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在肛瘘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敏 杨奕文,

王敏 杨奕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上海200032)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在肛瘘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辅以中医情志护理,治疗组在术后予以增加穴位敷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患者术后换药时的配合度,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治疗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采用穴位敷贴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安全、有效、提高了住院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拓宽临床治疗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敷贴 疼痛管理 肛瘘术后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因多种病理因素形成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性感染。其它因素,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及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所致肛瘘,则更少见[1]。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支管和继发性外口组成。本病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我国约占肛肠病发病人数的1.67%~3.6%,国外约占8%~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6﹕1。目前多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四类:①括约肌间肛瘘:穿过内括约肌,再通过括约肌间平面到皮肤,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②经括约肌肛瘘:穿过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达到皮肤。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③括约肌上肛瘘: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④括约肌上肛瘘: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最少见,占1%[1]。治愈肛瘘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并切开内口,保持瘘管引流通畅。但是手术后疼痛剧烈,因为开放式感染性创面,愈合周期较长[2]。因此,如何更好的做好肛瘘术后的疼痛管理是肛肠科护士护理工作首要解决的难题[3],近年来,我科使用穴位敷贴提前干预术后疼痛管理,减轻创面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一病区和二病区肛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4~63周岁,平均年龄39±8.5岁,文化程度:高中5例,大专:16例,本科以上9例;对照组组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2-59周岁,平均年龄41±7.9岁,文化程度:高中6例,大专:12例,本科以上12例。病程3个月-2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穴位贴敷治疗通过两大效应发挥作用:生物波效应和穴位效应 ,通过吸收人体周围环境的能量 ,能发射出8-14的生物波,它作用于人体时,经过吸收、透射、反射 和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肌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的作用,调整脏腑阴阳,改善机体气血,从而产生疗效。观察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注册号滇食药监(准)字2010第2260009号),予以手术日晨起,给予穴位敷贴,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目的。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经穴为主。取穴:承山、三阴交、足三里。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经别进入肛门,刺激按摩承山穴可使经气直达肛门处,有运化水湿,固化脾土之功效。三阴交:归属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脉之腧穴,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穴,故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向患者以及家属说明穴位敷贴的目的和作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敷贴后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术后每班协助患者按摩穴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予以中医情志护理。

1.3评价标准

以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急性疼痛的诊断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NRS)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比如下(表1):

3.讨论

美国疼痛学会首先提出疼痛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希望医护人员提高对疼痛的认知度;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也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4]。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疼痛管理逐渐成为提高手术后患者护理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入院患者及时给予疾病相关知识和健康宣教,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准确做好患者疼痛评估,根据规范化疼痛管理流程,制订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从而减少单一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尽可能将疼痛控制在微痛或无痛范围内,使患者能够舒适地度过围术期。穴位敷贴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临床使用满意度高,值得推广使用。“疼痛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氛围和环境,体现了医护人员从内心深处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

【参考文献】

[1]顾伯华主编,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7,336。

[2]胡伯虎主编,大肠肛门病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325。

[3]陆德铭主编,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8-193。

[4] 李虹彦,殷欣,刘涛,等.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24-826

论文作者:王敏 杨奕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  ;  ;  ;  ;  ;  ;  ;  

穴位敷贴在肛瘘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敏 杨奕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