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观察社会主义的新视角_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观察社会主义的新视角_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观察社会主义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视角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并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里,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观察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从原来的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共产党的领导、精神文明等角度,转到了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长期以来,我们所认识的社会主义都是从它的特征上来观察,而邓小平同志则是从本质上来观察,直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完整地叙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然而,当我们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时,却产生了某些模糊认识。如有人说,邓小平在论述时没有说公有制,也没有说按劳分配,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错了等等。果真如此吗?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首先,邓小平并没有否定公有制,就是在同一篇文章中,邓小平就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其次,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他在许多地方都说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中,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当然,如前所述,有时邓小平同志则换了一个角度,比如,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邓小平则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既然邓小平同志一贯认为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等是社会主义,而他又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等,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想弄懂弄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完全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的话,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个认识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有清醒成份的。就是说,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应该是公有制的,按劳分配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等等,都是清醒的;二是说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比如,我们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就不准确,所以,邓小平同志把它纠正过来,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则是不完全清醒的表现。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他在评价毛泽东同志时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由此可见,邓小平并不否认我们原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并不是单纯地把社会主义本质归结到发展生产力。

那么,社会主义的特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过去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大多是社会主义的形式,而邓小平同志论述的社会主义本质,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式,革命领袖是这样认识的。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按着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的形式,应该是按劳分配。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他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他认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因为“物质的产生条件是劳动者的集体财产”,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者设想社会主义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形式,我们至今坚持社会主义,也都不能完全改变这些形式。但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推测这些形式的时候,依据的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的公有制,因而是单一的公有制。与此相联系的按劳分配,则是在商品、货币成了多余的形式,只须用劳动券就可以直接实现的分配形式,而无产阶级专政又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共同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不久国家将要消亡的政治形式,这些又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不相一致。真正的社会主义形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形式上的探索,虽然出现失误,但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财富,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探索的失误,人们还将继续认为,公有化越高才越是社会主义,我们还将继续追求,只有遇到挫折,我们才会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才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这样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方针,是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的认真总结。邓小平同志纠正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是否定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是纠正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时候,脱离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实际的错误。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抑,中国也搞不成功。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个理论强调不照搬书本,不照搬外国模式,特别注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虽然革命领袖也都注意到了发展生产力,但始终没有从本质的角度来认识它。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64年)里,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提出,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到,“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则简单概括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器化”,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就是保证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觉自愿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一生中重视革命,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比重视发展生产力的精力更多一些。1962年的七千人的大会上,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毛泽东更多地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式,那么邓小平则更多地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的高度地精辟地概括。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的九个方面,很多都是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比如说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当然他也并不忽略形式,比如说发展条件、发展战略、政治保证、领导与依靠力量,包括他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即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多地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离开这个中心,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十四大报告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更进一步指出:“判断各个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

然而,怎样才能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只有通过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和前题,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列宁说:“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内容的形式”。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式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形式,政治形式上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人民代表大会制,思想意识形式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适应我国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我们不能再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错误,再不能只求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注意生产力的改善与提高。正确的态度是以内容决定形式,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我们经过了40多年的实践之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式和内容,比较清醒地理解它,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成熟。

标签:;  ;  ;  ;  ;  ;  ;  ;  

邓小平观察社会主义的新视角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