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型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_建设用地论文

土地节约型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_建设用地论文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集约论文,为例论文,节约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6-11-08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07)04-0033-06

0 引言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土地利用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增长需求与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给的生态、经济、社会诸要素间的矛盾关系[1]。目前国内外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研究在地域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型集约用地评价指标研究涉及不多,也很不系统。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功能,围绕一定的目的,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其本质体现为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和选择土地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目标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结构功能,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选取原则

1.1.1 前瞻性、系统性原则

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广义上说包括以下内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紧凑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综合化、土地产出的高效化等方面[2]。因此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新观念、新思路、新发展的设计,具有前瞻性,要求评价结果对土地利用决策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所建指标体系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的系统功能。

1.1.2 资源环境适宜性原则

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在制订具体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发展规律,在区域环境和资源容量限制下安排土地的集约利用,并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社会约束力的土地利用伦理观念相一致。

1.1.3 可量测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选取的评价因子要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应能在相关权威机关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直接获取这些指标可量化分析与评价。指标计算尽量以定量计算为主,体现科学性,但必要时也可对个别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利于操作,减少随意性。

1.1.4 科学发展观导向原则

以前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多注重物资和资本的集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不再以追求最大物资产出为唯一目标,因此,区域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也应该关注区域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建立起系统的评价体系。

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内涵界定为基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合法、高效为出发点。设计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反映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共性(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体现区域范围内不同分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分区节约和集约利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分地类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3-4]。

在具体指标评价体系设计时需要满足层次性要求,应包括目标层次、准则层次、措施评价层次等。如对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就可以定量计算出每一个指标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评价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1.3 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

1.3.1 区域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

土地集约利用从资金集约度、技术集约度和人口集约度等层面分析和评价[5]。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整个区域综合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作为评价对象,侧重从区域整体用地布局、用地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以及土地利用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土地总体的使用效率和潜力。根据中国目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目标体系,同时兼顾指标数据获取渠道因素,可考虑构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6](表1)。

表1 区域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

Tab.1 Region-based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目标层A准则层B 评价指标层C 指标说明

人均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人口总数量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城镇人口总数量

土地集约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农村居民点面积/农村居民点人口总数量

土地 利用强度 单位GDP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总面积/GDP

节约B1单位GDP水利设施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GDP

约利 土地闲置率

闲置土地面积/建设用地总面

用综土地集约利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面积

合指 用投入B2 土地开发整理投入 土地开发整理投入/土地面积

地均GDP GDP/土地总面积

土地集约 地均工业产值 工业产值/工业用地面积

利用效益 地均农业产值 农业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B3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面积/土地总面积

1.3.2 分地类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

分地类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从中观层次评价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分建设用地、农用地评价。

(1)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这些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及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剔除冗余指标,综合考虑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2 Indicator system of land construction

目标层A

准则层B 评价指标层C 指标说明

建设用地率 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的比率 工业用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

利用强度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农村总人口

建设

B1

人均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总人口

节约建设用地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建设用地总面积

与集 投入B2

约利建设用地地均GDP GDP/土地总面积效益B3

用指利用效益建设用地地均第二三产业产值 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建设用地总面积

数B3

单位GDP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总面积/GDP

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

扩增B4

(2)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在考虑农用地利用强度时,用人均耕地、土地复垦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农用地利用强度。在考虑农用地利用效益准则时,可以用单位耕地产出等指标衡量农用地利用效益水平。在考虑农用地投入准则时,可以用地均资金投入等指标衡量。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3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land

目标层A

准则层B 评价指标层C 指标说明

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总数量

农用地利用

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

农用 强度B1 有效灌溉率 有效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

约与 农用地

农用地地均资金投入 农业总投入/农用地总面积

集约 投入B2

利用单位农用地的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地总面积

指数

农用地利用

森林覆盖率 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效益B3 农民人均收入农民总收入/农村总人口

1.3.3 分区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

由于不同分区土地利用的方式、强度和效益水平有重大差别,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分区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下面仅以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为例。

(1)城市节约与集约用地评价指标。城市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形态和行政区划单元,应综合考虑各类用地的集约程度。同时,城市从社会经济发展功能看,二三产业是其重要经济形态,非农建设用地是主导土地利用类型[7]。因此,集约利用评价应重点放在非农建设用地的集约度考核上(表4)。

表4 城市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4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land

目标层A准则层B 评价指标层C 指标说明

城市 城市土地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城市总人口

用地 利用强度城市综合容积率城市建筑总面积/建城区总面积

节约B1

绿化率绿地面积/城市土地面积

约利 城市土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土地面积

用指利用投入B2

数 城市土地城市用地地均GDP

GDP/城市土地面积

利用效益B3

(2)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较难,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点管理较薄弱,评价指标设定和数据资料获取困难,但从整个土地集约利用体系和潜力看,又比较重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主要从利用强度、投入水平方面考核(表5)。

表5 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5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land

目标层A准则层B

评价指标层C

指标说明

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点农村建设用地率 建设用地面积/农村居民点土地总面积

点节约与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综合容积率农村居民点建筑总面积/农村居民点总面积

集约利用强度B1 绿化率 绿地面积/城镇土地面积

指数

农村居民点土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居民点面积

地用投入B2

2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评价实例——以湖南省为例

2.1 区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以1997年为基准,分别计算土地投入、产出效益以及土地利用强度3方面的评价指标,对衡量土地投入、产出效益以及土地利用强度各指标赋予权重。湖南省区域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取以上各指标计算的综合值。因为人均建设用地、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单位GDP交通用地、单位GDP水利用地和土地闲置率等几项指标与集约度的关系属于负相关,各指标最后量化的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水平动态变化评价表

