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实[1](2020)在《W波段GaN MMIC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W波段的频段范围为75-110GHz,常用于现代军事领域,很多卫星和雷达工作于该频段。而功率放大器作为电子系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近些年来的不断进步,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因其具有高击穿电压、高电子饱和速率、高热导率以及高截止频率等特点,极其适合作为W波段的功率放大器的制作工艺。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以其体积小,易量产等特点而广泛适用于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中。现阶段W波段功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相关指标包括功放的输出功率,增益和功率附加效率太低,这些缺点都制约着W波段功放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在W波段的各种电子系统的应用。本文针对W波段功放增益过小问题,采用了多级级联的方式,能够将W波段功放中的增益提高。针对输出功率过小的问题,采用了分路合成的方式提高电路的输出功率。在多级级联放大器中采用一种将功分网络和匹配网络合二为一的改进型功分网络,与传统威尔金森功分器的功分网络相比,该电路结构简单,对称性良好,并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W波段匹配困难的问题。综上设计了两款符合设计指标的W波段GaN MMIC功率放大器,并最终得到符合该工艺DRC规则的版图用以实际的流片。首先介绍了功放的基础知识和制作功放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多级功放的原理,之后对GaN工艺的元件结构和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之后的功放设计做铺垫。使用GaN HEMT工艺的4*25um的功率管,设计了一款中心频率为94GHz的单级功率放大器,在设计过程中详细叙述了设计功率放大器的详细步骤和设计要点。该单级功率放大器的增益为5.2dB左右,最高功率附加效率为11.87%,1dB压缩点输出功率为23.2dBm。将单级功率放大器的指标横向对比其他工艺的W波段功率放大器可以看出,GaN工艺的各项参数已然超过其他工艺成为最适合制作W波段功率放大器的材料。单级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也为之后的多级功率放大器提供铺垫。使用GaN工艺的4*50um和4*60um的功率管,在单级功放的基础上,进行级联操作,提升了各项参数指标。在功放的整体设计上严格保持对称,保证分路信号具有高度的幅相一致性,避免因为相位的偏差而导致的功率损耗。最终功放的指标为,增益为11.271dB左右,最高功率附加效率为11.29%,1dB压缩点输出功率为29.271dBm。最终得到符合DRC规则的用于实际生产的版图。相较单级功率放大器增益和输出功率上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查阅想过的文献,该指标也基本达到国内外报道的W波段GaN功放的指标。
杨振兴[2](2020)在《无线通信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信号所需要的带宽越来越大,如何高效地传输宽带信号是通信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功率放大器(功放)作为发射系统最重要的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信号的传输质量,因此功放必须具有宽带和高效的特性才能满足现代通信系统的要求。针对宽带应用场景,本论文对提升功放性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连续类工作模式进行拓展,提出了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并且针对宽带功放匹配网络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基于有限零点实频技术的网络匹配方法。其次分析了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提出了基于阻抗控制的宽带Doherty功放及双带Doherty功放设计方法。最后,对广义E类功放的负载网络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广义结构,拓展了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和并联E/F3类功放的阻抗解空间,并将广义并联E/F3类结构应用到射频宽带E类功放的设计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进行了拓展,提出了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通过在其电压波形上引入高阶阻抗因子(1+δcos(nθ)),进一步丰富连续类工作模式的阻抗解,为宽带功放的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阻抗解空间。基于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所设计的宽带功放在0.5-3.1 GHz频段内的饱和输出功率为41-43.3 d Bm、饱和漏极效率为56.3%-76.6%、饱和增益为12-14.3 d B。(2)谐波阻抗对连续类功放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将负载谐波阻抗匹配到对应的阻抗解空间,才能使功放工作在高效率模式。本文以宽带连续F类功放设计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零点实频技术的匹配电路设计方法,有限零点实频技术是对传统实频技术的拓展,通过引入有限零点,能够更加方便地控制功放的二次谐波阻抗,从而提升功放的带宽与效率。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匹配电路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设计了一款工作于1.15-2.2 GHz的宽带连续F类功放。该放大器在工作频段内的饱和输出功率为40.5-43.2 d Bm、饱和漏极效率为70%-83%、饱和增益为11.3-13.7 d B。(3)设计宽带Doherty功放时,峰值支路非无穷开路阻抗会对宽带Doherty功放的性能产生影响。在分析了宽带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峰值支路非无穷开路阻抗及复数合路阻抗的宽带Doherty功放拓扑结构,该结构能够同时提升Doherty功放在饱和功率点及回退点处的效率,进而拓展了Doherty功放的带宽。