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体制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论经济体制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论经济体制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资源共享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Literature resource allocation

under

thesocialist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should be changed fromgovernmental action into social and market behaviours. Thedocumentary information bodies should decide for themselves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building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the light of social andmarket demands and the benefit state of affairs.5 refs.

SUBJECT TERMS Literature resource allocations — Bases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s — Influencial factors

CLASS NUMBER G253

随着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文献资源共享正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作为一项现实的社会运动,文献资源共享必然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而经济体制则是影响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离开经济体制来讨论文献资源共享问题。

1 不同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的特点

资源经济学认为,经济体制本质上就是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1]。 资源配置方式有三个基本要素: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是指资源配置的决策权性质、来源和它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即由谁作出决策。信息机制是指资源配置中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数据的机制和渠道。信息机制的关键是信息流的方向。动力机制的实质是决策者能够借以贯彻自己决策的机制,即他们能够使决策执行者服从自己愿望的方法。这三者也是经济体制的三个基本要素。据此,经济体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在世界各国,很少有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或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而大多是兼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混合型经济体制。只是混合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接近完全计划,有的接近完全市场。

在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信息流动方式和动力来源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的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决策是集权性的,即由中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自下而上的信息,制定出文献资源发展计划及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案,再自上而下地下达。通过上级对下级行为的限制以及其他行政的或经济杠杆的作用,促使方案实施和计划实现。在这种体制下,信息的流动主要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纵向进行。完成计划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权威以及精神的鼓励。前苏联的经济体制是接近完全计划型的,在文献资源配置方面,也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1966年,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916号命令, 责成全国图书馆开展合作,为全苏的科学和工业发展服务。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前苏联的图书馆和情报系统紧密配合,相互依赖,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活动,建成了全苏的文献情报网,并在全国建立了四级贮存收藏系统。1975年,前苏联部长会议又责成文化部成立跨部门的图书馆委员会,由文化部长担任主任委员。该委员会在图书馆事业中执行国家政策,在各种类型图书馆协调方面享有广泛的权力。我国的经济体制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基本沿袭苏联模式,在文献资源配置方面也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如1957年,国务院第57次全体会议批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决定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图书小组,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并着手建立全国的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组织了编制联合目录的工作。

应该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有优越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初期发展阶段,可以集中必要的信息资源,为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前苏联在文献情报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成功,世人有目共睹。我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文献资源建设协作协调和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成绩,亦为国人所公认,以至让图书情报界人士今天仍难以忘怀。

然而,计划经济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至少包括:(1)计划者必须能够明确地、 详细地规定他们的目标函数,政府的目标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全面、及时、 准确的信息来源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与处理;(3 )不折不扣地执行计划的操作系统。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处于理想状态的条件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决策目标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领导人观点、水平、好恶等影响而使目标函数偏离;由于信息的传输难以及时、全面和准确,由于计算上的困难和时滞,由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拖延,很可能导致文献资源合理配置的扭曲。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1.2 市场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的特点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主要地表现为社会行为、市场行为。决策是分散的。政府不干预文献资源的配置,各个文献情报机构可以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自身的经济能力等来决定文献资源的配置,决定是否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的协调与合作。他们作出选择或决策的目的和动力更多地表现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信息的流动并非自上而下,而主要是横向传递。美国的经济体制是接近完全市场型的,在文献资源配置方面,采用分散多元的方式。美国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政策,也没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机构来发挥行政中心甚至协调中心的作用。它的政策法令及相应的组织工作,是分别由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有关部门、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情报科学与技术处和国家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等机构,就政府内外可能改善图书馆与情报活动的政策与规划向总统及国会提供咨询意见,最后通过立法机构,以法规形式颁布[2]。

