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 215511)
【摘要】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取的腹股沟疝气病人共56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观察组给予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舒适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是(64.3±5.9)min、(1.1±0.2)d、(4.5±0.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4±10.8)min、(3.5±0.4)d、(9.3±1.2)d(t=16.382,P<0.01;t=28.397,P<0.01;t=18.283,P<0.01)。观察组轻度不适例数为2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例(X2=5.853,P<0.05);观察组重度不适例数为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例(X2=7.791,P<0.01)。术后,观察组并发症例数为3例,与对照组5例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3例,两组术后复发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09,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前入路腹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恢复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术后舒适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疝气;前入路腹膜;无张力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术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209-02
腹股沟疝即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的一个统称,多因先天性解剖异常、后天性腹壁薄弱或者缺损引发,腹股沟疝主要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尤以斜疝为主,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0%[1-2]。1989年,美国医学专家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3],因该技术创伤小、疼痛感弱、恢复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疝修补术。本文将探讨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取的腹股沟疝气病人共56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中,均为男性,年龄在35岁~75岁,平均(59.1±5.2)岁;直疝12例,斜疝16例;依据中华医学会腹股沟疝和股疝手术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2例。观察组中,均为男性,年龄在33岁~75岁,平均(59.7±5.0)岁;直疝11例,斜疝17例;Ⅰ型12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2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①均为男性;②经X线、CT和B超等手段确诊为腹股沟疝者;③意识清醒,无精神病史;④依从性高,严格遵循医嘱;⑤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⑤临床资料丢失者。
1.4方法
观察组给予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行局部浸润麻醉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与铺巾。采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作为切口起点,和腹股沟韧带平行直到耻骨结节处做一条5cm~6cm切口。小心地、依次地切开病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键、外环。小心地提起病人腹外斜肌腱膜,沿着深处行钝性分离,向上直到腹内斜肌、腹横肌肌腱弓,向下直到腹股沟韧带、髂耻束,然后松解回纳疝囊和腹横筋膜连接位。对于部分斜疝病人,应在内环处找出疝囊,并小心分离,小疝囊直接回纳,而大疝囊则在内环口处进行横断,关闭近端疝囊,由精索内侧进行游离,远端旷置,钝性分离间隙,直到半径达5cm~6cm,达到精索腹壁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底层补片置入间隙,以让补片向内超越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向外至少超越内环口外侧2cm。缝合关闭疝环腹横筋膜,严格固定补片。采取4~0可吸收线依次缝合。
对照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与观察组一致,常规消毒与铺巾。沿着耻骨上方皮肤横纹,在内环处行约2cm~3cm横切口,切口于外环口垂直向上和皮横纹交叉点位。充分显露疝囊颈之后,行高位结扎和贯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5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手术总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②手术舒适度:自制舒适度调查问卷,其中术后有轻微疼痛或者有可忽视的疼痛为轻度不适,有无法忽视的疼痛和不适感为中度不适,有严重疼痛和不适,严重干扰病人注意力为重度不适;③并发症发生情况;④术后复发:随访12个月。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不同组别手术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长、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是(64.3±5.9)min、(1.1±0.2)d、(4.5±0.7)d,对照组则分别是(102.4±10.8)min、(3.5±0.4)d、(9.3±1.2)d。观察组手术时长、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t=16.382,P<0.01;t=28.397,P<0.01;t=18.283,P<0.01)。
2.2 不同组别术后舒适度的对比
对照组轻度不适11例,中度不适8例,重度不适9例,观察组轻度不适20例,中度不适7例,重度不适1例;观察组轻度不适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X2=5.853,P<0.05),重度不适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X2=7.791,P<0.01)。
2.3 不同组别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术后,观察组出现阴囊积液1例,阴囊血肿1例,尿潴留1例,并发症例数为3例,对照组出现阴囊积液2例,阴囊血肿2例,尿潴留1例,并发症例数为5例。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05)。
2.4 不同组别术后复发情况的对比
随访12个月,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3例。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复发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09,P>0.05)。
3.讨论
在人体解剖部位中,耻骨肌孔(Fruchand氏孔)为最薄弱部位,而腹股沟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腹横筋膜缺损、破坏。腹股沟疝属于临床常见外科类疾病,早期主要采取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治疗,以单纯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手术为常见,但这类手术是将自身腹壁的组织结构来作为手术修补术中的修补材料,强行地将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牵拉缝合,导致局部张力性牵扯,张力过高,且因为不同解剖结构组织相容性差,无法实现真正愈合,即使进行修补手术,术后腹股沟腹壁仍然是非常薄弱的解剖结构,无法抵抗巨大腹压,容易使腹壁再度出现缺损而造成术后复发[4-5]。80年代出现无张力修补疝技术,它可几乎达到无张力性缝合,实现对整个腹股沟疝区域的修补,网片具有较高的组织相容性,具有一定效果的抗感染能力,这为腹股沟疝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多种方法,尤以腹膜前入路方式为最合理,补片平整地放置进入腹横筋膜之后,能够覆盖耻骨肌孔,且腹内高压有助于补片贴附,能够有效地避免疝遗漏,更符合工程力学相关原理[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总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等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相似(P>0.01),表明前入路腹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安全、可靠、有效,这与陈华[7]等人的研究相似。
综上,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前入路腹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恢复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术后舒适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华杰,滕安宝,查晓光等.3种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比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10(2):267-270.
[2] 李勇男,吴硕东,于晓鹏等.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2):147-150.
[3] 汪日进.56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7):85-86.
[4] 李向东.局麻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32-33.
[5] 徐晓民.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4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72-73.
[6] 李鹏.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29-130.
[7] 陈华,叶少华,刘国民等.腹膜前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6): 1023.
论文作者: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腹股沟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腹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例数论文; 不适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