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一区 124010
前言
新海27块顶部差油层是主力开发层系顶部发育的一套低阻油层,因岩性细、电阻低,一直以来未深入研究。近几年通过构造、储层特征研究、测井二次解释及油藏类型研究等加强该油藏综合地质研究,在底部隔层评价基础上优化井位部署,按照 “分层开发”的思路在有利部位部署7口水平井。优先实施侧钻水平井海191-K25CH初期日产油26.8t,目前稳定在10t,取得显著效果。
1 概况
新海27块主力开发层系含油面积2.83km2,石油地质储量672.66×104t。从2004年开始废弃原直井井网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水平井开井43口,直井开井20口,日产油223t,综合含水94.7%,累产油131.1×104t,累产水1016.1×104m3,采油速度1.22%,采出程度19.5%,区块进入高含水末期阶段。
主力开发层系顶部发育一套低阻油层,即顶部差油层,电阻率一般8~20Ω•m,低于上、下油组水层电阻率,测井解释多为差油层。虽为低阻油层,但潜力较大。有4口老井试采,初期直井产能6~8t,单井最高累产油5370t。
当前顶部差油层地质体和产能不太落实,为了巩固二次开发效果,有效开发该油藏,开展构造、储层特征研究,测井二次解释、油藏特征研究以及试采井生产特征研究。
2 综合地质研究
2.1井震结合精细构造研究
在全区建立9条地层对比剖面,在驼峰状电阻、低时差标志层控制下对比349口老井,同时利用海181-30井零偏VSP对部署区顶部差油层进行标定。经过三维地震解释后认为该块为受大洼断层和海35断层南北夹持、内部被4条断层切割的短轴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海183-28井附近,为1362.4m,构造幅度40m,构造面积3km2。
在断层控制下,进一步划分为5个断鼻,构造形态北、东缓(1°~ 2°),南、西陡(6°~ 7°)。
2.2 储层特征研究
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坝和河道间,其中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十分有利。砂体展布呈现东西厚中间薄的分布形态。西部为分流河道砂体,发育较厚,一般9-12m,呈条带状,宽约500m;电阻率曲线形态主要为箱型-漏斗型。东部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也较厚,一般厚6-9m,向东西两侧变薄,呈条带状,宽150~300m;电阻率曲线形态主要为箱型。
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16%,平均渗透率375mD,为中孔、中渗储层;测井解释泥质含量较高,平均为30%。
2.3测井二次解释及油藏特征研究
2.3.1 测井二次解释
针对顶部差油层测井解释标准不一致的现象,根据测、录井及试采井资料制定油层、水层、干层解释标准。油层解释标准为电阻率大于12Ω•m,时差大于360μs/m,录井显示油斑以上,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50mD,泥质含量小于40%。
根据该测井二次解释标准共有25个水层改油差油层,厚度254m,7个干层改油差油层,厚度60m。
2.3.2 油层分布
油层平面分布:主要受砂体展布以及岩性、物性的控制,电阻率较高部位岩性、物性好;东西两侧油层较厚,一般6-12m,向四周及中部变薄至干层或泥岩。
油层纵向分布:隔夹层向东部变薄至尖灭,储层与上油组直接接触,说明顶部差油层与上油组为一套油水系统,油水界面-1420m;南部海12-更26井区为海24断层遮挡的独立断块,且海12-更26井试采高含水,因此推断存在边水,油水界面-1392m。
2.3.3 油藏类型
油藏类型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依据有三点:
1)底部反旋回韵律反应底部泥质含量高,推断存在一定的可动水和束缚水。
2)新海27块上、下油组已证实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新海27-H9导眼井岩心测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平均含油饱和度52.4%。
3)生产特点反应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点。海C9-15于09年5月调至目的层,稳产4个月后含水由45%上升至78%,没有无水采油期,之后稳产至今,具有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生产特点。
2.3.4 原油性质
顶部差油层20℃地面原油密度0.941g/cm3,50℃地面原油粘度3296mPa•s,属于普通稠油。
2.3.5 储量估算
采用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具体公式如下:
N=0.01AohφSoiρoa/Boi
式中:N——石油地质储量,104t