Tab.7 Dynamic change of regional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评价指标 权重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人均建设用地 0.11.000.9951.00 1.00 1.0051.00 1.00 1.005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0.11.000.9810.9810.9060.8870.8680.8490.830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0.11.001.0061.0121.0541.0651.0831.1011.125

单位GDP交通用地

0.11.001.00 1.00 1.0420.8750.8330.7920.667

单位GDP水利用地

0.11.000.9530.9060.8130.7500.6880.6560.531

建设用地闲置率0.11.000.8380.7060.6030.5150.4410.3820.323

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0.11.001.2111.3601.5221.7281.9352.2222.827

地均GDP

0.11.001.0421.1111.2341.3311.4501.5501.875

地均工业产值 0.11.001.0971.1831.2081.5551.4141.4261.748

森林覆盖率0.11.001.00 1.00 1.0191.0271.0331.0451.056

综合评价 1.001.0201.0501.0701.1501.3101.4501.800

由表7评价结果,可看出自1997年以来湖南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湖南省节约与集约用地程度逐年提高。近些年来,由于全省加大了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逐步取得成效,关停了一批不合法和不实的开发区,全面禁止了圈地行为,杜绝了花园式工厂、星级标准政府办公楼、超大规模广场等土地利用的铺张浪费行为,使湖南省的土地利用逐步走上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发展轨道。2001年以后,湖南省节约与集约用地水平提高速度较前几年有所加快。

2.2 农用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

农用地利用效益水平可以用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收入来评价。上述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农用地的产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湖南省2005年统计年鉴资料以及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更统计表,可以得出农用地利用效益统计分析(表8)。

表8 湖南省农用地利用效益现状分析

Tab.8 Actual farmland use benefit in Hunan Province

单位农用地的森林 农民人均

分区 第一产业产值覆盖 纯收入

/万元·hm[-2]率/%

/元·人[-1]

全省

0.64 56.1 2837.76

长沙市 1.03 50.2 4315.13

株洲市 0.67 59.5 3535.08

湘潭市 1.24 38.8 3791.04

衡阳市 1.09 44.2 3463.95

邵阳市 0.56 56.4 2314.66

岳阳市 1.10 37.8 3336.31

常德市 1.06 37.2 2952.45

张家界市

0.21 67.6 2082.64

益阳市 0.78 43.0 2713.22

郴州市 0.44 66.0 3169.44

永州市 0.50 61.7 2447.81

怀化市 0.25 74.2 2161.82

娄底市 0.85 42.2 1037.26

湘西自治州 0.18 73.4

399.05

注:表中的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05年)和200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6可以看出,湖南省单位农用地的第一产业产值为0.64万元/hm[2],森林覆盖率为56.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37.76元/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自治州)有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市,这些市(自治州)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较高,其中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的单位农用地的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各市(自治州)中相对较高,其农用地的利用水平趋于集约;上述指标值较低的市(自治州)有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其农用地利用效益较低。

表6 1997~2004年湖南省区域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状况

Tab.6 Status of regional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in Hunan Province between 1997~2004

评价指标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人均建设用地/hm[2]·人[-1]0.0198

0.0197 0.0198 0.0198 0.0199 0.0198 0.0198 0.0199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hm[2]·人[-1]0.0053

0.0052 0.0052 0.0048 0.0047 0.0046 0.0045 0.0044

农村居民点人均0.0168

0.0169 0.0170 0.0177 0.0179 0.0182 0.0185 0.0189

建设用地/hm[2]·人[-1]

单位GDP交通用地/hm[2]·万元[-1]

0.0024

0.0024 0.0024 0.0025 0.0021 0.0020 0.0019 0.0016

单位GDP水利用地/hm[2]·万元[-1]

0.0064

0.0061 0.0058 0.0052 0.0048 0.0044 0.0042 0.0034

建设用地闲置率/% 0.68 0.570.480.410.350.300.260.22

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万元·hm[-2] 0.3308

0.4006 0.4500 0.5034 0.5715 0.6401 0.7350 0.9352

地均GDP/万元·hm[-2]

1.4131.472

1.570

1.743

1.880

2.049

2.190

2.649

地均工业产值/万元·hm[-2] 0.4810

0.5275 0.5689 0.5810 0.7478 0.6802 0.6859 0.8408

森林覆盖率/% 51.4 51.451.452.452.853.153.754.3

注:表中建设用地的数据均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标准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1998~2005年)和历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整理。

根据以上计算所得评价指标,利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与集约度的关系属于负相关,得到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1997~2004年湖南省节约和集约用地变化评价结果

Tab.9 Results of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in Hunan between 1997~2004

评价指标 权重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农业用地率0.2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人均耕地 0.11.000.980.980.980.970.960.940.93

复种指数 0.11.001.001.011.011.001.000.991.58

有效灌溉率0.11.001.001.001.011.011.021.031.04

农用地地均资金投入0.11.001.321.292.132.163.066.627.83

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0.21.000.970.910.920.970.991.041.36

森林覆盖率0.11.001.001.001.021.031.031.051.06

农民人均收入 0.11.001.011.011.041.091.111.151.31

综合评价值

1.001.041.151.171.201.301.702.00

由表9看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1997~2004年综合评价值上升了1.00,并且增长速率比较稳定,说明湖南省农业处在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3 结论与讨论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一个发展中的课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有所不同。本文根据上述实例分析可以得出,评价体系从不同方面定量分析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全省合理集约利用状况的接近程度,在指标的选取上既注重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强指向性,又尽量避免了指标指示意义上的重叠性,评价结果准确并且客观性较强。基本能对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总体评价,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土地利用中人地关系的协调性。研究结果对下一阶段湖南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工作的开展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  

土地节约型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_建设用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