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去美国“秀”石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石板论文,李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侨居美国的苏明明女士两年内搬了三次家:从中部的威奇托到东部的费城,再到纽约北部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绮城。她的丈夫是一个富有DIY激情的人,每到一处都要亲自做几天泥水匠。苏明明不经意间发现,无论到哪里,从超市里买来用做建筑装饰材料的一种石材——锈板,不但都写着“MADE IN CHINA”,而且都来自她的河北老家。
这些锈板产自河北徐水县釜山乡的一个小山村,是李成——一个从小摸着石头长大的汉子——创办的徐水明盛板材公司的产品。目前,这个小公司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每年出口2000个集装箱,已经占领了美国了80%的锈板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锈板加工基地和板岩生产厂家。
翻过成长的“石坎儿”
1996年,李成手里拿着东凑西借的8000元钱开了个石板加工厂,结果第一年赔了8万元。困境中,乡人的淳朴好义给了李成支撑下去的勇气。1996年底,从本村雇佣的工人为缓解厂里困难,都自发地把工资送了回来。“乡里乡亲的,看你人也实在,啥钱不钱的。”8年后,李成拿出十几万,将公路修到了每户家门口。
分析当年失败的原因,李成认为除了大环境不景气外,和不能直接交货到外贸有直接关系。产品只能交给来村里收购的“二道贩子”,利润也都被揩走了。1997年4月,李成外出要账,钱没要着,却碰上了美国思巴客石材有限公司的采购人员。简单聊了几句后,李成认为机会来了。回到工厂,他马上装了部电话,开始频繁地联系对方。
思巴客对当时还是手工作坊的明盛板材并没有兴趣,李成软磨硬泡,非要请对方看样品。“我的产品按色差分为多个档次,只要他见到就跑不了。”李成说,“这是我走进美国市场的契机,哪怕少赚点也要拿下这一单。”几经曲折,思巴客终于成为明盛的第一位海外经销商。此后,李成开始带着沉重的石板“疯狂”地跑展会,又“砸”出一大批海外客户。订单不愁了,产能成了难题,李成决定建一个以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大厂。在釜山,每年都有十几个板材厂上马,每年也都有二十几个板材厂倒闭,倒闭通常都发生在从小厂到大厂升级的过程中,当时有人和他赌:“你肯定也过不了这个坎儿。”
李成赢了,他说自己的筹码有两个,一是早年为生计奔波时打拼出的韧劲。“19岁我就出去打工了,纯靠出卖体力吃饭。”李成告诉《中国企业家》,李家共有兄弟姐妹8人,他最小,却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那时村里一同出去的有20来人,工作很简单,就是将石料背上山,“山有七八百米高,按人头儿分任务,背不上去别下班,一看山头就有几个人哭了。”李成一咬牙,“我没有掉泪,背起石板就走,一气儿得爬二三百米;累也不能撂下,背石头爬坡凭的就是这口气。这么累,我们每天只能吃花椒叶,最苦的时候,馒头就着盐疙瘩吃”。这股“背石爬坡”的气,从19岁开始就没有从李成身上泄下去。
另一个筹码来自于李成对市场的准确定位,李成从河北到内蒙,从内蒙又转战北京,打工经历基本都与石头有关。尽管是力气活,却培养了对石材的良好感觉,闭上眼睛手一摸,就知道材质是适用在庭院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板材种类很多,有杏黄板、彩霞板、黄木纹、绿板、黑板及蘑菇石等等,他选择板石资源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的锈板为主打产品。锈板以天然生长在板石表面的一层锈而得名,是建筑装饰,尤其是高级别墅装饰的良材。当时锈板市场主要在欧美,集中有限的资源,主打单一市场,是他“过坎儿”的策略。
2002年国内板材市场回落,出货量越来越大,利润却越来越低。国内本来就不是明盛的主要市场,李成索性把中高端产品全部投向海外,国内只保留低端产品参与价格战,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
新厂边建设边投产,2003年完全建成,这时明盛每个月出口的产品已经达200多个集装箱,而1996年,全行业出口的产品总共才有50多个集装箱,李成说自己与行业一起成长,但自己带了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成长。
