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洲地区外资回流现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地区论文,外资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泰铢危机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该地区大部分国家的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为避免因手中持有的资产贬值而带来损失,大量外资在危机爆发前和爆发初期从该地区撤离,从而也加剧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各国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努力下,亚洲金融危机也逐渐接近了尾声。在危机平息之际,人们发现外资又开始纷纷进入受危机影响深重的这些国家。前后两种现象的强烈反差,不由得引起我们如下思考。
外资回流的原因
被危机所困扰的大多数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外债负担沉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金融体系混乱、失业人口剧增、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等等。1997年1— 11 月期间, 马来西亚破产企业数达6578家,为1996年同期的1414倍;泰国自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物价上涨了18%;1998年2月韩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上涨9.5%,同期印尼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2.76%。为了摆脱危机造成的困境、 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单单凭借这些国家自身能力来达到这些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寻求国际的援助与合作成为他们必要的选择。然而,任何的要求都是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的。IMF 及各国际组织或国家在提供贷款的同时,制订了严格苛刻的计划,这些国家被要求进行经济改革,扩大其对外开放度,放松原先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例如,韩国将对外资开放房地产市场以及扩大外资在电力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印尼计划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等。这一限制的放宽,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成为它们再次进入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决定外资回流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本的本质。作为资本,其流向是受它的逐利性驱动的。在受危机影响的亚洲地区,由于货币的严重贬值,使得当地的资产价格变得相对低廉;而且当地为数不少的企业、公司及金融机构因债务及融资渠道等问题难以继续经营,面临破产倒闭。这两个条件使拥有资本优势的外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决定收购这些企业、公司或金融机构。从实际收购的情况来看,外国公司所抱有的动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获得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或扩大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
这一点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购上最为明显。例如,美国花旗银行收购泰国第七大银行——泰国第一银行,其目的就是要取得该银行的控股权,从而扩大在泰国的业务范围。
2.扩大廉价原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上,美国的汽车公司都借机收购当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股份。通用公司拟购买已破产的韩国汉拿建筑公司所出售的其拥有的韩国万都机械公司的资产;福特公司也欲增加其在起亚汽车的股份。被收购的这些韩国企业,都是美国汽车公司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来源。
3.扩大自己的全球经营规模。
如P&G买下了韩国的纸巾生产公司Sanyong纸业的大部分股权;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买下韩国的一家炼油厂等。
可以这么说,亚洲国家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是造成外资回流的外在原因,而资本的逐利性则是促成外资回流的内在动因。
外资回流对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外国投资首度较大规模进入此次受危机影响的亚洲地区,应当从7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对外开放部分国内市场开始。进入80年代后,在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影响下,这些国家选择金融立国的道路,使外资进入该地区的势头愈演愈烈,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主要场所。但是这一时期的投资取向多为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性较为明显,推动了该地区资产价格的飙升,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然而,在此次危机趋于平静时重新流入该地区的外国资本,表现出同过去不一样的方式。这一次外资进入主要采用企业购并的方式,即以直接投资的方式为主。在遭遇危机重创之后,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都出现动荡,外资在这一时期进入客观上会对东道国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1.外资的回流可以减少东道国因大量公司及企业破产倒闭所造成的损失。
经历了危机的东道国汇率大幅下跌,不少公司(企业)的债务负担沉重,尤其在应付短期债务上更是捉襟见肘。由于无法及时筹到大量的借贷资金,他们将面临的是破产倒闭。这一结果,对公司的所有者而言,损失是惨重的;对于公司的债权人而言,有可能要损失一部分的债权;对于公司的员工而言,将面临失业。如果有人愿意收购这些公司,那么公司就得以继续生存,其原所有者还可获得出让股权的收入;债权人仍可以拥有全部债权;在企业员工方面,尽管有一部分人会被新的所有者解雇,但总体失业人数将会减少。出于东道国国内资金普遍缺乏的情况,这一收购者的角色由资本实力充足的外国公司来充当。此外,外国公司由于拥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可预期从被收购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因此在竞价时有可能会以相对高一些的价格来收购,减少原所有者的损失。
2.外资回流尽管主观是为自身利益, 但客观上推动了东道国的经济重建进程。
首先从微观上来看外资对单个公司(企业)重建提供的有利条件:(1)收购当地公司的外国公司一般都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实力, 可以使被收购的公司在短期内从债务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投入正常的生产活动;(2)外国公司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力量, 可以提高被收购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3 )外国公司一般具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改善原有混乱的管理体制,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更高的效率;(4 )参与购并活动的外国公司多为大型的跨国公司,具有市场分布广和营销能力强的特点,可以为被收购公司提供其市场网络。由此可见,外国公司的介入可以使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快得到复苏。从宏观角度看,一国允许适度的国际直接投资回流,对其经济的恢复也有促进的作用。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外资,可以通过直接推动或以其可能产生的联带推动效应、技术示范(扩散)效应、需求拉动效应及适度竞争效应等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尽快恢复。