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合:意义与模式_隐性知识论文

知识集成:涵义与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模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的有效集成将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知识集成的涵义

1.1知识与知识集成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并容易以硬性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适原理的形式传播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的、难以规范化的、由形象概念、理念、信念和知觉组成的、深藏于人的意识之中的知识,它需要通过人们的相互交流、对数据库和知识库的挖掘,对分散的知识进行集成,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1]

目前,关于知识集成的概念还未有统一的认识。[2]知识集成最早是由Demsetz于1991年提出的,后来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Grant认为企业的重要作用就是进行知识集成,知识集成为企业创造了优势:Garud & Nayyar指出知识集成促进组织不同层面知识的传授、组合和整合,通过集成和整合,专业的知识才能产生价值;Conner & Prahalad,Grand,Kogut & Zander认为组织的首要作用就是为知识提供集成的意境和手段,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顾新建(2000)认为:知识集成一方面是对分散在企业中,主要是存在于企业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集成,另一方面是对分散在不同协作单位间的知识进行集成。[1]王娟茹等(2004)指出知识集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集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集成既照顾到历史,又具有前瞻性。知识集成对于一个企业或个人来讲,决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成功的知识集成要求多种管理技能,包括学习的识别和鉴别、提高知识的清晰度等。只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集成,企业才能进行实质上的知识管理。[2]

因此,本文认为知识集成是将来自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零散知识集成为企业特有的知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1.2信息集成与知识集成

信息集成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组织机构,以信息为对象,信息资源为本体,集成服务为动力,网络技术为手段,协同作业为方法,构建资源保障体系为目标,把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知识集成则是指将分散的知识元素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知识有序化、层次化,从而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知识创新。[3]知识集成与信息集成具有密切的联系,信息集成以知识集成为目的,知识集成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在解决企业的复杂问题时,知识集成与信息集成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信息集成是为了信息的有效利用,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排序、统计等,其过程是确定性的、可重复的结构化过程;知识集成是为了知识的创新而对知识进行挖掘、共享和集成,其过程是不确定性的、不可重复的非结构化过程。下表是对二者进行的简单比较:[2]

┌────────┬──────────────┬────────────────┐

││信息集成│知识集成│

├────────┼──────────────┼────────────────┤

│集成目标│信息的有效利用 │知识的创新 │

├────────┼──────────────┼────────────────┤

│集成对象│信息(结构化的数据)│知识(信息的应用) │

├────────┼──────────────┼────────────────┤

│显性还是隐性│集成的信息都是显性的│集成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

├────────┼──────────────┼────────────────┤

│集成内容│对数据库的检索、排序、统计 │对集体知识的挖掘、共享和集成;知│

│││识的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过程 │

├────────┼──────────────┼────────────────┤

│集成过程的性质 │确定性 │非确定性│

├────────┼──────────────┼────────────────┤

│集成过程的结构 │结构化的过程│非结构化的过程 │

├────────┼──────────────┼────────────────┤

│集成过程的重复性│可重复 │很少或不可重复 │

├────────┼──────────────┼────────────────┤

│集成过程的特征 │数据密集型、技术型 │知识密集型,社会技术型 │

├────────┼──────────────┼────────────────┤

│关键技术│异构的信息的集成技术;不同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过程│

││息处理系统间的集成技术 │的集成平台和工具;组织管理模式 │

└────────┴──────────────┴────────────────┘

知识集成与信息集成的比较

1.3知识集成工具

知识集成工具的目的是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过程集成起来,将知识与特定过程和不确定性进行动态匹配。知识集成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4]

知识库管理系统:对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知识转化工具:通过集体协作、过滤和语义技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知识发现工具:从技术创新集群数据库发现有用的知识进行整合。

知识集成平台:该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知识交流。

2 知识集成模型

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每个员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求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得到充分的共享,使知识资源得到有机的集成,实现“1+1>2”的整体效果。知识集成模型用以描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帮助企业充分实现知识共享,获得核心竞争力。知识集成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型:

2.1基于认识论的SECI模型

基于认识论的观点,企业中的知识集成,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集成,其集成模式有四种: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产生情感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知识外部化(Externalization),产生概念化知识;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知识综合化(Combination),产生系统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知识内部化(Internalization),产生操作知识。知识经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以及内部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如图:[5]

基于认识论的SECI模型

(1)知识社会化集成

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即知识在员工之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关键是如何使员工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并为组织所共享。企业文化、组织管理机制和集成工具是促进知识集成的重要手段,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知识集成的基本技术。员工可以通过会议系统、电子邮件、讨论版等网络交流方式,使私有的知识变成共享的知识,使支离破碎的知识变成完整的独创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交流和集成产生出新的知识。

(2)知识外部化集成

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很好地开发、积蓄和利用自己的隐性知识资源,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并进行显性集成,为企业及其员工所共有,以创造更多的价值。降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一般通过会议系统、个人主页、知识库管理系统等,员工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转变成共享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通常难以表达,因此往往通过隐喻、类推、丰富地语言想象、故事、可视化工具、模型、图标等支持转换。这种模式对整个企业管理知识创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3)知识综合化集成