本文采用该结构设计了一款工作于1.1-2.4 GHz的宽带Doherty功放,其饱和输出功率为43.3-45.4 d Bm、饱和漏极效率为55.4%-68%、6d B回退漏极效率为43.8%-54.9%。(4)基于连续类工作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波控制的双带连续B/J类Doherty功放的设计方法。利用峰值支路非无穷未开启阻抗及后匹配谐波控制网络分别对载波功放的基波和谐波进行控制,确保载波功放工作在连续B/J类模式下,从而提升了双带Doherty功放在回退点处的性能。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双带连续B/J类Doherty功放,在工作频段1.8和2.6 GHz上的饱和漏极效率分别为68.5%与75%、6d B回退漏极效率分别为64%与63%。(5)针对E类功放负载网络参数单一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结构。通过在负载电阻前串联一个电抗元件,便可以得到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结构,广义结构拓展了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的阻抗解空间。本文详细分析了次定条件及任意占空比对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当的广义参数变量及信号占空比,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次定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所设计的次定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的效率为91.9%。(6)将广义结构推广到了并联E/F3类功放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解空间拓展的高效率宽带广义并联E/F3类功放结构。广义结构下,并联E/F3类功放的网络参数不再固定,负载阻抗解由单一值变成一系列值,拓展了功放的负载阻抗解空间,阻抗解空间的拓展为宽带并联E/F3类功放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将广义并联E/F3类功放结构应用于微波频段上,根据拓展后的阻抗解空间,结合宽带匹配网络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频段为1.7-2.6 GHz,漏极效率为68.5%-81%的宽带高效率并联E/F3类功放。
程学农[3](2020)在《运用史密斯圆图对NB-IoT模块天线进行阻抗匹配》文中指出介绍了通过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匹配使信号有效的传输到负载,本文着重于RFOUT与天线之间的匹配。NB-IoT模块提供1个RF天线PAD供天线使用,通过使用电容和电感等元器件组成π形匹配电路,用于调节天线端口的性能,线路阻抗保持在50Ω左右。通过对负载阻抗进行归一化,画出其圆。负载阻抗的实数部分与阻抗圆和导纳圆有2个交点,其对应的x值为±■的x值与负载阻抗的x值之差,所以两者的差为匹配网络需要串入归一化电抗值,通过还原,可得串联元件值,同理,通过导纳圆可求得所需并联元件值。
苏鸿恩[4](2020)在《S和C波段双频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文中指出功率放大器作为输出功率的器件,是射频发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参考指标有工作频率、输出功率、线性度和工作效率等。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容量的发展,通信频段向高频方向发展,在开发利用新频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要保证对既有通信频段的兼容性。同时,为提升发射系统的适用范围,开展对双频段功率放大器的研究尤为必要。双频功率放大器可以灵活的设计在不同的工作频段,可以是窄频率间隔,也可以是宽频率间隔。目前的双频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窄频率间隔方面,对于宽频率间隔的场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双频功率放大器在两目标工作频段上也存在带宽受限的问题。本文一方面从工作频率和带宽方面考虑,对双频功率放大器宽频率间隔以及两频段工作带宽拓展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工作效率方面考虑,对双频段功率放大器工作效率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安排如下:1、基于传统双频段点对点阻抗匹配方案,采用Cree公司的10W功放管CGH40010F设计一款工作在2.4GHz/5.2GHz频段的双频段功率放大器,其输入端采用T型双频阻抗匹配结构,输出端采用三节型双频匹配结构。在2.4GHz和5.2GHz频段上,输入和输出端均实现很好的匹配,在输入信号功率为30dBm时,对应的输出功率分别为40.699dBm和40.696dBm。2、基于带通滤波结构实现阻抗区域匹配的带宽拓展方案,使用功放管CGH40010F设计一款工作在2.1GHz/3.5GHz频段的具有带宽拓展效果的功率放大器。在两目标频段上,输入反射系数小于-10dB的频率范围为1.84GHz-2.35GHz和3.32GHz-3.66GHz,输出反射系数小于-10dB的频率范围为1.96GHz-2.55GHz和3.37GHz-3.88GHz。在输入功率为30dBm时,2.1GHz和3.5GHz对应的输出功率分别为41.135dBm和40.446dBm。3、针对双频段功率放大器宽频率间隔的场景下最优阻抗在史密斯圆图上位置相隔较远的情形,基于阻抗旋匹配方案设计了一款工作在2.4GHz/5.2GHz频段的双频功率放大器。在该设计,加入双频段任意相移结构,能更为灵活地调控阻抗旋位置,2.4GHz和5.2GHz的功率附加效率分别为59.814%和56.134%。