而且国际直接投资有可能带动当地的出口增长,使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改善的趋势,为经济重建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外资在这一时期的回流可以使东道国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纵观在这次危机中受害程度最深的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都相当大,尤其是金融领域,从而造成经济制度的高度不透明性。在泰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和所谓的金融综合公司都由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在印尼,苏哈托家族在经济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在韩国,其官、企、银的勾结现象更是触目惊心。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干预是必要的,但这种干预应当以宏观调控、间接干预为主。然而在上述的国家中,国家的干预主要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造成各种政治、金融丑闻层出不穷,从而破坏了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由于外国公司通常是在良好的市场体系中成长起来,其运转遵循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度的透明度高,东道国政府一般不容易对其进行直接的干预。外国公司的制度示范作用及竞争效应,将带动全社会经济制度透明度的提高,使东道国的经济制度更加符合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要求。
4.外资回流有可能对东道国同行业企业产生抑制作用。
危机过后,东道国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生产销售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比起外国企业都处于劣势。如果政府不实施必要的调节手段,竞争力的悬殊对比将使外国公司有可能大范围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包括原料市场、产品市场及人力市场),从而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阻碍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亚洲的东道国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仍应着力保护和振兴民族产业。为避免外资回流的这种副作用,各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注重引进外资规模的适度性。
5.外资回流对东道国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影响力如此之广、危害性如此之大,与各国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有着极大的关系。金融可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领域的动荡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由于民众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金融恐慌,挤提挤兑现象将加剧金融机构的危机。外国资本在这种时候对一些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购并,其较庞大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能力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人心,避免挤提挤兑现象的发生,部分消除了社会动荡的因素。再者,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公司企业破产,使得该地区的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隐患。外资回流使得当地倒闭的公司企业数量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失业人数,从而缓解社会不安定程度。然而外资回流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该地区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亚洲国家都处于外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使他们受尽屈辱。在取得独立之后,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普遍较高,排外主义较为严重。出于担心出现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心理,外资回流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恐慌,使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迹象。
外资回流现象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注重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跨国投资,提出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最初是以设立海外办事处、从事贸易活动为主,也有参与国际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从事跨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开始涉及非贸易性质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但是,其中项目规模较大的为数不多,大部分投资项目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即将结束之际,国际上的不少公司或企业,甚至包括大量台湾的企业,都已瞄准了这次的危机发生国,藉机拓展海外业务。作为中国的企业,也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使自己的跨国经营活动迈入更高的层次。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人民币在此次危机中未受冲击,而且由于经济的健康适度增长以及充足的外汇储备,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呈稳中有升的势态;同时,中国部分企业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已积累了一定实力,加之目前较为宽松的国内融资环境,企业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上述条件为中国企业以较少资本到受危机影响地区进行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这些亚洲国家在经过之前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并且经过对此次危机的反思,亚洲各国在进行各项改革后会有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经济运行环境。在目前原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和资产价格都较低的水平下进行投资,对中国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缓解出口压力也是中国企业对该地区投资的重要原因。此次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未给中国带来正面的冲击,但也不能说是毫无影响的。由于该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较相似,因而在该地区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优于中国产品,从而对中国的企业形成不利影响。如果中国企业能对该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购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购并对象重新投入正常运转,在利用当地便宜的原料、劳动力和技术的同时带动半成品和设备出口,那么就可以解决企业出口困难、效益下降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应当抓住此次机遇来拓展自己的跨国经营业务,同时解决目前面临的出口困境。
标签:外国公司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