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研究 1996—2050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资源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资源研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及影响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各种障碍因素,提出了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及战略措施等。
[关键词] 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是记录有信息、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资源是人类历代积累、存储下来的文献总和。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文献资源具有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复制和传递,可以选择、组织和布局等特性,这就为我们开发和利用社会的文献资源,建设并优化国家文献资源体系提供了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所谓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就是从宏观上制定目标和规划,进行协调和分工,以指导各文献信息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突出各自优势,形成比较完备的收藏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作为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户的全部文献信息需求。
1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
1.1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1.1
文献收藏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呼唤着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而形成学科综合化和微分化的趋势,使当代文献的发展呈现出数量激增、老化加快、类型复杂、形式多样、广泛分散、交叉渗透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文献信息机构(如图书、情报部门)在文献采集、加工、收藏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使当今任何一个文献机构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整无缺地收集世界上所有的文献。同时,社会劳动知识化的趋势和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又使人类对文献需求的广度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文献信息机构对文献收藏的有限性与用户对文献广泛多样的需求就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因此,我们只能把着眼点放在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上来,通过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调协作,分担收藏,建立比较完备的国家文献资源体系,从而满足用户增长着的需求和适应变化着的文献发展态势。
1.1.2
文献信息机构整体效能的发挥要求中国文献资源走整体化建设的道路。
据调查,中国文献收藏总量不足,资源贫乏,加上近年来文献信息机构普遍性经费短缺,导致采集文献覆盖面狭窄,从国际联机检索终端获得的文献线索50%在国内文献信息机构找不到原始文献。而且由于经费短缺还迫使一些书刊收藏的连续性、系统性中断,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若不采取联合措施,各文献信息机构依然各行其事,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势必造成我国文献收藏完备性的进一步降低,并造成更严重的重复流费。只有从全局出发,把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置于宏观管理目标之下通过各有侧重的分工协作,实行资源共享,才能形成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献资源优势,构成既功能互补,又经济合理的文献资源整体保障体系。
1.2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现实条件
我国图书情报界对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认识比较早。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批准实施《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在全国成立两个全国性的中心图书馆和各地区图书馆委员会,在协调采购、编制联合目录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60年代初,十二年科学规划又进一步提出了学科分工意见。80年代,中国图书情报界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1987年8月, 中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项目在中国各地广泛展开,许多省市和各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工作,系统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协作和协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初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具有以下条件: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使中国完全可能以统一规划运筹文献信息事业,建立权威性的文献信息管理机构负责全国文献资源的协调,从而使国家文献资源体系的建立具有组织保证。
2、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文献信息机构。据统计, 1987年中国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432个,高等院校图书馆1053个,1986年底中科院系统图书馆140多个,1987年我国有档案馆3300多个。
3、中国已有相当规模的文献储量,1987 年仅中国三大系统图书馆藏书就达6.9亿册,全国档案馆收藏档案近8700万卷。 这是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资源基础。
4、中国中央级文献信息机构类型多样,基础雄厚, 它们之间已经形成各有侧重的自然分工。
5、国务院下属各部委, 各自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图书情报系统,其组织比较健全。同一地区的不同图书系统情报机构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协作协调。特别是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成立,使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
6、中国已初步建成以科技和经济信息系统为核心的20 多个国家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数据库已有800多个, 中国公用数据传输网已初步建成。
7、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将最终推动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
8、文献资源共享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为此, 各国都在研究新的对策和新的技术,如国际图联(IFLA)70年代实施的世界书目控制(UBC)和出版物国际共享(UAP)等,这些先进成果的引进将为我国文献资源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贵的经验和方法。
2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障碍分析
2.1 思想观念障碍
