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零售业国际化的影响_零售业论文

论零售业国际化的影响_零售业论文

零售国际化的影响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综述

零售国际化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表现为国际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同本土企业的平等竞争。从中国的情形来看,随着中国政府的WTO承诺逐步兑现,零售业处于国际零售竞争之中,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态势已经形成,中国也已经完全融入到零售国际化的浪潮之中。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分析显示,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所表现出消费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促动着外资零售企业进入规模扩张高潮。仅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是2004年以前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27倍,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2005年批准设立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187个,是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6倍多。而从1992年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共才314家,开设了3997个店铺,营业面积达920万平方米。

至此,认真分析和总结零售国际化对一国零售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对国际零售商在进入国所产生的影响给予正确评估,同时也将为进入国制定零售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有所帮助和借鉴。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零售国际化将对进入国零售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促进行业发展水平升级,其二是提升零售企业经营能力,其三是推动消费文化国际化。

(一)零售国际化促进行业发展水平升级

首先,外资零售商进入之后提升了行业人力资源水平。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外资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广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不仅为其提供了主要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零售业人才的成长。一是促进了中国零售企业管理人才的成长。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实现管理的本土化,雇佣了大批中国管理人员进入决策层,这些高管人员将直接吸收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将成为我国现代零售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促进了中国零售业技术、经营等专业人才的成长。三是提高了普通员工素质。通过上岗培训和跨国企业的工作实践,必将使我国零售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第二,外资零售商也推动了行业经营水平的积极变化。外资零售商通过现行零售业态,引入新的市场营销与商品推广方法。沃尔玛进入日本市场时引入了新颖的“Greeter”制度,Greeter负责接待顾客、搬运商品,还要主动成为顾客的购物参谋。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时,进入业态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家居建材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新型业态,使中国零售业的行业结构迅速向国际水平看齐。

第三、外资零售商带来了供应链体系升级。外资零售商向其他国家扩张时往往伴随着新技术与新管理控制模式的引入。如荷兰阿霍德(Ahold)进入捷克时,在供应链中引入了新的质量控制与监督过程。扎拉(Zara)、亨尼斯及毛里茨(Hennes & Mauritz)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将它们的短产品周期以及新的库存控制程序应用到已建立的渠道中,使供应链效率得到提高。外资零售商也为进入国供应商提供商业支持,既提高了当地供应商现代化水平也为中小供应商们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如西尔斯(Sears Roebuck)向墨西哥扩张时,最初计划进口所有商品用于墨西哥店铺的销售,但墨西哥政府的进口限制迫使其不得不发展地区性内部采购,于是西尔斯便开始对墨西哥当地生产商进行培训,甚至将一些生产商送往美国学习。

(二)零售国际化提升零售企业经营能力

首先,外资零售商进入所产生的“鲇鱼效应”有利于进入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流通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为7.8%。而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国内流通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06%,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2.3次,而发达国家流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达到20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流通效率低、效益差是国内流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外资零售业的进入,除了直接参与中国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外,还必将产生巨大的“鲇鱼效应”,促进国内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加快有实力的国内零售企业成长的进程,淘汰那些不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促进中国零售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次,外资零售商带来了先进的信息管理。外资零售商在进入一个国家之时也将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与科技网络,影响着零售行业的竞争能力。如日本7-11便利店收购美国7-11的时候就转移了美国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

在中国,外资零售业的成功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的改造,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流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流通企业。

(三)零售国际化推动消费文化国际化

零售商的海外经营活动往往将新的产品带入进入国零售市场,或者向本地消费者传递新型的销售办法,从而使消费者文化意识水平不断获得提高。外资零售商将本土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展至全球。瑞典的宜家(IKEA)、美国的星巴克(Starbucks)、英国的劳拉·阿什利(Laura Ashley)将他们在家居用品、服装甚至咖啡饮料方面全新的设计理念带给了许多海外市场的消费者。

外资零售商也将扩展消费者的产品意识与需求结构。如人们对面包需求的激增,与家乐福的现场制作关系极大;喜欢喝咖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与美日咖啡、上岛咖啡、星巴克等店铺越开越多有关,这些体验(Experience)式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而且使外资的品牌效应得到了迅速扩张,由此扩大了外资消费市场的占有率。

外资零售商扩展了消费者对于零售业态与经营形式的视野。超级市场在土耳其的扩张,家乐福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的发展,考特(Court)家具店在加勒比海国家的发展都使进入国消费者扩展了对于新型零售业态与经营形式的视野。

三、零售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从负面影响来看,零售国际化也对进入国的零售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首先,零售国际化可能导致进入国产业发展受到国际资本的控制。以中国为例,中国入世后已经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从这一趋势推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将会持续增加。而外资零售巨头除意图占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之外,还建立了全球采购基地。自1996年落户深圳后,沃尔玛一直埋头在中国市场铺设全球采购网。2002年后,沃尔玛停止采购外包,深圳开始担负起采购其全球年销售2200多亿美元商品的任务;沃尔玛在中国从2001年的采购100亿美元开始,以后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了150亿美元。大宗中国商品的采购,意味着跨国公司提前控制货源,控制中国的供应商,从源头上控制竞争对手的动力之源,实现其全球化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实施中,通过低廉的零售价格来打压中国的零售市场,进而带动整个零售市场对其上游供应商形成整体打压之势,从而达到尽可能压低采购价格的目的。随着外资零售业在中国采购量的不断扩大,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甚至决定一个产业的生死存亡。

其次,中小型本土零售商受到来自海外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利润空间逐渐减小,甚至破产倒闭。以泰国市场为例,外资零售商的进入导致泰国零售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使许多泰国中小本土零售商的处境十分艰难,仅在2000-2001年一年里,近一半的泰国本土百货店关闭,将近一半的泰国本土超市也被迫关闭。在中国,即使是商业发达的上海和广东也免不了受其影响,2005年初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了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2005年8月,广州本土超市惠客隆也宣布彻底退出员村市场。2005年10月,拥有5家店铺的上海家美好百货有限公司也突然关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零售国际化对一国的零售业影响有两方面,如何扬长避短,借助国际零售巨头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发展本国的零售业是进入国迫切需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而认真研究的。零售国际化不是一国零售业发展的“救世良方”,更不是摧毁本国产业乃至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的“洪水猛兽”,它只是一剂“强心剂”,起到刺激该国的零售行业加速发展的作用,而这一作用所导致的零售业的发展方向则完全由本国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政策应对所决定。

标签:;  

论零售业国际化的影响_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