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明村小学 26672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既注重工具性,又注重人文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渗透,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这些年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如果教师的方法单一,那识字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赢”字时,我采用了“拆分”的教学方法,“亡”就是要有牺牲精神,“口”是要有一个好口才,“月”是指要有时间意识,“贝”是要有创造财富的意识,“凡”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平凡心。告诉学生:你只要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这五种意识,你就能成功,就能“赢”!这样一分,学生一下子记住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1.真有天堂吗?你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
2.鸟会有天堂吗?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只要生活快乐的地方就是天堂,明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只有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指导阅读中渗透德育
在《为什么我们要读一本书》中弗吉尼亚·何尔夫说:“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中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让学生受到教育。
四、德育渗透于剖析词句中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声,一字一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咬文嚼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还从“铁罐早已氧化”这句话中悟出,铁罐骄傲自满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摔不烂,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短处——被氧化。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五、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使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结合《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另外,作文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论文作者:宿星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德育论文; 要有论文; 教师论文; 铁罐论文; 课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