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价值平衡与价格均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资论文,价值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经济仍需要物资平衡
物资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之后,通过商品流通形式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物资平衡就是物资供求双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是指某一生产资料供求数量相等,价格相对稳定,生产、流通等企业取得趋近于平均的利润率,从而促进各部门、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协调、稳定的发展。
平衡方法是计划经济的主要方法,但不能说市场经济就不需要平衡方法。因为,第一,平衡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此公式建立的基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再生产公式的经济内容为实物的补偿、替换、追加以及价值的实现,而价值正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调节为主,但国家仍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总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是排斥或否定平衡。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也是商品,只要有商品供求平衡即可,无需对物资单独进行平衡。这是只看到物资与其它商品的共性,而忽视了物资本身的个性。物资需要单独进行平衡的原因是:其一,就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平衡来说,物资平衡是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中作为生产资料的积累部分与作为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部分的平衡;其二,就再生产过程看,物资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条件,马克思把它规定为第一部类的产品,西方经济学家则把它规定为资本品,两者命名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就是把它与消费品相区别,事实上,市场某物资的短缺或过剩,在即定时期内只能影响生产或投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消费;其三,一般说与消费品的区别,物资的生产周期较长,供给弹性较小;其四,从流通领域看,与消费品相比较还有购买动机较简单,属于知识性,合同性购买,购买的批量较大,次数较少等特点。因此,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都有单独对物资进行平衡的必要。
二、物资的价值平衡与价格均衡
物资平衡的基本类型有三种:使用价值即物资的实物形态的平衡;物资的价值、价格的平衡;物资综合平衡。本文只简论物资的价值、价格的平衡。
任何物资都是有价值和价格的。物资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资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物资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某种物资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由于市场中供求状况的不同,物资的价值与价格之间有价格等于价值,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低于价值三种情况。价格等于价值时,标志物资市场的供求相等,这时物资的价值实现了,使用价值也实现了。此时,按价值平衡实际上也就是按使用价值平衡,因而这两种平衡,形式显然不一样,而其实质是一致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对物资使用价值的供求平衡并不发生任何影响。在价格低于或高于价值的情况下,说明市场供求不等,价格的平衡才显示出重要经济意义,它显示出某种使用价值量是供需不平衡的。既然在物资市场上,通过价格维持的“平衡”,从使用价值看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应把“价格平衡”与使用价值的平衡严格区分开来,把它叫做物资的价格均衡,而不称之为平衡。均衡是平衡的一种局部的、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均衡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衡。均衡有多种多样,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只能有一种。例如,市场上供求钢材量都是1000万吨,使用价值量平衡,则反映其价值量的价格也不会发生大变化,也趋近于平衡。如果市场上需求钢材量为1000万吨,而供给却只有100万吨,如何平衡呢? 自然是钢材价格上涨了10倍,即压缩了十分之九的需求而达到暂时的均衡,但它实际上是意味着钢材的短缺。
均衡,严格来说虽不是平衡,但它却有着预示推动某种物资逐渐趋于平衡的功能,即有促使生产该种物资的厂家增产或者减产的功能。所以,物资市场价格的均衡是某一时期、某种物资使用价值不平衡的警报器。通过这个警报器发出的信号就会逐步地调整供需,使之趋向于真正的平衡。西方经济学不研究,甚至不相信真正的平衡,而看到的只是价格均衡,这是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缘故。反之,只是单纯地研究物资的实物平衡,而见不到均衡对物资平衡的重要作用,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一定不会做到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平衡。市场上物资价格的均衡,对于调节物资的供求和流向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物资达到科学的平衡以及宏观调控也有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是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达到平衡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三、我国物资市场的价格均衡
物资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力量较量的结果,它可以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式即某种商品价格=预定的购买某种商品的货币量/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示。价格的单位是元/单位使用价值,价值的单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单位使用价值,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 商品价格受三个因素影响:①商品价值,两者成正向变化;②购买商品的货币价值,两者成反向变化;③供求关系,它实际上是前两个因素的综合反映。供给商品的价值总量=价值/单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数量; 需求商品的价格总额=价值/元×需求货币数量。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 供小于求,价格高于价值。
