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论文_万敏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

摘要:以混纺针织物为研究对象,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碳酸钠质量浓度、氯化钠质量浓度、固色时间以及固色温度对其染色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合理工艺条件,氯化钠20 g/L,碳酸钠20 g/L,升温到85 ℃后进行固色反应30 min,得出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均较好,强力变化也较小。采用该工艺处理的织物可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

关键词:;混纺;针织物;单因素试验;色牢度;工艺

0 前言

是由东华大学和上海新型纺纱技术开发中心合作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纤维,是国内外首创的高档功能性纤维,于2004年申报为国家发明专利。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纳米级珍珠粉在粘胶纤维纺丝时加入纤维内,使纤维内外均匀分布着纳米珍珠微粒。既有珍珠的养颜护肤功效,又有纤维素纤维吸湿透气、服用舒适的特性。表面均匀分布着珍珠微粒,长期与皮肤接触,具有养颜护肤、清火败毒、嫩白肌肤、抗紫外线、发射远红外线的功效[1]。

由于本试验选用织物的三组分都为纤维素纤维,可以选用活性染料一浴法来完成。影响活性染料的染色因素很多,例如,染料浓度、促染剂用量、碱剂的用量、固色剂的用量等等。因此工艺优化很重要,为了能在最低的纤维损伤下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染色工艺条件。

1试验部分

1.1试验材料

织物:30/30/40罗纹半空气层组织(14.8×3tex,120cm×65cm)织物漂白织物

染料:活性翠蓝KN-G

1.2试验仪器

Q113型常温绳状染色机,YG571型摩擦牢度试验,SW12B耐水洗牢度试验仪,YG(B)026D-500型电子织物强力机。

1.3试验方法

染色配方:活性翠蓝KN-G为x%,氯化钠10 g/L~30 g/L,碳酸钠5 g/L~25 g/L。

染色工艺:使用活性翠蓝KN-G和氯化钠共同配制染液,在60 ℃入染,浴比为1:50,染色30min后,以1 ℃/min的升温速度加热至一定温度,加入碱剂进行固色反应一段时间后降温水洗,然后进行后整理。

2 测试指标

2.1染色工艺效果测试

本课题采用上染百分率和染色深度(K/S值)两个指标,衡量染色效果,制定最佳染色工艺。

(1) 上染百分率的测定:采用残液比色法测定上染百分率(E)

式中,分别为染色前后最大吸收波长处染液的吸光度。

(2) K/S值的测定:染色深度K/S值在Datacolor 650型电脑测色配色仪上测定。将织物折叠4层,取三个不同的点测定,取平均值。

2.2染色牢度测试

分别按照国家标准GB/T 3920—2008和GB/T3921—2008对处理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洗色牢度进行测试。

2.3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按照国家标准GB/T3923.1—1997,使用电子织物强力机对处理织物样品进行顶破强力的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碳酸钠用量的确定

对碳酸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活性黄活性翠蓝KN-G染料2%(o.w.f),氯化钠为20 g/L,染色温度为60 ℃,上染时间为30 min,固色时间30 min,固色温度为85 ℃。其上染率、K/S值与碳酸钠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碳酸钠用量与上染率及K/S值的关系

活性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发生反应,达到固色的目的。一般根据活性基反应性的不同,选择碱剂的强弱。低温型活性染料反应性较强,一般选用碳酸钠做碱剂,碳酸钠碱性较弱且缓冲能力较强,染液pH值也较稳定。此外,碱剂要中和反应中生成的酸,固色时要消耗较多碱剂,因此碱剂浓度与染料浓度有关,染料浓度高碱剂应多用一些[2]。由图2可见,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加织物的上染率增加,但当碳酸钠用量过大(大于20 g/L)时,织物的上染率稍有下降,考虑到碳酸钠用量的增加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碳酸钠用量选择应不超过20 g/L。

3.2固色温度

对固色温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活性翠蓝KN-G为2%(o.w.f),碳酸钠为15 g/L,氯化钠为20 g/L,染色温度为60 ℃,染色时间为30 min,固色时间为30 min。根据织物表面色深K/S值大小确定最佳固色温度。其上染率、K/S值与固色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固色温度与上染率及K/S值的关系

由图3可知,当固色温度没有超过85 ℃时,织物的上染率和K/S值随着固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固色温度升高至85 ℃后,织物的上染率和K/S值又开始下降。综合考虑上染率和K/S值,固色温度应该控制在85 ℃左右。

3.3染色工艺效果

按照试验所得的合理工艺:染色温度60 ℃,氯化钠为20 g/L,碳酸钠为20 g/L,染色时间30 min,固色时间30 min,固色温度85 ℃。对织物染色后,分别对染色前和染色后的织物的顶破强力进行对比,观察染色工艺对织物强力的影响[4]。

表1 染色对织物强力的影响

由表1可知,织物经过合理工艺染色后,织物的顶破强力有所下降,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不大。针织物的上染率可达52.28%,这与合理工艺的理论值相差不大。说明工艺条件的选择是合理的,所得的染色效果也较为理想。

3.4染色牢度

按上述优选工艺参数对针织物进行染色后,测得的织物染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变色4级~5级,沾色4级~5级),耐摩擦色牢度(干摩4级~5级,湿摩4级~5级)。

可知:针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较好,沾色、变色级别均比较高。

4 结论

本课题对混纺针织物产品的染色性能进行了研究,对织物的染色性能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对织物的染色性能进行了测试。具体试验结论如下:

(1)活性翠蓝KN-G染混纺针织物产品的合理工艺:活性染料2%(o.w.f),染色温度60 ℃,氯化钠为25 g/L,碳酸钠为20 g/L,染色时间30 min,固色时间30 min,固色温度85 ℃,浴比为1:50。

(2)针织物经过染色后,织物的强力都有所下降,但影响不大。

(3)对染色后织物的染色性能进行测试,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均较好,符合染色质量要求。

(4)活性染料在水中易分解,所以配好的染液不宜搁置时间太长。染色后在80 ℃水中皂洗10 min。

参考文献:

[1] 陈心华,李东平,吕彩霞.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的性能及其应用[J].针织工业,2008(2):1-2.

[2] 董永春,徐凯,唐新桥.纤维素纤维织物的一浴法染色和生物整理[J].纺织学报,2002(8):61-63.

论文作者:万敏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浅谈我国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论文_万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