2.1.1 资源共享意识薄弱
早在60年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就曾指出:“书是为使用的”。时至今日,很少会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图书情报界藏而备之、不怕不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传统习惯仍然很有市场。在文献收藏中,不切实际的攀比求全,对合作协调消极冷淡,严重抑制了文献资源共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用户中也有本位主义思想,不少人希望最好能在自己最方便的地方,以最便利的方式得到所需要的全部文献和服务,如果本单位文献机构因为协调协作而对他们服务不周,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
2.1.2 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在以往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有些人脱离国情,提出了一些过快的目标,如在2000年以前建成理想的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等,这些貌似先进的目标虽然能一时激动人心,然而不切实际,不可能如期实现,结果反而会使人丧失信心,不利于踏踏实实的开展工作。
2.2 宏观管理障碍
2.2.1 体制结构问题
我国文献信息管理体制基本属于纵向管理型,文献信息部门分属文化、教育、科研等多系统领导,是一种分散多头,与行政同构的管理体制。由于文献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受纵向管理型体制的制约,缺乏权威性的国家主管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具体协调,以致形成许多平行建设的文献收藏中心。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单位低水平重复收藏十分严重,其结果必然是文献资源收藏中个体重复而又总体贫乏。如1989年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技情报所外文会议文献重复收藏率为100%。与此相反,1986 年全世界出版图书约80万种,我国引进品种仅占其中13%;出版报刊10万种,我国引进仅占其中27%。
2.2.2 政策、法规问题
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法律予以保证。文献资源建设更需要用政策法规进行调控。为什么我国文献资源布局明明不合理,却又无法改变,为什么文献信息系统内的协调难成大效?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定强有力的文资源共享的政策、法律和管理制度。使文献信息协调组织只可建议,而无力控制。
2.3 经济障碍
据27个省市自治区统计,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外,其它省、市、自治区的文献购置费都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目前书价上涨,文献品种增多的趋势。其次是资源共享本身也需要经费投入。如开展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查,建立协调机构,建立书目数据库和联机网等,都需要大量的专项经费,但在目前这难以得到满足。经济问题的第三个方面是用于二次文献的经费投资不足。二次文献是文献资源的活化剂,但我国图书馆每年用于扩大和完善中文检索工具的费用只相当于书刊购置费的2 ~3%,而美国在“加强研究图书馆资源计划”中, 书目控制所占资金高达70%以上。
2.4 分布、结构障碍
2.4.1 地理分布不尽合理
首先是我国文献资源的富集程度由东向西呈梯度递减态势。如华东、华中、华北三大行政区集中了三大类型图书馆的62.8%,其中又以华东沿海地区更为集中。这与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地区发展态势相吻合。其次是部分地区畸形富集,在全国占有文献优势的30个馆中,有10个位于北京和上海两地,共藏有30个馆藏总量的51.5%。富集是形成优势,发挥文献保障作用的条件之一。但过分富集又容易产生重复收藏、文献利用率不高等负面效应。不利于文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
2.4.2 书刊结构比例失调
我国藏书中图书占94.4%,期刊占5.6%, 但期刊的信息含量越来越大,有人预计科技信息有60~70%包括在期刊中,1986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调查显示,读者对期刊的平均利用值为30.1 %, 图书为14.9%。由此可见我国书刊供应结构与读者的需求结构之间极不平衡,导致文献结构性短缺。
2.5 基础工作障碍
所谓基础工作,主要指二次文献的编制。中国图书情报机构文献利用率偏低,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次文献的检索报导体系不完善,缺乏应有效益。如1949~1982年中国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对全国出版物的平均覆盖率为53%左右。又如我国公共图书馆54.6%无书名目录,89.1%无著者目录,99.3%无主题目录。联合目录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我国从50年代开始编制联合目录,但因缺乏组织和经济保障,时断时续,近年来基本停顿。目前,联合目录收录的文献与我国文献收藏总量相距甚远。再如1987年我国科技文献与我国文献收藏总量相距甚远。再如1987年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覆盖国内科技论文仅60%左右,社科检索刊物覆盖面更小。
2.6 现代技术障碍
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单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中国文献信息机构的现代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我国书目数据库的联机检索网络尚未全面建成,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尚在计划筹建之中,这就限制了资源共享的展开。虽然有的情报机构已开始自动检索和国际联机检索服务,但因费用太高未能充分利用。复制是资源共享中提供文献的主要形式,但我国复印收费偏高,服务能力有限,未能形成对资源共享的全面支持。传递手段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地域广阔,交通、电讯相对落后,文献的异地提供主要依靠邮政,但由于邮件积压和传递时间过长影响了用户对文献资源共享的信赖。
3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
为了消除现存的种种障碍,加强和推进中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我们认为今后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应制定以下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
3.1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从我国国情出发,以追求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为目的,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在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中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3.1.1 满足社会需求
文献信息机构是适应社会需求产生和发展的有机体。文献资源建设的本质就在于开发利用文献资源,以满足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系统的设计、建立、完善和运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满足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文献资源建设的效率如何,也必须主要从满足用户需求方面来评价。
根据文献发展的趋势,要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必须把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看待,从整体上提高文献资源的完备度,而不能仅仅从本部门、本系统或本地区的角度去收藏文献,只有打破“以我为中心”的局面,允许“适度不便”的存在,大大减少文献资源建设中的种种重复浪费现象,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效益,达到真正提高文献的社会利用率和用户满足程度。
