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世纪继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继续教育论文,所面临论文,试论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79年引入继续教育概念至今,继续教育工作在我国已进行了二十多个年头,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加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世纪将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是全球竞争激烈的世纪,对继续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继续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一、从时代特征方面看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对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发展经济的资本。在这个时代,少数人用少量的时间就可以产生出足够的物质产品。天然资源已经不再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革命,产业结构的层次和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失业现象也将不可避免。由于技艺在不断变化发展,工作岗位越来越难于互换,这就要求人们能学习更多的专业;教育方式和内容将要进行调整和革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国家、企业、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产品如不采用新技术,就将被淘汰;企业不采用新技术,将面临破产;个人不掌握新技术,将被迫“下岗”;国家不发展高科技产业、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陷入困境。因此,继续教育工作,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甚至对于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个人的就业命运,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国家的繁荣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面对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与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放在了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例如:美国是站在当今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前头的国家,但是面对新世纪的全球智能竞争,美国领导人对国民素质问题还是表现出了深度的忧虑感。为了适应全球新的发展浪潮,克林顿提出了新的全美国民教育纲领。要求8岁以上的儿童“能读会写”,13岁以上的少年“能上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18岁以上的青年要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则都要接受“终身教育”。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欧盟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的口号,强调全面推进科研、革新、教育与培训,建立知识化社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则指出:“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
在知识经济体系下,科学技术是关键的生产要素。例如,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内,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现已占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发达国家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需求方面看,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世纪中,教育将会占有越来越加重要的地位,并将越加受到国家、企业、个人的高度重视。这样,就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新世纪是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培训的时代,是人才比资本更重要的时代。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全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贯穿于人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它也是通过一定形式和内容、一定的层次和阶段来进行实施的。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继续教育,是继对人材自然素质培养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对人才知识纵横拓展的普通教育之后的一种新的教育层面。前者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一般素质,后者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开发人才的潜在资源。例如,根据有关资料对400名学者的创造期的年龄统计分析,发现:
数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为37岁;
物理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为40岁;
化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为38岁;
工程师的最佳创造年龄为43岁;
生物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为46岁;
人类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为47岁。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最佳创造年龄都已超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期。继续教育在保持和发展创造力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其表现为:
1、继续教育是科技人员形成能力、取得创造成功的基础条件: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动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而创造力的取得,知识是基础,智力是中间环节,知识和智力是形成、发展创造力的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因此,可以这样说,创造力是较佳智能结构的首要标志,是一个人智能高低的综合体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原掌握的知识正在逐步老化并消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知识老化周期也将进一步缩短。在某些领域,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5年,知识的衰减速度达到每年10%~20%。例如,科学出版物过去约10年增长1倍,而现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至8000篇,一年半就翻了一番。也就是说,人类的知识,19世纪时是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十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5年增加1倍;在新世纪,这个周期会更短。显见,一个人在高等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五年之后或更短的时间之后可能就会落后。这,对于科技人员形成较强的创造力极为不利。而只有靠不间断的继续教育,才能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弥补科技人员智能的缺陷,加强智能的薄弱环节,改善科技人员的智能结构。
2、继续教育是科技人才实现“智能更新和改组”、保持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高度分化、高度组合的整体趋势。其表现为:门类繁多的边缘学科不断发展,日趋增多的综合性学科不断涌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这样一些横断学科诞生,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综合一体化,等等。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将越来越强烈地体现出多结构性、综合性的特点。现在,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日本学者和教育家们说:“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综合就是创造”。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强烈的整体化趋势,如果科技人才的知识还只是停留在原来在学校中学到的一些继承性的陈旧化知识,或还是呈现性状态的发展,那就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很难保持和发展创造能力。因此,科技人才的智能,既要更新,又要改组。于是,继续教育已成为科技人才保持和发展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通过继续教育,使科技人才不断吸收现代新的科技成果,防止知识老化;同时,使他们的智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持和发展,他们的科学创造的最佳期才能得到延长。
3、继续教育能使科技人才摆脱职业局限性的束缚,是通向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桥梁。我们可以这样说,未来人才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包括具有高度的智能水平的、体脑结合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目前,科技人才离这样的要求还相差很大的距离。但随着社会形态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持久的继续教育,可以逐步向这个目标靠近。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为科技人才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第一继续教育可使科技人才形成较佳的“智能结构”;第二继续教育可促使科技人才逐步实现脑体结合。
总之,继续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的重要措施。新世纪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又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
三、从新世纪激烈的科技竞争、国际竞争的角度,看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新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要保持和加强竞争力,就要创新。创新和继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证两者之间的联系:
继续教育是国家发展生产力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新世纪,在生产力方面的最大的竞争是科技的垄断与反垄断。国家要生存下去、民族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不断创新;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一定要不断创新;个人要保持就业能力,也一定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有知识产权的专利转到生产化、商品化的轨道,并要尽量缩短其转化周期。这体现出国家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如此,就势必要落伍。例如,德国总理科尔在竞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德国动作迟缓,缺乏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竞选对手施罗德在竞选活动中特别提到,德国的科技发明和专利从设计到真到投入生产,周期太长。一些原本是德国发明的东西,现在在德国却常常难以生产,反而被外国抢先占领了市场。现在,德国制造的商品虽然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在世界发达国家之中排队,却已经从前几名落到了24名。施罗德反复强调:他领导的政府将特别注重提高教育水平,以促进创造发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这对德国大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面对新世纪的激烈竞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我国将如何应对呢?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研讨了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问题。最近,中国科学院向国家领导人提出重要建议: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题。报告提出:我国现有的创新能力,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并且近年来还有被拉大的迹象。据权威统计: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到了世界第28位。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第32位和第21位。三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连续下降,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八大指标中唯一连续下降的指标。针对这种现状,报告明确提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严峻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骨干的国家创新体系,因为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这个创新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产、学、研相结合,而继续教育就是学、研的结合点。两院院士张光斗教授对这二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继续教育是向大学后在职人员进行新思想、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向讲授传播以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新科技如何来,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为生产力的。如果没有这些新科技和新生产力,那继续教育就没有传播内容了。”新科技和新生产力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我国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工作,取得科技成果后,进行继续教育,把新的科技成果讲给大学后在职人员听。前者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后者实践经验丰富,这样,双方互相切磋,教师和研究人员借此可以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在职人员借此可以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一般情况下,由企业进行中间试验,把新科技转化为新生产力,再由教师和研究人员传播这些新科技和新生产力;另一途径,是引进新科技和新生产力。但是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外国是不会轻易地把新科技和新生产力转给我们的。我们必须消化、吸收、创新,以引进的新科技成果对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大家共同切磋后,由企业进行中间试验,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把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然后,再由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对其加以传播。这样,才能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继续教育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是人才的事业,人才是企业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才资本的投入。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产品的质量、品种、规格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但须知,其中的每一项均取决于人,人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往往在人、财、物、技术和信息上进行投资,而其中最重要的投资则是对人的投资,因为在这五种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所得的回报最大。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培训上每投入1美元,三年内在生产率上便可产出30美元。根据某些美国经济学家的计算:企业竞争力的改善,40%来自其购进的设备、厂房和雇佣的技术工人,而竞争力改善的其余60%,则取决于企业运用这些资源的方法,也就是取决于人对企业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购买竞争力的40%,但其余的60%,则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发挥出来。再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从意大利引进的高速线材生产线,是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流水线,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高。公司首先把培训员工作为第一道工序,共培训员工1822人次,相当于公司员工每人培训3.5次。由于员工培训到位,企业在投产后不到3年就超过了年设计产量,居国内同类型企业领先水平。高线是一门新的轧钢工艺,设备和技术是引进的。在消化过程中,时常遇到一些工艺参数、生产规律等问题难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聘请了北科大王有铭教授举办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切”继续教育研修班对企业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通过研修,使科技人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厂里正确制定了加热制度、冷切制度,轧制制度及有关的工艺参数,企业因之发挥了先进设备的潜力,生产出了优质产品。95年,生产的提速线材由原来的75米/秒提高到了100米/秒。针对提速改造后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采用了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一情况,企业又聘请了华东冶金学院的教授对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企业员工的企业素质又得以进一步提高。大家同心协力使提速一次成功。
事实证明,继续教育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会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结束语
新世纪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的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继续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被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被牢固地确立了。
当前,继续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为保证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以为,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进一步明确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企业应把转化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②努力拓宽科技人员的知识面,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经常性的任务;③加速对高级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⑤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当前,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企业也都加大了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目前,其教育投入一般是销售额的千分之五。在我们国家,上海宝钢的教育投入也达到了销售额的千分之六。但是,按有关规定,一般企业的员工教育经费仅占工资总额的2.5%,而实际上,许多企业的投入还不足1.5%,甚至更少。毋庸置疑,这将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要使继续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一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二是要使投入的主体多元化。⑥继续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手段要现代化。在新世纪,继续教育项目的提供者要考虑学习个体化的特点,将来的学员大多在公司里或家里上课,而不能再将从校园开始的培训、研修和成班级的学习当作继续教育的常规手段。因此,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方式应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学员能方便、及时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新世纪的社会将是学习型的社会,企业是学习型的组织;个人将是从“摇蓝”到“墓地”终身学习。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得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继续教育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们深信,继续教育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重要的、更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