Ao——含油面积,km2
h——有效厚度,m
φ——有效孔隙度,%
Soi——含油饱和度,%
ρoa——地面原油密度,g/cm3
Boi a——体积系数
应用上述计算方法计算顶部差油层石油地质储量92.00×104t。
2.4 加强试采及生产特点研究
特征一: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没有无水采油期。
四口试采井初期含水21%~87%。以海C9-15井为例,该井采用螺杆泵冷采,初期日产油8.4t/d,含水达54.5%,没有无水采油期,目前累产油5195t,累产水17125m3。
特征二: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油稠,直井试采井出砂,但仍有一定产能。
4口试采井3口出砂。以海162-27井为例,该井岩性为细砂岩,测井解释泥质含量31.2%,原油粘度为4328mPa•s,投产后初期产量高,日产油7.9t/d,生产仅4个月后砂卡不出,之后一直未正常生产,累出砂3.6m3,目前日产油2.1t/d,累产油1274t。
水平井部署及实施
3.1 水平井开发部署
3.1.1 开发思路
按照“分层开发”的思路,利用水平井技术优势有效动用顶部差油层。
3.1.2 部署原则
1)在构造、油层、产能落实区域部署水平井;
2)水平井部署在隔夹层发育部位;
3)单控储量大于3.2×104t,剩余可采储量大于1.0×104t;
4)设计水平段150~250m 左右,井距100~150m,靶点纵向位于高电阻部位;
5)水平井尽量平行于构造线,且处于同一相带。
3.1.3 部署思路
1)先开发西部:隔层厚3-5m,发育稳定,可以把西部油层看做独立流动单元,井位部署不受其他油层影响,为本次井位部署的重点区域;
2)东部后期挖潜:油层略薄,油层分布狭窄,隔层薄,局部与上油组直接接触,若部署水平井,则会与上油组水平井互相干扰,本次未部署井位,可作后期挖潜目标。
3.1.4 部署结果
根据部署原则和思路在西部整体部署水平井7口。
表3.1 顶部差油层井位部署表
3.1.5 部署依据
依据一:构造位置有利。有5口井位于断鼻高点,2口井位于构造腰部。
依据二:相带有利、电性好、油层厚度大。7口部署井部署井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有利相带;一般15~18Ω•m,最高24Ω•m,最低13Ω•m;平均油层厚10.3m,最厚13.5m,最薄9m。
依据三:老井产量高,剩余可采储量多。有4口老井试采,初期直井产能6~8t,单井最高累产油5370t。部署井平均剩余可采储量1.46×104t,最高1.70×104t,最低1.26×104t。
3.2侧钻水平井实施
3.2.1 钻井实施
根据油层厚度、电阻率大小优先实施海191-K25CH。该井与2013年3月完钻,水平段长250m,油层钻遇率100%,录井显示好,全井段油浸,电阻率12-32Ω•m,水平段采用弹性筛管防止出砂。
3.2.2 投产效果
该井水平段物性、含油性变化不大,采用三点注汽方式均匀注汽,注汽量1300t,于2013年4月8日投产,初期产量峰值26.8t/d,含水20%,供液能力充足,稳产达2个多月;目前日产油稳定在10t/d,累产油2384t,累产水1385m3。
效果评价
4.1 预计开发效果
7口井全部投产后,预计10年累产油10.23×104t,采出程度11.12%。
4.2 预计经济效益
4.2.1经济效益
E=(1-30%)×F×Q×(P-T-C)-I
式中:E—成果的直接效益,元 ;
F—分成系数,该技术成果在项目中与其它技术相比所占的贡献率;
Q—增加的油气商品量,吨,千方;
P —原油或天然气的价格;元/吨,元/千方(不含税);
T—税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元/吨,元/千方;
C—生产成本费用(操作成本+折旧+期间费用),元/吨,元/千方;
I—投资,按形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算,元。
新海27块原油价格为3575.28元/吨,税金为561.7元/吨,水平井生产成本费用为1141.31元/吨,5口水平井和2口侧钻水平井产能建设投资费用为6600万元。7口部署水平井按照10年的评价期,预计增加油气商品量10.23×104t,根据上面公式计算经济效益为6807.33万元。
4.2.2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项目净产出/项目投入
=(Q×(P-T))/(Q×C+I)
=1.69
5 认识
1)岩性细、含油饱和度低是造成顶部差油层低阻的原因之一。
2)低阻油层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初期容易认识不深入,应把低阻油层作为老油田挖潜和新增储量的目标之一。
3)开展精细地质研究、方案优化部署、投产优化设计“三项”重点工作能有效提高顶部差油层开发水平。
论文作者:丁道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油层论文; 油藏论文; 水平论文; 井位论文; 电阻率论文; 储量论文; 饱和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