2004年明盛与北美思明国际石材有限公司合资,中方控股51%,李成说,这让明盛的生产和经营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利用思明的渠道,明盛可以渗透进加拿大3000多个建材超市。同年,一位台商要下大订单,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供货商,最终选择了明盛,“这一单有多大?反正像在全国的板材供货商中扔了一颗炸弹。”拿下这一单,李成没费什么劲,与当年和思巴客的合作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成为世界级冠军的瓶颈
李成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雄心,就是将明盛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板岩生产基地,但明盛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不大,在一些新开拓的市场中,如亚洲市场,并没有优势。除非明盛能够整合釜山一带的板材加工业,否则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都不足以支撑一个世界级板岩加工基地。
李成文化水平不高,具体的日常运营管理也非他所长,2002年以前,手机每天响个不停,这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领导,他愿意放权,接棒的其中一人是他的妻子。
李成的妻子刘丽敏过去在外贸部门工作,目前是公司销售部的负责人,实际上权力范围要更大一些。刚进明盛时,混乱的管理状况让她的头大了一圈。别的不说,工人下班都非常“准时”,提前十分钟时就开始准备,时间一到,即使包装箱上还差一根木板也不会动手钉好,甚至工具都来不及收拾就散扔在地上。不是李成不想严加管理,据说他的脾气不小,可是看看都是老乡他又“拉不下脸来”。刘丽敏来到后,采用了一种“温柔”的策略,每天都频繁地去厂房车间转转,见到哪里有人怠工或浪费工料,她就笑眯眯地盯着对方,直到对方改正为止,就这样,硬是“盯”出了高效率,又慢慢地在建立制度,走上规范化轨道。在公司里,刘丽敏的理念有时与李成不同,两人会有冲突,通常都以刘丽敏的让步结束。回到家里,主客易位,李成会按照她的吩咐乖乖地做家务。
明盛的另一员大将是业务部门负责人北淑献,他是釜山第一代做板岩生意的老前辈,当年李成为他打工,曾经给他提供初级加工材料,后来李成的企业迅速成长,居然把过去的老板请了过来。北淑献在板材领域浸润30年,几经起落,对市场发展趋势看得很通透。据刘丽敏介绍,之前库存是个大问题,负责库存的人整天喊“压死了”,北淑献来后,调度得当,出货速度很快,再也没有这种声音。北淑献还擅长沟通协调,明盛的员工说,从外商到普通的装卸工,北都可以“很快调动起对方谈话的情绪”。
过去明盛的中层管理中有很多李成的亲戚,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离开了明盛,成为明盛的原料供应商。这是个很妙的办法,有钱大家赚,既不伤亲戚间的和气也不会在公司中造成任人唯亲,明盛曾用同样的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消除过竞争,“我的产品高端一些,大家竞争不在一个层面上,做初级加工的小厂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上游供货商,产品卖给我们,利润也比做外贸更高。”不过,李成对于质量的苛刻远近闻名,《中国企业家》看到成吨的原料进厂后都要拆包逐块检查,这只是筛选的第一个步骤。若质量有问题,也就没有任何情面好讲了。
刘丽敏透露,平均算下来,明盛一平方米的板材卖给海外经销商价格不到5美元,而经销商销售到终端的价格是供货价的两倍左右。但自建海外销售渠道目前对于明盛来说是个过于庞大的工程,李成自己对于自建渠道有明确的规划,他把明盛的海外渠道战略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国内中间商,也就是他所谓的“二道贩子”,第二步通过外贸,第三步通过海外经销商,第四步直接面对消费者,从第三步到第四步,环节已经压到最少,李成计划用3年时间,即在2008年建起初具规模的海外销售网络,尤其是在印度、韩国这些新开拓的市场中,具体方式最好是与客户合作建点,可以利用最小的成本迅速铺货。
李成本身是个混合着强烈开创意识和浓重乡土情节的企业家,他利用石材边角料开发出专门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新厂设计之初就安装了先进的水循环系统,类似的诸多理念都走在了竞争对手前面。但谈及成功之道,他会高调讲自己如何“厚道”:“他们说我老实,我说老实人不吃亏。”尽管之后他可能毫不掩饰地和你谈起几场不怎么“厚道”的商战经历。
与电影《手机》无关,在李成的家乡,“做人厚道”仍然代表很高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