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_张海滨

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_张海滨

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20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多样,并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不同要求,而绿地系统一般要求实现功能的综合化,基于这一角度,因功能不同,要求不同,导致部分功能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因为在城市绿地规划当中若要实现综合性的功能,难度高,因此在本文当中基于功能导向的理念,探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问题,确保绿地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功能导向;城市绿地;规划

在生态文明城市当中,绿地系统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地建设受关注,生态园林城市评选工作的展开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要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提升和城乡生态空间的统筹,绿地功能要与居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基于该角度,研究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绿地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地功能与规划要求辨析

绿地系统功能的实现涉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总体绿地量,绿地空间布局,绿地建设模式以及植物配置等内容,所需求的绿地功能不同,规划要求不同,总体绿量、空间布局、建设模式植物配置也存在区别。

比如总体绿量,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绿地系统功能当中的降温增湿对于总体绿量的要求在30%,基于这一维度才能保证削弱热岛效应。但并不是所有功能都有总体绿量的要求,如防护林带对总体绿量的要求实际并不高,通常按需设置即可。

再比如空间布局方面,空间布局关系绿地系统的完整性。绿地的完整性会影响绿地系统功能的发挥。如休闲游憩,基于事件来看上海游玩休憩体系涵盖市中心的城市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和绿道网络,三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在空间布局方面均衡性也是影响绿地功能发挥的因素之一。斑块化则是影响均衡性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按照1.6公顷的规格大量布置绿地斑块可以比较好地维持均衡性。

二、绿地功能的实现

城市绿地功能有很多种,如休闲游憩、降温增湿、释氧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洪管理、防灾避险等等。结合上文分析,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中,应按照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地规划。可参考如下要点。

(一)休闲游憩

总体绿量方面:休闲游憩功能的发挥,应按照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等要求,因地制宜规划绿地率,考虑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确定合理总绿量。

空间布局方面则考虑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考虑美化城市的需求,确定空间布局。在实际规划中应至少满足500m半径的公园绿地,2000m半径的大型综合公园绿地,实现城市绿道网络,确保可以最大化实现绿地服务覆盖。

建设模式上则突出以综合公园,城市公园,城乡绿道网络为主的建设模式。

植物配置上则注重景观美学价值,主要以观赏性植物为主。

(二)降温增湿

总体绿量方面,降温增湿功能发挥至少保证一个区域30%植被覆盖率,可初步改善热岛效应,若覆盖率在60%以上,且规模大于3公顷的集中绿地,可显著降低热辐射,形成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

空间布局方面则强调斑块形式的均匀分布,按照1.6公顷的面积来构建绿地,此时其功能发挥效果最佳的距离在斑块周边100~200m范围内。

建设模式则以小型绿地为主,构建大量街头绿地。

植物配置上根据单位叶面积蒸腾量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植物,以落叶乔木为最佳。

(三)释氧固碳

总体绿量方面:释氧固碳考虑碳平衡,考虑城市人口规模确定绿量。

空间布局方面:绿地系统连通性要好,考虑城市气候风象、自然地貌,空间布局方法可采用相关研究提出的方法,即将风向玫瑰图叠加于城市平面图上,后放大风向玫瑰图。通过叠加后即可在城市平面图上确定氧源。

建设模式上突出构建氧源和通风廊道。

植物配置方面:应结合植物的叶面积和光合作用,可以是落叶乔木或灌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体绿量: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因不同物种对生存环境面积以及迁徙廊道要求不一样,需根据当地实际物种分布情况,用GIS空间分析确定。

空间布局:强调生存环境的完整性以及生态迁徙廊道的连通性,应构建城市生物栖息地,其中要处理好风景名胜,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建设模式:以生态源区的构建和生物迁徙通道的构建为主要建设方向,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

植物配置:多为乡土植物。

(五)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方面则可以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来进行规划,与城市水体,市政基础设施为一个整体考量,突出防洪,植物配置上多考虑耐水湿植物。

(六)防灾避险

防灾避险方面按照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等要求测算绿地面积,统筹考虑城市安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避灾场地和疏散通道,突出防灾功能,以草坪和广场为主。

三、绿地规划综合思考

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难度,关键在于综合性,基于前文分析,实现单个功能相对简单,但如果综合就存在难点,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功能存在冲突,如上文提及的雨洪管理和休闲游憩之间存在植物选择上的冲突,因此,围绕绿地系统功能,实现绿地系统功能的综合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关键点。

(一)应科学规划绿量,留足空间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现行有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等相关的文件可以参考,基于标准规范要求,根据规划区域实际情况,划分功能分区,实施针对性规划策略,确定科学合理的绿量。应考虑城市用地方面的规划,现阶段城市用地规划要考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绿地规划当中还需依托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留足空间,方便扩展。而在规划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指标来进行约束,如人口、生态用地比例,通风廊道指标等。

(二)明确绿地功能之间的关系,注重绿地系统建设

城市绿地要承载多种功能,但因不同功能之间存在不同要求,会造成规划困难,因此规划当中应统筹考虑,理清绿地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明确功能定位,确定绿地功能的主次,不能顾此失彼。比如不能为了防御特大暴雨而造成绿地植物被水浸泡产生损失,反之亦然。若只考虑绿地主功能则使绿地系统功能单一。因目前城市用地紧张,绿地系统功能单一,不符合目前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所以规划当中应突出功能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结合,最直接的方式为构建绿地子系统,把各个功能独立出来构成一个子系统,然后兼顾某些功能,只要总绿量满足要求,空间布局合理,一般都会产生一定的综合效益。

但上述方法过于简单,易造成误区——只考虑各自功能,综合效益可能达不到最佳,因此在规划当中需因地制宜进行整体上的优化,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提升,如可以根据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方法来规划绿地,比如成都市新都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中只考虑关键性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资源保护,公共安全,水环境安全,大气质量安全,游憩活动。然后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单一过程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应权重,将五个单一的权重叠加计算,形成综合安全格局。

(三)生态修复,提升绿地服务功能

城市绿地规划中,应突出生态修复的内容,包括城市山体、水体等的修复,并将修复后的山体、水体等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例如水体生态修复方面,可采取水体生态驳岸建设等方法,修复城市水体生态,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组成部分,这可以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提升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三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中将生态修复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因三亚有三亚河、临春河穿城而过,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廊道,但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三亚河、临春河水体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将三亚河、临春河的水体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具体实施方案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红树林系统的重建为中心,配合生态驳岸等来重建水体生态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系统承载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而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以这些功能为导向,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现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本文当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磊昌,宋悦,邹美智等.基于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规划师,2014,(4):119-124.

[2]刘颂,何蓓.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导引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对[J].华中建筑,2015,33(12):118-120.

[3]刘纯青,王浩.再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的规划[J].中国园林,2012,28(5):51-53

论文作者:张海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_张海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