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是组织将一些分散的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使其有序化,以便在组织范围内使新的知识得以共享。另外,通过对知识的分类等,加速知识的系统化和优化,提高现有知识的转换和转移速度,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

(4)知识内部化集成

当显性知识被企业群体共享时,企业群体中的有关合作者开始将该显性知识内部化。通过培训和先进的知识传播工具向企业员工提供他所需要的最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2.2基于本体论的ITOI模型

基于本体论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个体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团队知识(Team Knowledge)、组织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和组织间知识(Inter-Organization Knowledge)四种。这四种知识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的集成,即知识集成的ITOI模式,如图:

基于本体论的ITOI模型

(1)个体知识集成

个体知识是由经过时间和空间积累的个人经历构成的,并且在人类大脑中处理加工完成的,这些知识与其他个体以及企业管理环境的性质紧密相关。其中的大脑加工过程或者以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方法、运用因果联系或清楚正式的结构化推理创造显性知识,或者通过感性的、个人的主观的推理创造隐性知识。

(2)团队知识集成

团队是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开放系统,这些不同的个体通过SECI过程不断积累知识。一方面,团队不断从更高层面的系统中获取知识,这些系统构成团队的组织层面环境和组织之间层面环境。另一方面,团队还不断从其企业成员中获取知识。在不同的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察、模仿和实践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构建共享的知识集合,这个知识集合不被任何个体拥有,它具有团队特征。同时,当团队运用隐喻、类比和模型表示其隐性知识时,就会产生团队共享的显性知识集合,从而发生团队层面的外部化过程。通过正式推理、逻辑推理和对话方式对显性知识进行合并,并赋予团队汇总组合的能力。最后当知识与实践和经验紧密相关时,知识就会变得具有高度独特性、个人化和主观性,此时就会发生团队层面的内部化过程。

(3)组织知识集成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团队组成,而这些团队又由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相关,这又使得组织可以从更高的系统——组织之间层面获取知识。另外,组成企业的团队和个体从自己的知识集合中不断为企业提供有利因素,这些因素丰富了组织知识集合,并且激发了组织层面的知识SECI的集成过程。

(4)组织间知识集成

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许多主体,例如客户、供应商、政府、公共部门等,组织和其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为组织之间的知识SECI的集成过程提供刺激和知识。由此可见,宽泛、一般的环境也会进行知识的SECI集成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知识范围角度的知识集成立体模型,如图:[6]

知识集成立体模型

3 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知识集成

3.1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知识吸纳能力

培训是一种从内部提升知识学习、吸收、共享能力的办法。为了使员工能与工作需求同步成长,目前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都有完善的培训计划。一方面,灵活运用管理咨询公司举办的公开研讨班;另一方面,选定重点主题,在企业内部针对全体主管甚至全体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课堂学习与互动,增进知识存量,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员工知识吸纳能力,促进知识集成。

3.2有效激励,促进知识集成

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这些知识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通常企业员工用自己所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不愿意与其它人共享知识,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同时,隐性知识的形成,是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创造,是投入了巨大成本的。知识垄断下的利润是成本回收的保证。员工在知识共享问题上,会对垄断利益与补偿利益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的高额者。为了保障知识拥有者的利益,企业就应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并且使补偿额度高于垄断利益,用利益来驱动隐性知识的共享。

3.3创建有利于知识集成的学习型组织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实施的,企业内部的沟通有着很难跨越的层级鸿沟,这种组织模式阻断了员工之间的交流,给知识集成设置了障碍。而“学习型组织”是激励员工通过组织的学习,不断获得知识资源,更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组织结构,它提倡的是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充分发挥知识团队的高效率。这样的组织结构,为挖掘、交流和共享和集成知识创造了条件,它使企业的各层次的员工在组织学习中面对面的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把属于个人拥有或未被认识的隐性知识发掘出来,并在组织中传递和转移,从而达到隐性知识集成的目的。

3.4建立有利于知识集成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以员工个人为基础的,所以应从人本角度出发,建立有利于知识集成的企业文化氛围,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例如,通过不定期召开小范围的员工交流会;鼓励不固定的员工协作关系;促成企业家庭式的信息交流气氛;鼓励员工非工作接触关系等具体方法,来创立开放、灵活、共享的环境,使员工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共享知识。

3.5建立基于网络的大范围的跨企业的动态知识集成体

对于这种知识集成,除了要有畅通发达的信息网络外,特别需要克服人类的许多弱点,真正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帮助的氛围,建立起一种创新群体文化。协作者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知识集成体;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对合作伙伴信誉进行监督,对协同中的“投机取巧倾向”进行有效防范。大范围的跨企业知识集成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标签:;  

知识整合:意义与模式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