杨光[5](2020)在《基于锁相环技术的大功率微波固态源设计》文中指出微波固态源是射频微波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性部件,卫星导航、手机通讯、射频识别等多种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技术都需要用到微波固态源。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微波固态源也开始替换掉磁控管、行波管和返波管等电真空器件,进一步融入工业、医疗和家用电器等传统微波应用领域。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几点工作:1.本文对锁相环技术的理论和锁相环电路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所需的锁相环电路指标,从器件选型到原理图设计再到实物的制作,成功实现了一款输出信号频率为915MHz,功率≥6d Bm的锁相环电路。2.基于上述第一点所实现的锁相环电路,对级联功放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其所采用的LDMOS管进行了选型,级联射频功放电路分为前置级功放电路、推动级功放电路和末级功放电路三部分,本文给出了这三个部分电路的输入输出匹配电路,并且给出了各部分的小信号和大信号的仿真结果,最后还给出了各级功放在级联情况下的仿真结果。级联功放的工作频段范围为890MHz-950MHz,频带宽度为60MHz,其中,915MHz频点处的增益为S21=48.8d B。3.基于上述第一二点所构成的固态源系统的射频链路架构,进行了直流转换电路的选型和设计,采用buck电路进行高效率的DC-DC变换,使48V直流电压降为12V,再通过三个LDO三端线性稳压器将12V分别降至5V、2.8V、2.5V。4.基于上述第一二三点所构成的固态源系统的整体电路,进行了屏蔽腔体的设计,并结合屏蔽腔体对固态源进行了联调,最终实现了输出功率为54.82d Bm(303.4W),二次谐波抑制为-42.71d Bc,三次谐波抑制为-59.61d Bc,效率≥70%的大功率微波固态源设计,且固态源的整体尺寸为145.8×126.8×30.2mm3,结构紧凑,性能良好。5.本文还在文末提出了一种实现宽带复阻抗匹配的网络结构,该结构由阶梯阻抗传输线并联扇形开路枝节组成,本文将其运用到级联功放电路中的末级功放匹配电路上,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其相对带宽为51%,该网络结构具有显着的拓宽功放匹配电路带宽的效果。
李朗[6](2020)在《应用于5G的毫米波线性化放大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了提高通信速度和频率利用率,各种复杂的调制技术被应用到通信系统中,这些调制信号具有很高的峰均比。在射频端,功率放大器是射频系统的核心,在处理这些高峰均比信号时,功率放大器往往采用回退工作的方式,以效率的降低来换取较高的线性度。在维持较高效率的前提下提升放大器的线性度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模拟预失真的放大器线性化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基于器件的模拟预失真技术,对肖特基二极管模拟预失真原理、冷模pHEMT模拟预失真原理进行了深入探究。2、本文在现有的模拟预失真技术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反射式预失真技术,提出了改进型预失真结构,并该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推导和分析。此外对该结构在仿真平台ADS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放大器线性度的作用。3、本文进行了一系列功放芯片的设计,完成了三款工作在Ka频段的放大器研制来验证改进型模拟预失真器的功能,这三款芯片分别为不带有预失真模块、带有冷模预失真模块、带有改进型模拟预失真模块的放大器。比较了三款放大器的线性度指标IMD3,在饱和回退5dB时,带有冷模预失真模块IMD3改善了1015dBc,改善的带宽约为2GHz;带有改进型模拟预失真模块的放大器IMD3改善了15dBc左右,改善的带宽约为3GHz。所以改进型模拟预失真器可以实现设计要求,可以改善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
刘相男[7](2020)在《面向小型化的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电缆线供电方式不仅不便,还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线路老化、尖端放电、大量的电器供电导致多种电源线交叉等因素大大降低了设备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一些工业场合,传统的电缆线供电方式更易产生安全事故,严重时会造成火灾、爆炸等,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相比之下,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的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而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以比电磁感应式传输距离更远,比微波传输方式对方向性的要求更不敏感等特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面向小型化的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研究,面向小型化主要体现在传输线圈摆脱了传统的线圈加磁芯结构,采用印制电路板结构,结构简单且降低了损耗,对线圈尺寸作出限制的同时能保证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的匹配电路以及整流电路。1)由于传输线圈是影响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传输线圈的设计出发,考虑大功率为系统带来的损耗,分析大功率对传输线圈提出的要求,兼顾小型化的需求对线圈尺寸作出限制而对传输距离产生影响。基于阿基米德螺旋天线设计不同平面结构的线圈,分别为平面圆形线圈、平面方形线圈和平面多边形线圈,并对线圈参数进行计算。在仿真软件CST上对线圈进行建模与仿真,比较分析不同平面结构线圈的传输效率,得出平面圆形线圈的传输效率优于平面方形线圈和平面多边形线圈。2)匹配电路和整流电路也是提高系统传输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产生的损耗以及面向小型化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功率系统的匹配电路和整流电路。分析了阻抗匹配的原理,采用L型匹配网络在史密斯圆图上完成了阻抗匹配,并基于桥式整流电路设计了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整流电路,仿真得整流效率可达97%。3)通过以上分析设计,本文针对面向小型化的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搭建了实验系统,对使用不同平面结构线圈作为传输线圈的系统的传输功率和效率进行测试,比较分析得到使用平面圆形线圈作为传输线圈的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传输功率最大,当输入电压为90V,输入电流为1.59A时,整个系统的输出电压为38.1V,输出电流为2.85A,输出功率为108.5W,系统效率可达75%。