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的高考作文命题,往往能显豁地体现这个国家母语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处于更大范围介入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国青年和社会转型时期的语文界人士,了解、思索、探讨外国作文考核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南方周末》刊登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确能给我们诸多启迪。此文在网上已引起不少人“唏嘘感叹”以及一些对我国语文教育及教育体制的偏激讥评,人们的探讨兴趣及关注热情,或许是出于阅读此文产生的在人才培育方面与“列强”们竞争的急迫感、焦灼感。

与中国高考作文不同,法国高考作文为问题型作文,按文科、经济、理科三科分类命题,每科三题,考生可任选一题。每组第一题、第二题侧重于个人精神生活的感悟,第三题,完全是哲学范围内的讨论题,题料出于休谟、尼采、卢梭三位18世纪哲学家的著作(详见附文)。

文科第一题的“我是谁”的“我”,可以理解成感性层面上的个体,即考生自己,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层面上的人类整体;“谁”是对“我”的界定,从不同角度说“我”,就可以写出不同角度的“谁”。生命的起始,人类的来路,歧见纷呈,学界还缺乏确切的答案。若以现代人为“我”来追溯起源来历的话,则答案只能充满假说,难以确切;若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正如眼睛看不到背上,也有不确切性。

经济科第一题,讨论公众舆论承受的真理。它涉及一个历史时期公众的心理承受力。昆德拉说:“只要留心公众存在,就免不了媚俗。”人类对物质生存总有越来越多的物欲,而知识精英总是窥破生活中的荒谬而否定它,这就构成对现代科技在制造文明的同时也制造罪恶这个论点的种种解析,当公众共同意识到必须强调某一侧面时,就产生能承受的真理,如“人类生存必须保护环境”。题目的观念也就包含存在着公众不能承受的真理,昆德拉所言的“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与“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哲理观念,像如何制止暴力、民族纷争等矛盾即包含了民众在两难选择中的困境。

理科第一题,以“自由”为话题,人们在认可人生价值多样、文化追求多元的同时,也就会发现人生选择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矛盾:当你在选择某一取向的瞬间,你必须放弃另一些极可能具有同样价值的取向。因而哲学家伯林把人的自由分解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其中“积极自由”是做什么的自由,“消极自由”是不做什么或免做什么的自由,这也就是选择和拒绝的自由。当然,这些见解各人所见不尽相同,可以各抒己见。

第二题社会性更强些,如经济科讨论“‘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要求讨论、解析社会交流中的目的。我们认为非功利性目的越得到社会普遍公认和权力的支撑,社会就越文明进步。在非洲一些贫困地区,在我国的西南山区,活跃着一批各国知识分子“自愿者”,其中不少人以此为终身事业,你能说他们是为了获利?这个话题,我国学生较熟悉。

第三大题,分别涉及出生在英国、德国、法国的哲学家休谟、尼采、卢梭,缺乏基本的哲学阅历,则无法下笔。

与我国高考作文相比,法国作文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是分科命题。每科命题与学科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经济学科,话题中心词有“公众舆论”“交流”“犯罪”等,利于学生展示在经济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利于高校经济专业遴选人才。其次是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我们常说作文是综合性考察,这是指作文对听、读、说、写能力的综合考察。法国作文的学科交叉性则体现在作文内容包含了对社会学、哲学、思想史、经济、科学史阅读的考查,命题引导学生广博阅读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书籍。第三,命题注意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与社会公正的思考,体现了把新世纪现代人格意识的形成作为母语教育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如题中对“人类幸福”“给予与获得”“结伴与孤独”等思考,均直击现代人心灵家园建设的核心问题,考生必须阅读相当多的人文基本论著,才能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这些议题,对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建构意义重大,命题者的设计意图,是把语言考察作为一个“抓手”,重点考察学生怎么想与想什么,通过作文考查法兰西民族在思想领域追求社会公正的传统精神奠基教育的水平。