应该肯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也有其优越性。特别是在信息市场已经发育成熟的国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使文献情报机构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状况对文献资源合理配置及协作协调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益。美国文献情报网络化及资源共享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也存在弊端。其一,市场经济的利益取向使区域间信息(文献)资源的流动完全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能获得数量较多的文献资源,从而导致文献资源在一些地区畸形富集,而在另一些地区则极度贫乏,出现文献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突出的。其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过于分散的决策机制,使各种资源网络林立,给大范围的联网造成一定困难。如美国,由于历史、技术等原因,电信网分行业管理,行业之间界限分明。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广播电视、有线电视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现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又必须冲破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电信服务汇成一个系统提供用户使用,所以又要来讨论“网络的网络”问题[3]。由此可见, 有必要对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进行改革。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文献资源共享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既不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也不是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它应该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1 在决策机制上,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相结合

文献资源配置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市场行为。各文献情报机构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能力来制定文献资源发展规划,根据受益情况自主决定是否参加馆际间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协调合作和网络化建设。应该从文献情报机构的根本任务、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手段,解决文献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活力问题。

在强调文献资源配置自主决策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对文献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献资源配置区别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献资源配置的显著特点。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指导、调节、干预和规范文献资源配置行为,比如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文献情报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培育信息市场、扶植贫困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以避免信息资源高度富集和极度贫乏的极化现象,等等。二是建立跨系统、跨部门的文献情报工作协调机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这个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不是也不应该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但它应该拥有来自国家政策和法律赋予的必要的权威,对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真正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2.2 在信息机制上,既有较完善的纵向信息传递, 又有发达的横向信息传递

由于文献资源配置仍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政府和文献情报机构之间仍应该有一个完善的纵向信息传递系统,政府有关部门藉此了解全国文献资源的分布、配置、使用、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向下传递有关政策、法规及宏观决策方面的信息。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需要发达的横向信息传递系统。横向信息包括文献生产(数量、质量、类型等)信息,文献供应(供应渠道、价格等)信息、文献资源分布(地区、系统、机构等)信息、文献资源利用信息、文献情报需求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等等。因为这些横向信息是文献情报机构确定文献资源配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应该建立起迅速、及时、准确的横向信息传递机制。各类型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应该密切联系,交流信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2.3 在动力机制上,建立多元化来源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激励人们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仍然需要精神上的鼓励,需要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需要有对政府权威的信任。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定的物质利益机制作为文献资源共享的驱动力。应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把文献资源共享与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市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有一种片面理解,认为文献资源共享就是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供所有人无偿利用。诚然,图书情报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一般文献信息需求,其经费来源也主要由国家拨给,因而无偿信息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的主要的服务方式。但并不应该是唯一的服务方式。从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来看,用户的信息需求一般都超出其所在单位的图书情报机构或所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收藏范围,而且这种需求往往不满足于普及性的一般信息服务,而更侧重于专业性的特殊信息服务。这种需求超出了公益性信息服务的范围。图书馆或情报部门在提供这类信息服务时,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额外的费用,有的还需要采取特殊的途径(如通过国际检索网络调用国外某特定数据库),因此就需要用户交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图书情报机构额外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一种补偿。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从理论上讲,文献信息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具有商品属性,可以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而对提供信息服务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交换价值。许多有关情报经济学的论著已有过详细的论述。从实践来看,片面强调文献资源共享的无偿化也有严重弊端。由于图书情报机构的规模、基础不同,一般来说,规模大、基础好的图书情报机构在资源共享中“输出”多,“输入”少,因而无形中增加了费用和劳务负担。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势必造成这些单位对资源共享的的厌倦,使资源共享难以维持。而较小的图书情报单位或信息用户如果无须为获取的信息付出代价,那么他也可能不会珍惜这一宝贵的资源。由此可见,在文献资源共享中,有偿信息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事实上,在国外,不仅联机信息检索需要付费,馆际与国际互借也索取费用,如英国图书馆出售的国际互借用的申请单每本20张,索价200美元,复制用代价券每本20张,索价90美元[4]。在我国,如何将文献资源共享纳入有偿信息服务轨道,并和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市场结合起来,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第二,要在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首先是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对各单位文献服务,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优秀者,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应给予奖励,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其次是在图书情报机构内部形成竞争,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以优质的文献信息产品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并且将其工作业绩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形成人人为文献资源共享努力工作的良好局面。

来稿时间:1995—12—19。

标签:;  ;  ;  ;  

论经济体制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