验证了本文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龚文翔[8](2020)在《微波无线传能整流电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波无线电能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MPT)具有传输功率大、距离远且空间传输损耗小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微波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微波发射端、自由空间以及微波接收端三部分组成。微波整流电路是MPT系统接收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流效率的提高对于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MPT系统中的微波整流电路展开了研究。微波属于射频的范畴,而射频电路的设计与低频电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微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合理有效地完成微波整流电路的设计,本文对微波射频电路中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传输线理论、史密斯圆图、阻抗匹配网络和二极管整流原理的推导分析以及对各微波整流拓扑的介绍与比较,为后文微波整流电路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的微波接收端分布式能量管理架构,该架构主要由前级微波整流电路与后级DC-DC变换器两部分组成。首先,根据射频基本理论并结合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软件仿真,完成了包括阻抗匹配网络以及谐波抑制网络在内的微波倍压整流电路的设计。然而,由理论分析与仿真发现,微波二极管的输入阻抗是关于输入功率与负载阻抗的变量,微波输入功率与负载的改变都会使得微波整流效率下降。因此,本文提出的架构在各整流电路后级均增加了DC-DC变换器以实现对前级的最大功率点追踪,从而提高变输入功率与变负载条件下的微波整流效率。本文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实现MPPT控制并给出了相应的软件算法流程。为验证本文提出的架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MPT原理验证平台。其中微波收发天线采用2×2阵列,在此基础设计了由前级功放、一分四功分器以及后级功放组成的微波发射端,每路最大能够输出36d Bm的微波功率;研制了由四路915MHz倍压整流电路与DC-DC变换器组成的微波接收端,在0.7m的传输距离上可输出约3W的直流功率,单模块整流效率最高可达70%。同时,在改变电阻负载、微波传输距离以及接收天线位置的条件下分别验证了MPPT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PPT对整流效率的提升最高可达20%。基于MPT平台的验证实验为该架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岳祥[9](2019)在《一种蓝牙耳机印刷天线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在消费电子类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蓝牙耳机的通信系统通常是由天线单元、链路控制单元、链路管理单元和蓝牙协议栈单元构成的,其中的天线单元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器件。由于蓝牙天线的工作频率和效率与它的物理尺寸有关,较大尺寸的天线不太适合物理空间受限的应用场合。因此,小尺寸蓝牙天线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意义。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蓝牙耳机的小型天线的设计与应用方法。首先基于电磁场和微带天线的相关原理,运用HFSS仿真软件设计出一款小型天线。然后将该印刷天线用于蓝牙耳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之中。最后对该蓝牙耳机的天线阻抗进行调试,并测试天线性能,发现其性能在天线输入阻抗、带宽、驻波比、天线效率、增益、极化方向和实测距离等方面都满足蓝牙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且部分性能有所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印刷天线的设计及后端仿真数据上,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蓝牙耳机结构进行了恰当的建模。在调整和优化印刷天线宽度、间距、馈地、长度等参数之上,采用蜿蜒曲折的方式设计出一款性能良好的小尺寸天线。后端仿真数据表明了所设计的天线具有蓝牙技术所要求的多项理想参数值,如中心频点为2.44GHz时S11为-23d B,天线输入阻抗接近50欧姆,带宽为78MHz,天线增益为1.38d Bi,效率80%,辐射方向接近全向等,与常规的PIFA天线相比有更小的尺寸。2)在蓝牙耳机硬件设计上,先综合设计出蓝牙耳机主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的原理图。之后再利用PADS Layout软件进行了线路板设计,同时通过Si9000工具计算出RF传输线参数,并在对设计完成的印刷天线进行整合之后,完成了一款蓝牙耳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3)在天线性能的调试和分析上,基于史密斯圆图的表现形式,总结出调节多支节混合匹配器在阻抗圆变化规律。之后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硬件系统的天线部分进行阻抗匹配调试和测试,并在暗波实验室中对天线辐射效果进行了测试。该印刷天线在蓝牙中心频率2440MHz时S11值为-29d B,带宽为150MHz,最大增益为-0.78d Bi,最大效率为39.5%,整机测试正向距离15.2m,符合小结构蓝牙耳机天线性能要求。最后与已经生产的陶瓷天线样机进行对比,2440MHz时S11值为-10.5d B,带宽为50MHz,最大增益为0.19d Bi,最大效率为24.3%,整机测试正向距离10.4m。测试结果表明,该印刷天线在大多数性能上指标均改良不少。总之,本论文针对一款蓝牙耳机所设计的小型天线具有如下优点:(1)该印刷天线的物理尺寸比较小,适合小结构。(2)该天线是印制在线路板上,不需额外成本,省掉贴装工序。(3)该天线总体性能还不错,符合蓝牙耳机天线要求。
