2]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孔子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士、成人、小人五个等级,其中孔子将学习庄稼农工之术的教育称为“小人”教育,相当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这对后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把学生当成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社会普遍把职业教育当成一种“缓冲”社会矛盾的“减压器”,用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收容考试失利者的“避难所”,从而冷落甚至贬低了具有特殊职能的和教育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3]

无论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人都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而教育总是担负着解放人、完善人、提升人、赋予人以人性素质的长远责任。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职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自然的冲突

当人们谈起职业教育成本的时候,往往聚焦于职业教育的经济成本,将职业教育的自然环境成本忽略不计。而事实上,自然作为各种科学活动和各类生活实践的前提,它的意义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现代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呼声高涨的当下,提出职业教育的自然环境成本的意义尤为深远。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职业学校各自为战、分散办学,专业设置类似,校均规模较小,生源竞争严重而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等问题。这些现象实质上都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里我们引入“全成本理论”分析职业教育成本[4],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教育的投入与效果,既能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又能为分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工具,从而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化。这有利于统筹和调控职业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冲突

主要是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与社会认同度低之间的矛盾。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发展培养所需的技术工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然而现实中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却与它所体现的价值背道而驰。一方面,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的“技工荒”现象说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的人又受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技术浪费”。这种现象固然与几千年文化沉淀而来的职业等级观念有关,同时也与职业教育本身吸引力不足脱不了关系。

(四)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冲突

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受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文化缺陷,具体表现在几个维度的文化冲突:[5]

从观念上看,存在层次文化与类别文化的冲突。从目标上看,存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从教学上看,存在术理文化与学理文化的冲突。职业教育注重适度技能训练和一定的文化修养,即不能使学生成为技能训练的机械产品,又不能过多强调学术和文化而使之缺乏实践的操作技能。由此,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术理文化与学理文化的冲突。从课程上看,存在中聚文化与边延文化的冲突。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过于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个人修养,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化。诚然,专识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成为中心聚焦课程,不可或缺;而通识课程则似乎与职业教育无缘近距离接触而成为边缘延伸课程,可有可无。这样导致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聚文化”与“边延文化”的冲突日益激化。

职业教育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功利的,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要的不是冲突,而是融合与发展。这就需要融合化解各种矛盾冲突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应当回归它的本体存在,也就是主体存在、文化存在,重建其核心发展力。

三、如何和合?

职业教育的和合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战略思想。融合两种思想,引入经典的战略原理从而可以构建一套全新的职业教育和合战略模式。

(一)校企和合——木桶战略

校企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资源依赖论和木桶原理。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联合体。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目标,并试图从组织内的互动以及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目标,取得自己的利益。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以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大量关系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的资源都存在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因而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环境,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完全独立。为了生存的需要,组织不得不从外部环境中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技术和物资投入等,形成了组织间的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用资源依赖理论来分析,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在人才、资金、实训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需要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这种资源的不对称性必将影响到合作的程度和共享资源的质量。企业的关注点在利益,但当前除了能够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等人才利益外,企业看不到其他诸如经济、品牌等更为显性的利益,致使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下降。所以职业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增强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相互依赖程度,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校企和合的实质在于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战略联盟,企业与学校分别对自身的战略目标、战略预期、自身资源能力进行评估,找到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与凭借自身的资源、能力所能实际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战略缺口。弥补战略缺口构成了战略联盟的最大动因。学校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慎重选择联盟伙伴,达成合作协议,设计合作管理规程,并在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现有合作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学校和企业的战略联盟如同水桶一样进行“短板”互补,实现资源互补、减少风险、减少竞争、增强价值链上的互补性伙伴的联系。

(二)校际和合——大雁战略

校际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综合集成理论和大雁原理。

综合集成理论最早由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后期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内涵为: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集成体(集成系统)不是系统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或模式重新进行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以实现其整体功能的倍增目标。总体来说,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整体的突破能力,达到解决局系统问题的目标。钱学森形象的把这套方法称之为:“大智慧工程”(Meta Syntheic Engineering)。

人文学家解释了大雁排队飞行时所发生的情况。每只鸟在扇动翅膀时,就为后面的鸟创造浮力。借助这种相互之间的推力飞行,它们飞行的距离比单只鸟独自飞行要长71%。领头的大雁累了,就会飞到队伍的最后,后面的大雁就会继续领队。队伍后面的大雁还会发出鸣叫,督促前面的大雁保持飞行速度。

借鉴综合集成理论,当职业教育个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时,就要经历从单一向集群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个体联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即职业教育集团。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布局分散,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种形态下发展的职业教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突破现有的体制和模式。借鉴企业集团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由于职教集团的建立有赖于对共同愿景的认同,因此我们将之称为大雁战略。

大雁战略主旨就在于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织如学校、企业、政府等,进行集中整合,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并制定统一战略目标引领航向。集团内各个参与主体拥有各自不同的教育资源,需要将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改变分散的办学机制,将教育资源的分散投入转化为集中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增量的配置效率,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集团的集资、融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三)质素和合——马太战略

质素和合的理论依据源于经济学领域的“马太效应”原理。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要求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内涵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即所谓质素和合。质素和合的重点在于在职业院校中推行品牌战略,培育职业教育品牌,打造精品职业教育,发挥品牌的聚集效应和积累效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具体可以包括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先进教法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技赛制度建设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当地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以及产业发展需求,创建品牌,增强竞争优势。

(四)神形和合——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原始于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两位教授W·钱·金(W.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所提出的“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引用企业成长的战略典范转移,由根据现有竞争者来思考策略,转变为“创造出全新的市场”,或“重新定义现有市场”,运用“价值创新”的策略性逻辑,让竞争者变的无足轻重。即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要放在全力为买方与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拓展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在这里我们设想职业教育领域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已知的状态。蓝海代表职业教育的未来,是未知的状态。如在红海中,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类似,办学模式大同小异,办学特色不够明显等现象,致使区域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失却其实现“短板”互补的意义,在“入口”进行生源战的同时,为“出口”瓜分就业市场埋下隐患,于职业院校自身发展也犹如困兽之争。与之相反,蓝海则意味着未开垦的市场空间、需求的创造以及大发展的契机。尽管有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之外创造出来的,但绝大多数蓝海是通过扩展已经存在的边界而形成的。于职业院校而言可以另辟蹊径,如专业设置走向高、新、尖;开设“技能精英”课程,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提炼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凝练办学特色等。

蓝海战略既是一种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将蓝海战略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对于突破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同质竞争激烈的现状,开创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大有裨益。

收稿日期:2010-03-26

标签:;  ;  ;  ;  ;  ;  

走向和谐: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