我国近十余年来,生产资料的价格均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货币表示的投资需求增幅过高,拉动物资价格上涨。物资商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用于三次产业生产的生产消费;一个是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投资消费。就我国近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后一种需求占据着更重要地位。1985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543.19亿元,1990年增长到4449.29亿元,1990年为1985年的1.473倍; 而同期钢材的资源和使用量则从5985万吨变动至5577万吨,即不但设有增加,而且略有减少。如果钢材消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中的构成不变,则可以认为,钢材的价格就应上升到1985 年的1.473 倍左右(参见1991年《中国统计年签》第143页,480页)而实际上升到1.6倍左右。 又如,198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496.54亿元,较1987 年的3640.86亿元净增855.68亿元,当年投资占国民收入的34.5%;1993 年,当年投资占国民收入的38.7%,结果造成了这两年生产资料的价格狂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资料价格暴涨。上述情况说明,物资及其各要素在实物量上需要各自的平衡,尤其需要货币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实物量相平衡,否则,只能造成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即通过价格的均衡而维持暂时的“平衡”。
第二,物资消费中出现了大量的“泡沫需求”。所谓“泡沫需求”,即超过真实需求的假性需求。它是物资需求的“水份”。来得突然,消得迅速。它的出现,使实物量上原本平衡的物资也会出现供不应求;原不平衡的物资其幅度会更加增大。如1993年上半年国内一些主要物资供求大体平衡,但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当年1—6月,钢材资源量供大于求,但市场吨价却比年初上涨1000元左右,除成本推动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虚假需求所致。
虚假需求的表现形式是“放大需求”、“囤积需求”、“投机需求”。“放大需求”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求购信息被众多的中间经济人不断“复制”、“放大”;“囤积需求”是流通中经营单位大量涌现,价格越是上涨,越是求而不供,囤积惜售,甚至真正需求物资的生产单位也因一涨再涨的预期心理,较多地存储物资;“投机需求”即流通或生产单位的囤积不是为了消费需要,而是投机谋利。上述情况再加上行业垄断的推波助澜,造成了社会需求的虚假膨涨。
第三,物资供给中出现了大量的“泡沫供给”。所谓“泡沫供给”,即超过真实供给的虚假供给,它是物资供给中的“水份”,也是来得迅猛,消得突然。由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周期较长,供给弹性较小,当市场供不应求时,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更多的物资,这就给那些选用低等设备,采用劣质原材料、粗放工艺的生产企业生产伪劣假冒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伪劣假冒物资,表面上是扩大了供给,实际上其后患无穷:流通企业购进这些劣质的物资往往以“亏吨”、多花各种费用、先交押金等为代价;生产企业用这种劣质物资,则会给其产品留下很多后遗症;工商行政等管理部门又平添了许多打击伪劣假冒产品的工作任务。
四、物资平衡的调控
欲求物资的价值、价格平衡必须从控制投资,整顿流通秩序,建立可调控的有序的物资流通市场等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控制投资,其关键是控制国民收入分配总额不要大于国民收入生产总额。国民收入分配总额大于生产总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价值形态的分配总额超过这一时期国民收入的生产额。财政赤字、信贷逆差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超量发行,是国民收入分配总额超过国民收入生产总额的原因。从1979—1990年,除1985年外,有11年出现财政赤字,总额累计达900亿元以上。而同时,由于信贷逆差, 银行信贷资金无法缓解财政赤字,不得不求助于货币发行,造成货币供给总量超过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总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额,1987年为666.8亿元, 1988年为831.9亿元,1989年为466.4亿元。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率1987年为7.3%,1988年为18.5%,1989年为17.8%。1990年以后, 长期累积的货币超量发行更剧,导致1993年生产资料平均涨幅达60%以上。所以,一定要逐年减少财政赤字,控制货币过量发行。
其次,整顿流通秩序,发展和完善物资市场。要建设同类商品中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功能最齐全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宗物资批发市场;要建立适应商品特性的流通方式,按专业特点组织批发市场;积极探索有形和无形(期货)市场相结合的现代批发体系,对沿海、内地、边远地区的市场要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生产流通一体化(如承销、包销、代理等)模式。
最后,加强国家对物资生产流通的宏观调控。首先要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一般地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要超过10%,积累率即投资增幅不要超过35%;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科学的市场信息预测体系;切断用于投机的货币信贷供给;建立物资商品资源的管理体系;建立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国家对重要物资的进出口协调;完善国家重要物资的储备制度;壮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实力,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和实施的步伐;反对腐败及地方保护主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假冒物资的团体和个人。
标签:供给和需求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