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广西北流市文化馆
摘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视角,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模式,针对现阶段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括:“一、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①并在该公约中前言部分突出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以及该公约制定的必要性,总结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价值: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②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广大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的代表。大部分非遗项目是群体成员共享的遗产,主要通过集体传承和持续性再创造得以存续和发展。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是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并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的基础。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模式
长时间以来,我国处于农耕文化中。在农耕社会中,“非遗”对自身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规律遵循,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和这个相对应的是,在过去的文化环境和农耕社会中,“非遗”传承模式得以形成,也被人们认可。现在,我国依旧借助自然的传承形式进行传承“非遗”。自然传承具有下列特点:依靠自然经济和农耕社会,突出的表现为心授口传和师徒传承的方式,主要是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传承。在长期中,自然传承方式达到了下列效果: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具有依附性不一样,传承“非遗”要借助保存和选择文化,它借助于自身而生存,借助声音、形象和技艺为手段,在传统文化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传承“非遗”需要依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地域、民族等,因而传承“非遗”就极其重要。基于经济形式和农耕文化,官方不会进行规模较大的传习活动,民间传承“非遗”的方式便成了其主要特征,即在师傅和徒弟间进行传承,心授口传。自然传承模式并非只是传授手工技能,更是传播民间智慧。这种方式,因为缺乏模式化和标准化的规则和技巧,因而在传承的时候,需要双方的才能、资质、悟性、配合度都极高,更有甚者,单单是凭借个人的灵感和感悟在教导,传承者在传承、健全、创造的时候,也需要对群体以及个体的才智、技艺、创造力、经验吸纳。因而,立足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传承体现出传承的特点,即:技艺个性化、风格多样化和流派多元化。“非遗”中不少工艺、绝活、秘技都由此而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潍坊杨家埠生产年工艺,其具有大致相同的构图工艺,也具有相同的印制过程,然而因为在生产年画的时候,制作工艺不同,师徒传承不同,以至于使潍坊杨家埠年画具有不同的细节,表现出不同的兴盛局面。正如乌丙安所说“不少绝技,绝活,常常都是在传承中而来,这便将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体现出来。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3.1加强政府主导
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而言,保护非遗在创新和发展我国文化、创设社会和谐文化以及发展国家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假如在世界文化中使民族文化能够和其他国家文化抗衡,就需要对地域、民族文化加强,同时借助地域保护非遗。中国保护在非遗方面相对滞后,所以更应该加快脚步。关于保护非遗资源,可以将多元化文化特点以及中国特色凸显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点,而这一定对保护其渠道起到了决定作用。而这个渠道和地域发展的联系紧密联系。而县域是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结构空间,并且还是保护发展传统农业的层级。在我国迈向城镇化的进程中,非遗和农业文明相同,都要顺应时代的转型。当下最需要关注的是政府在保护传承人和传承对象的时候,要注意采取相应的策略。
3.2加强资金制度的管理
加强非遗领域的廉政建设,完善资金分配和评审制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项目未行,制度先立。大范围的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事先要充分论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先要方案,平时有跟踪,阶段有评估,成效可检验。一个阶段的工作结束后,经过评估才能启下一阶段工作。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保护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利用民间资产。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事业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很难在保护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多种形式的政策支持来吸引和鼓励投资,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其社会责任心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除此之外,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制度,使保护工作公开透明也很重要。
3.3增强全民保护和传承意识
在保护文化方面,人类经历了自由生长到自发保护一直到全世界人一致保护的阶段,由最开始的保护“有形遗产”到目前的保护“无形遗产”,事实上,这便是一种自觉意识。在社会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不够自觉。地方民众是创造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然而因为客观因素,不能对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认识。保护非遗,实际上,民众只是微薄的力量,但他们却可以使民间艺术富有生机,并且也让传统文化具象化。正因为民众们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鉴赏力、表演能力、才干性格,才使他们对故事、风俗、舞蹈和歌谣进行着演绎,使其出现在人们的平常生活中。从民众处回馈的信息,使发展非遗产的过程中对其日益创新,他们能够更贴切的感受美和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民间艺术的好坏进行辨别。并且,他们传承和保护本地区非遗的行动,才是落实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根本和依靠。因而,要使民众具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需要立足于多个层面。
4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的一种主要的保护的手段,有效的抢救、保护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问题也逐渐凸显,政府的过度介入,使文化持有者失去了对自己文化持有的权利,,这就需要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指导下,针对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制定相契合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悦寒.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梁峰,陆卫,马慧娟,张东海.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经济师,2014,No.30507:31-33.
[3]李帅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5,00:77-83.
论文作者:林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物质论文; 文化论文; 农耕论文; 群体论文; 民众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