3.1.2 适用我国国情
文献资源建设要同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国家把科学、教育事业作为战略发展重点,文献资源建设必须走在科学、教育前面,否则就会拖后腿。但又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所允许的速度和规模,不顾国家财力限制,盲目发展势必大起大落。
从我国幅员广阔,交通、通讯不便的实际出发,文献资源建设要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布局体制。
文献资源要同各地区工农业生产相适应,要和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用户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信息需求能力相适应。
3.1.3 分段、分级完备
中国经济目前还比较落后,难以在短期内全部满足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因此,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应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进行。同时根据我国地理特点和各地基础,分层次建立多级保障体系,形成多维立体结构。
3.1.4 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必须特别讲究经济效益。为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信息占有量,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主要文献信息机构的优势和潜力,依靠这个群体的协调合作一致努力来建设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是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精心挑选和组织文献收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可能的情报完备性。
3.1.5 便于现代化技术应用
未来的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主要从目前的文献资源中心转化而来,因此我们现在就要考虑这个因素,注意打好基础,创造条件,逐步把文献资源中心变成计算机处理的文献数据库,以便通过联机检索,达到资源共享。
3.2 战略目标
到下个世纪中叶(即2050年),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保障体系应满足社会用户95%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其中应满足100 %国内文献信息需求,90%以上国外文献信息需求。考虑到国外文献价格昂贵,而含有新情报的文献约占文献总数的25%左右。因此到2050年,我国引进国外文献种数应达到当年国外文献出版种数的25%(要经过精心选择)。其他文献信息需求通过联机检索与国际互借来解决。
依据上述总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拟定分阶段分层次目标:
第一阶段:1996—2020年,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体系应满足社会用户85%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其中应满足90%国内文献信息需求,80%国外文献信息需求。引进国外文献种数占当年国外文献出版种数的20%左右。其他需求通过联机检索与国际互借来解决。在全国范围初步建立三级文献保障体系,第一级:各省市自治区,由大型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分工协调, 建立地区性国家一级综合文献资源系统, 共同满足本地区70%以上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二级:全国独具优势的专业和综合性文献信息机构,重点高等学校,在专门领域形成国家二级收藏中心,主要面向各自所在的行政大区(兼顾其他大区),解决各省市自治区不能解决的10%以上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三级:中央各类文献信息机构,集中收藏昂贵而罕用的资料,提供全国利用,建立国家三级综合性文献收藏中心,满足5%的文献信息需求。
第二阶段:2021—2035年,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体系应满足社会用户90%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其中应满足95%的国内文献信息需求,85%的国外文献信息需求。引进国外文献种数占当年国外文献出版种数的23%左右。其余需求通过联机检索与国际互借来解决。全国文献资源三级保障体系中,第一级:各省市自治区地区性综合文献资源系统,共同满足本地区75%以上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二级:全国独具优势的专业和综合性文献信息机构,主要面向所在行政大区解决各省市自治区不能解决的10%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三级:中央各类文献信息机构,共同满足一、二级保障体系不能满足的5%的需求。
第三阶段:2036—2050年,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体系应达到前面制定的战略总目标的各项要求。即满足用户95%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全国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第一级:各省市自治区地区性综合文献资源系统,共同满足本地区80%以上文献信息需求。第二级:全国具有优势的专业和综合文献信息机构,主要面向所在行政大区解决各省市自治区所不能满足的10%左右的文献信息需求。第三级:中央各类文献信息机构,共同满足一、二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能满足的5%的需求。
4 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4.1 以舆论宣传为导向, 牢固树立文献资源共享和共建的思想观念
现代社会,舆论导向是一种开放而有力的控制手段。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就是要形成一种趋向文献资源共享和整体化建设的舆论环境,通过这种环境影响人们的观念,约束人们的行动。
这里,首先要在图书情报档案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中树立文献资源大一统的观念,“小而全”,“大而全”的陈旧观念必须尽快改变。其次是要在用户、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中进行广泛持久地宣传,务使各界人士,特别是政界领导,明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一种造福于全社会和子孙后代的智力投资。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项活动,而且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更重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手段,我国对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
4.2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成立跨行业、 跨系统的权威性管理机构
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国家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要打破文献信息机构目前自成体系、条块分割、不相往来的封闭状况,就要求有一个具有领导权威的主管机构,负责制定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的总体方案和政策法规,对全国的文献资源建设,运用管理职能,实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才能实现全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组合。