刘百秋[10](2019)在《微波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基站等接收系统中,接收机前端需要放置低噪声放大器(LNA),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接收机的性能。通常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较为微弱,低噪声放大器的作用是对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作放大处理,并减小噪声干扰,以供系统解调出所需的信息数据,提高接收系统的灵敏度。本文以低噪声放大器匹配网络为研究方向,并提出两个与其相关的方法,如下:(1)在匹配设计时采取集总元件和微带线在史密斯圆图上混合匹配的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匹配电路,降低了后续整体优化过程的复杂度。(2)在传统的等噪声系数圆和等增益圆的基础上增加等驻波比圆,在同一史密斯圆图内能更加直观地选出合适阻抗匹配点,进行匹配网络设计。结合上述方法采用ADS软件设计出了工作频段为0.8GHz的窄带低噪声放大器和0.65GHz1.35GHz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并详细给出了设计步骤。在窄带低噪声放大器设计过程中,分析了源极负反馈和串入电阻对放大器性能影响,并且采用了ADS中的Momentum三维仿真控件对低噪声放大器进行了EM电磁场混合仿真,提高了仿真精度,使仿真设计出的LNA更加接近于实物测试值。设计得到的窄带放大器噪声系数NF<0.5dB,增益G>18dB,输入输出反射系数S11、S22均小于-10dB,达到了设计指标的要求。最后利用Altium Designer进行PCB制图,加工成实物并测试,对测试结果误差进行了分析。论文设计的宽带放大器引入并联负反馈支路,分析推导出了并联反馈电阻的理论值计算公式。通过优化各元器件及微带线尺寸、加入匹配网络设计出的宽带放大器指标为:工作频率0.65GHz1.35GHz,噪声系数NF<1.35dB,增益G>14dB,增益平坦度小于1dB,输入输出反射系数小于-10dB。最后加工成实物并测试结果。此款低噪声放大器的成功设计,证实了结合等驻波比圆选取阻抗点的方法设计低噪声放大器的可行性。论文最后尝试将交指型微带耦合线作为低噪声放大器的匹配网络,此结构适合用在S波段以上。在2GHz3GHz频率范围采用该结构设计出的低噪声放大器仿真结果为:NF<2.5dB,增益G>10dB,增益平坦度小于1dB,输入输出反射系数S11、S22均小于-10dB。仿真结果表明此结构可以用作低噪声放大器的匹配网络。
二、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W波段GaN MMIC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MMIC功率放大器基础和Ga N HEMT工艺简介 |
2.1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
2.1.1 A类功率放大器 |
2.1.2 B类功率放大器 |
2.1.3 AB类功率放大器 |
2.2 MMIC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
2.2.1 输出功率 |
2.2.2 功率增益 |
2.2.3 功率附加效率 |
2.3 放大器级联技术 |
2.4 GaN工艺简介 |
2.4.1 GaN工艺的有源器件 |
2.4.2 GaN工艺的无源器件 |
2.4.2.1 电阻 |
2.4.2.2 电容 |
2.4.2.3 电感 |
2.4.2.4 传输线 |
2.4.2.5 过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a N MMIC单级功率放大器 |
3.1 仿真环境介绍 |
3.2 单级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
3.2.1 管芯的选择 |
3.2.2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
3.2.3 偏置电路的选择 |
3.2.4 稳定电路 |
3.2.5 确定最佳输入输出阻抗 |
3.2.6 匹配电路的设计 |
3.2.6.1 输出匹配电路 |
3.2.6.2 输入匹配电路 |
3.2.7 单级功放的整体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a N MMIC多级功率合成放大器 |
4.1 改进型功率分配网络 |
4.2 多级功率放大器设计 |
4.2.1 功率管的尺寸选择 |
4.2.2 整体方案的选定 |
4.2.3 输出级功率合成网络 |
4.2.4 级间匹配网络 |
4.2.5 输入级功率分配网络 |
4.2.6 整体电路仿真 |
4.3 多级功放的热分析 |
4.3.1 导热系数的计算 |
4.3.2 热阻的计算 |
4.3.3 热点温度的估算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无线通信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简介 |
1.2 功率放大器研究现状与热点 |
1.2.1 连续类功率放大器研究进展 |
1.2.2 Doherty功率放大器研究进展 |
1.2.3 电路匹配方法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宽带连续类功率放大器研究 |
2.1 引言 |
2.2 连续类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 |
2.2.1 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 |
2.2.2 电阻电抗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 |
2.3 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功率放大器 |
2.3.1 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 |
2.3.2 高阶拓展混合连续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
2.4 基于有限零点实频技术宽带连续F类功率放大器 |
2.4.1 实频技术匹配方法 |
2.4.2 有限传输零点实频技术匹配方法 |
2.4.3 有限传输零点实频技术网络综合方法 |
2.4.4 基于有限零点实频技术宽带连续F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3 宽带Doherty功率放大器研究 |
3.1 引言 |
3.2 Doherty技术的基本原理 |
3.3 宽带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 |
3.3.1 传统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 |
3.3.2 非无穷开路阻抗下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 |
3.3.3 非无穷开路阻抗及复数合路阻抗下Doherty功放的频率特性 |
3.4 基于非无穷开路阻抗及复数合路阻抗Doherty功放 |
3.4.1 基于非无穷开路阻抗及复数合路阻抗Doherty功放的设计与实现 |
3.4.2 基于非无穷开路阻抗及复数合路阻抗Doherty功放的性能测试 |