法国高考作文再次提醒我们:正当我们还在为语文姓“语”还是姓“人”争议不休之时,法国早已把母语教育由语言表层推进到思维深层。他们似乎已对现代教育逻辑中的主要内在矛盾找到了消解的措施。

教育理论家王富仁教授曾指出,现代教育有两个驱动力:一是国家的需求,二是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国家的需求是经济建设各行业的职能需求,它教育学生服从国家的统一规则,呼唤学生视自己为经济建设与国家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这一需求注重人才的工作效率、忘我精神,强调学科的技能性、工具性;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要求尊重个性、尊重天赋,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并以此中心向各方面的技能辐射。现代人格理念,则是这核心的核心。无论中外教育,都受到这“两难”的困扰。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就反复强调二重目标的均衡关系,一方面提倡服务国家利益的德智体教育,另一方面,他又提倡破除“极端之实利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他这样说,是因为后者可以包容前者,而前者不能包容后者。当年鲁迅也赞同察论,提出“以人立国”教育思想。经历近二十年的争议后,现在人们对语文教育定位见解日益深入,日渐统一,由工具性到交际工具性,到工具性思维性并重,到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结合,语文的人文性在漫长的讨论中浸润到广大师生心目中,语文的取向较为明确了,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确定了“立人”的课程目标,从理论层面说,争论似乎有了结果。

然而,传统语文教育的惯性是巨大的,在语文教育教材、教法、考法、训练、阅读、写作等诸多具体的“工程性”的环节中,时下立足于技能还是主流,立足于“立人”尚属新事物,重技术轻精神之风并无减弱之势。特级教师、青年语文学者韩军说:“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技术、结课技术、板书技术、朗诵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论文,许多是讲这些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托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21世纪语文对话》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笔者同意韩老师的评估,出现教师向匠人变异的根本原因,是语文应是精神奠基课这一本质属性,并没有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出来。唯技能是重,则教师无须燃烧自己,学生也无须被点燃,语文课的生动性被消解腌制,于是母语课竟然成为中学生们最讨厌的课程。这种被一些语文界人士称为“没有灵魂”的语文教育,培养出“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畸形“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与世界任何国家相比,中国是毫不逊色的哲学国度。西哲苏格拉底发现“人不能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的事物变化规律之前,孔子以颇为相近的语言对河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哲康德提出道德律例第一条原则之前,中国先哲就有同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为何法国当代作文如此注重哲学思考而中国课内作文的哲学色彩却非常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至今很多圈内人士仍把人文精神冻结为意识形态,把精神层面与政治层面混为一谈,人们在反思极“左”教训,淡化基础课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时,把人文精神也随之消解,除了“主义”没精神,至今仍有众多语文界人士,认为属于精神范围的爱情、友情、亲情、温情、慈孝、忠厚、善良、淳朴不属语文课应承载的教育内容。这正是笔者认为今年高考“谈诚信”为题的作文,是近十年命题重大突破的原因。

同时,法国高考作文也鲜明地揭示了母语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含义。当代哲学家张汝伦说:“哲学作为爱智之学追求的是人生智慧,作为形而上之学又必然有深切的终极关怀,这种智慧与终极关怀构成哲学真理的主要特征和内涵,体现的则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实际上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使得终极关怀远不如现金关怀那么激动人心。”目前语文教育的实际驱动力,属于功利因素的“现金关怀”成分太多了,只有把生活智慧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作为教材之基、育人之本,我们才可能培育出“有知识更有智慧,有目标更有信仰,有规范更有道德,有欲望更有理想”的当代学人。

法国高考作文确值得中国学生和教师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

[附]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

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寄来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读后禁不住唏嘘感叹。

所谓法国的“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有的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称为concours。

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科,今年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法国不愧是哲学家的摇篮,连高考都要测试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倘若这样的题目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恐怕不光是考生,连老师、家长都要汗颜。

(选自《南方周末》)

标签:;  ;  ;  ;  

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