中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松散的协调性组织,缺乏足够的权威性。我们建议在部际协调委的基础上,在2000年以前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跨行业、跨系统的中国文献信息管理委员会,并在各行政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两级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全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工作。
4.3 以政策法规为准绳, 加大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
制定和推行正确的文献信息政策,对中国文献整体化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现在面对各文献信息系统分门别户的局面,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从宏观上加以调控这一现状,国家文献信息政策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曾制定和推行过一系列正确的文献信息政策,然而内容很不完善,有的内容急待更新。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国家信息政策的重要内容,有关这方面急需制定的政策条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国家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我国文献信息系统管理的体制问题;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规划、建立和管理的原则方法;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中有关人、财、物等的基本保证和优惠政策;国内外文献情报源的搜集、整理原则等。
文献信息法是国家文献信息政策的具体体现和定型化,是文献信息事业发展的法律保证。目前我国文献信息领域除《档案法》以外,图书情报界没有明确的法律,以至于长期以来存在着“人治”管理为主的不科学状态,极大地阻碍了文献资源共享的进程。我们认为:为了健康发展,需要制定一部《中国文献信息法》,其中有关文献资源建设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在文献信息整体化建设中,明确各类文献信息机构的义务、权利和利益分配,并解决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等问题。
为加强宏观控制,还要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并由主管机构督促执行,如可以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确立一套评估文献资源建设效果的定量评估标准和奖罚制度。
4.4 以经济调控为杠杆,形成投入与贡献的利益平衡机制
我国文献信息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国家事业性投资构成。近年来国家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书刊入藏品种连年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加强对文献信息机构的政策性投资,保证购书经费的增长略高于书价上涨幅度,其次是文献信息机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开展合理的“有偿服务”,然而根本性的出路在于通过馆际协作和文献资源共建来形成宏观上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这里就需要运用经济杠杆来进行调控。
我们认为,国家文献信息管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文献信息机构的经费不应全部由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而应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由文献信息管理委员会统一调拨和管理。首先对常规的经费应有所监督和控制,不能只管供给,不问使用,要防止文献采购中的重复浪费,保证常规经费朝着资源共享的方向合理使用。其次,对有益于文献资源共享的项目,要给予专款资助。再次,要利用一部分经费奖励那些为文献资源共建做出重大贡献的机构和个人。另外,还要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书刊经费的比例,加大二次文献工作的经费的投入。
4.5 以满足需求为目标逐步形成全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由于文献资源分布不均衡,某些地区文献过分集聚,某些地区文献严重匮乏,使文献供给与需求脱节。为满足不同地区的各类用户对文献的多样化的需求,考虑到我国的地理、交通、通讯和经济等因素,在文献资源布局中,必须强调块块为主的方针即在充分做好用户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省区一级、行政大区二级(可在上海、沈阳、广州、武汉、重庆、西安、北京设点)和中央三级在内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文献布局体系。为适应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在优化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带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尤其要加强西部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富集的地区应通过适当方式支援文献资源贫瘠的地区,逐步实现文献资源布局的相对均衡。
4.6 以基础工作为保证, 建立面向未来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体系
我国文献资源虽有一定基础,但文献资源的整体开发能力较差,即书目情报控制功能较差。主要表现在二次文献报导覆盖面窄,遗漏重复严重。如不改变现状,势必大大影响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基础工作。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家文献信息管理委员会下建立全国书目情报控制中心,负责设计和建立面向未来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体系。近期内控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各类检索刊物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组织好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的编制;整顿和健全各类文献信息机构的检字工具,提高书目情报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并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扰;为在下个世纪中叶建成我国整体化的文献信息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做好设备引进、人员培训、软件编制、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充分准备。
来稿时间:1995年9月
Concep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Integrated Constraction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50
Liu Lei Dai Ting-hui
[Abstract] It i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the problem of macro-control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50.First we explain the necessity and thepossibility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in China.We then analyse the factors which hinder us in con-structing documentary resources integratedly.We also define the strategic idea and goal fo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At last we propose the the strategic emphasis and several strategic measures i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