3.5 基于谐波控制的双带连续B/J类 Doherty功放 |
3.5.1 连续B/J类 Doherty功放的基本理论 |
3.5.2 二次谐波阻抗对连续B/J类 Doherty功放的影响 |
3.5.3 基于谐波控制的双带连续B/J类 Doherty功放的设计与实现 |
3.5.4 基于谐波控制的双带连续B/J类 Doherty功放的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4 宽带E类功率放大器研究 |
4.1 引言 |
4.2 任意占空比信号下的次定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 |
4.2.1 任意占空比信号下的次定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的理论分析 |
4.2.2 任意占空比信号下的次定广义并联滤波器E类功放的设计与实现 |
4.3 基于阻抗空间拓展的高效率宽带广义并联E/F_3类功放 |
4.3.1 广义并联E/F_3类功放的理论分析 |
4.3.2 基于阻抗空间拓展的宽带广义并联E/F_3类功放的设计与实现 |
4.3.3 高效率宽带广义并联E/F_3类功放的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运用史密斯圆图对NB-IoT模块天线进行阻抗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阻抗匹配 |
2 反射系数 |
3 使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匹配 |
3.1 史密斯圆图介绍 |
3.2 如何串并电感电容 |
3.3 NB-IoT模块实际案例: |
3.3.1 NB-IoT天线匹配网络 |
3.4 π形网络(图12) |
4 总结 |
(4)S和C波段双频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高效类和双频段功放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波放大器基本理论概述 |
2.1 功放的基本指标 |
2.1.1 功放的工作频率 |
2.1.2 功放的输出功率 |
2.1.3 功放的增益 |
2.1.4 功放的效率 |
2.1.5 功放的非线性效应 |
2.2 功放的分类 |
2.3 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和设计流程 |
2.3.1 功率放大器的组成 |
2.3.2 共轭匹配与功率匹配 |
2.3.3 功率放大器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点对点阻抗匹配的2.4GHz和5.2GHz双频功放设计 |
3.1 CGH40010F功放管简介 |
3.2 点对点双频阻抗匹配原理 |
3.2.1 三节型双频阻抗匹配结构 |
3.2.2 T型双频阻抗匹配结构 |
3.3 基于点对点双频阻抗匹配模式的2.4GHz和5.2GHz双频功放设计 |
3.3.1 稳定网络设计 |
3.3.2 阻抗牵引 |
3.3.3 直流偏置网络设计 |
3.3.4 2.4GHz和5.2GHz双频段功放原理图仿真设计 |
3.3.5 2.4GHz和5.2GHz双频段功放版图仿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宽拓展的2.1GHz和3.5GHz双频功放设计 |
4.1 双频段功放带宽拓展思路 |
4.2 双频段功放带宽拓展推导 |
4.3 基于双频段带宽拓展方案设计输入输出匹配电路 |
4.4 带宽拓展的2.1GHz和3.5GHz双频功放原理图仿真 |
4.5 带宽拓展的2.1GHz和3.5GHz双频功放版图仿真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带宽拓展的2.4GHz和5.2GHz双频功放设计 |
5.1 基于双频任意相移结构的阻抗旋转区域调控方案 |
5.2 基于相移调控双频阻抗旋匹配的2.4GHz/5.2GHz双频功放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锁相环技术的大功率微波固态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微波固态源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整体安排 |
第2章 固态源的原理与结构 |
2.1 固态源的信源原理与组成 |
2.1.1 锁相环技术 |
2.1.2 锁相环的组成部分 |
2.1.3 锁相环与频率合成器 |
2.1.4 锁相环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 固态源功率放大模块的原理与分类 |
2.2.1 二端口网络 |
2.2.2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
2.3 固态源功率放大模块的性能参数 |
2.3.1 输出功率 |
2.3.2 效率 |
2.3.3 增益 |
2.3.4 稳定性 |
2.3.5 三阶交截点 |
2.4 固态源功率放大模块的线性化技术 |
2.4.1 功率回退技术 |
2.4.2 预失真技术 |
2.4.3 包络恢复和消除技术 |
2.5 固态源功率放大模块的效率提升技术 |
2.5.1 LINC技术 |
2.5.2 Doherty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锁相环的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实现方案和元器件选择 |
3.2.1 电荷泵锁相环 |
3.2.2 ADF4351芯片 |
3.3 锁相环实现方案 |
3.4 锁相环原理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级联射频大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设计方案与流程 |
4.3 晶体管选型 |
4.3.1 晶体管选型依据 |
4.3.2 LDMOS管的优点 |
4.4 多级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
4.4.1 前置级功放的设计与仿真 |
4.4.2 推动级功放的设计与仿真 |
4.4.3 末级功放的设计与仿真 |
4.4.4 级联功放的仿真与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物制作与系统测试 |
5.1 电路板布局原则 |
5.1.1 元件排列规则 |
5.1.2 按照信号走向布局原则 |
5.1.3 电磁兼容问题 |
5.1.4 抑制热干扰 |
5.1.5 电路板走线线宽与电流大小相匹配 |
5.2 直流电源转换部分原理图设计 |
5.3 实物设计与打样 |
5.3.1 锁相环部分PCB版图设计 |
5.3.2 固态源整体PCB版图设计 |
5.3.3 固态源屏蔽盒与结构件设计 |
5.3.4 固态源的热设计 |
5.4 实物调试 |
5.4.1 锁相环的调试 |
5.4.2 固态源的整体调试 |
5.5 宽带复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
5.5.1 宽带匹配理论 |
5.5.2 宽带复阻抗匹配网络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
(6)应用于5G的毫米波线性化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功放线性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状态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功率放大器主要指标及线性化技术 |
2.1 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模型 |
2.1.1 功放的幅度和相位失真特性 |
2.1.2 功率放大器的互调失真 |
2.2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指标 |
2.2.1 1dB功率压缩点 |
2.2.2 三阶截断点与三阶互调 |
2.2.3 相邻信道泄露比 |
2.2.4 误差向量幅度 |
2.3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
2.3.1 负反馈法 |
2.3.2 前馈法 |
2.3.3 包络消除与恢复技术 |
2.3.4 非线性部件技术 |
2.3.5 数字预失真技术 |
2.3.6 模拟预失真技术 |
2.3.7 各种线性化技术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
3.1 功率放大器设计流程 |
3.2 功率放大器设计 |
3.2.1 直流偏置设计 |
3.2.2 晶体管功率容量与总栅宽选择 |
3.2.3 匹配网络设计 |
3.3 整体电路设计与仿真 |
3.4 芯片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预失真技术的研究 |
4.1 基于二极管的预失真模型 |
4.1.1 肖特基二极管的非线性模型 |
4.1.2 基于肖特基二极管模拟预失真器的基本原理 |
4.2 基于三极管的预失真模型 |
4.2.1 pHEMT晶体管的工艺 |
4.2.2 pHEMT晶体管的非线性模型 |
4.2.3 冷模pHEMT模拟预失真器的基本原理 |
4.3 改进型模拟预失真器的研究 |
4.3.1 改进型模拟预失真器的结构分析 |
4.3.2 改进型模拟预失真器的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a频段功率放大器以及线性化工程研究 |
5.1 Ka频段功率放大器单片电路设计 |
5.1.1 总体设计方案 |
5.1.2 匹配网络设计 |
5.1.3 整体电路设计与仿真 |
5.2 基于冷模预失真技术的线性化功率放大器设计 |
5.2.1 版图设计 |
5.2.2 仿真结果 |
5.3 基于改进型预失真技术的线性化功率放大器设计 |
5.3.1 版图设计 |
5.3.2 仿真结果 |
5.4 放大器线性化工程的线性化指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面向小型化的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无线能量传输的主要方式 |
1.2.1 电磁感应式WPT |
1.2.2 共振式WPT |
1.2.3 微波式WPT |
1.3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机理分析 |
2.1 电路理论 |
2.1.1 谐振电路 |
2.1.2 补偿分析 |
2.1.3 频率分裂 |
2.2 网络理论 |
2.3 耦合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线圈设计 |
3.1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线圈分析 |
3.2 线圈的参数计算 |
3.3 线圈的结构设计 |
3.3.1 平面圆形线圈的设计 |
3.3.2 平面方形线圈的设计 |
3.3.3 平面多边形线圈的设计 |
3.4 线圈的传输效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匹配电路和整流电路设计 |
4.1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系统的损耗分析 |
4.2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匹配电路分析 |
4.2.1 阻抗匹配原理分析 |
4.2.2 阻抗匹配方法 |
4.3 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整流电路设计 |
4.3.1 整流电路原理分析 |
4.3.2 整流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设计及验证 |
5.1 实验系统设计及搭建 |
5.2 线圈测试 |
5.3 功率测试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微波无线传能整流电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MPT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微波整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微波整流电路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传输线理论 |
2.2.1 传输线等效电路 |
2.2.2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
2.3 史密斯圆图 |
2.3.1 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的映射关系 |
2.3.2 输入阻抗的图解方式 |
2.4 阻抗匹配理论 |
2.4.1 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 |
2.4.2 分立元件匹配网络 |
2.4.3 微带线匹配网络 |
2.5 微波整流电路 |
2.5.1 微波二极管原理 |
2.5.2 微波整流电路拓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倍压整流电路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模块倍压整流电路 |
3.2.1 整流电路指标确定 |
3.2.2 拓扑选择及二极管选型 |
3.2.3 谐波抑制网络设计 |
3.2.4 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
3.3 倍压整流电路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接收端分布式能量管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MPT系统接收端架构 |
4.2.1 整流电路的阻抗失配现象 |
4.2.2 微波接收端架构确定 |
4.3 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 |
4.4 后级Buck变换器设计 |
4.4.1 变换器原理与控制策略 |
4.4.2 参数设计与器件选型 |
4.4.3 电路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讨论 |
5.1 引言 |
5.2 MPT系统单模块实验验证 |
5.2.1 发射端实验验证 |
5.2.2 接收端实验验证 |
5.3 基于MPT系统平台的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一种蓝牙耳机印刷天线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天线小型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蓝牙天线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蓝牙天线概述 |
2.1 引言 |
2.2 蓝牙天线原理 |
2.3 蓝牙天线的性能指标 |
2.4 常用蓝牙天线的分类 |
2.5 小结 |
第3章 产品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核心芯片及原理框图 |
3.3 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4 电路板布局 |
3.5 蓝牙天线的选型 |
3.6 小结 |
第4章 印刷天线仿真设计 |
4.1 引言 |
4.2 天线设计的考量与优化 |
4.2.1 影响印刷天线性能的因素 |
4.2.2 天线模型简化 |
4.3 印刷天线设计及相关数据 |
4.3.1 天线设计目标参数 |
4.3.2 印刷天线设计 |
4.3.3 印刷天线仿真数据 |
4.4 传输线阻抗设计 |
4.4.1 微带线特征阻抗 |
4.4.2 微带线参数 |
4.4.3 微带线模型仿真计算 |
4.5 线路板电磁兼容性设计 |
4.6 小结 |
第5章 天线调试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史密斯圆图分析 |
5.3 印刷天线调试与测试 |
5.3.1 阻抗特性测试 |
5.3.2 微波暗室测试 |
5.3.3 实物距离体验测试 |
5.3.4 天线性能对比 |
5.4 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微波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状况及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低噪声放大器理论基础 |
2.1 低噪声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2.1.1 工作频率及带宽 |
2.1.2 噪声系数 |
2.1.3 增益及增益平坦度 |
2.1.4 输入和输出驻波比 |
2.1.5 非线性特性 |
2.1.6 稳定性分析 |
2.2 阻抗匹配网络 |
2.2.1 集总参数元件匹配网络 |
2.2.2 分布式参数元件匹配网络 |
2.3 微带线匹配元件 |
第3章 宽带放大器设计方法分析 |
3.1 宽带放大器拓扑结构 |
3.1.1 负反馈放大器 |
3.1.2 平衡式放大器 |
3.1.3 分布式放大器 |
3.1.4 有损匹配放大器 |
3.1.5 有源宽带匹配技术 |
3.2 宽带放大器模型分析 |
3.2.1 串联负反馈模型 |
3.2.2 并联负反馈放大器模型 |
3.3 等噪声系数圆、增益圆与驻波比圆分析 |
3.3.1 等噪声系数圆 |
3.3.2 等增益圆 |
3.3.3 等驻波比圆 |
3.3.4 等VSWR圆在匹配网络中的作用 |
第4章 0.8GHz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4.1 ADS软件简介 |
4.2 指标要求及设计步骤 |
4.2.1 性能指标要求 |
4.2.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流程 |
4.3 晶体管的选取 |
4.4 偏置电路设计 |
4.4.1 常见偏置电路 |
4.4.2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
4.5 稳定性研究与分析 |
4.5.1 源极负反馈稳定性分析 |
4.5.2 输入输出端加入电阻对电路性能影响 |
4.6 匹配网络的研究与设计 |
4.6.1 传统匹配网络的设计 |
4.6.2 匹配网络设计方法的改进 |
4.7 版图设计与联合仿真优化 |
4.8 PCB设计 |
4.9 电路调试与分析 |
第5章 宽带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
5.1 电路性能指标要求 |
5.2 偏置电路设计 |
5.3 并联负反馈大小的选取 |
5.4 宽带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 |
5.4.1 负反馈结构优化仿真 |
5.4.2 依据等VSWR圆设计匹配网络 |
5.5 电路调试与分析 |
5.6 交指型终端开路式匹配网络 |
5.6.1 交指型终端开路式结构 |
5.6.2 具体设计步骤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W波段GaN MMIC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昌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无线通信宽带高效功率放大器研究[D]. 杨振兴. 重庆大学, 2020(02)
- [3]运用史密斯圆图对NB-IoT模块天线进行阻抗匹配[J]. 程学农. 电子产品世界, 2020(06)
- [4]S和C波段双频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D]. 苏鸿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锁相环技术的大功率微波固态源设计[D]. 杨光. 湖南大学, 2020(07)
- [6]应用于5G的毫米波线性化放大器研究[D]. 李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面向小型化的大功率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D]. 刘相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微波无线传能整流电路的研究[D]. 龚文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一种蓝牙耳机印刷天线的研究与应用[D]. 岳祥. 深圳大学, 2019(10)
- [10]微波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百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