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礼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宁陕中学 711600
【摘要】“导学案教学”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一课一案”的实效性更值得研究。本人在“学案导学”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得到了较成功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1+3” 小单元 大学案 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84-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化学教学,在运用“导学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发展,初步探索总结出了高中化学“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
一、“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2.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设置的思想意义:
传统课程是——线性课程,最大缺陷是“只有一个起点,只要中间有一部分学不好,其余都难以学好”。因此,传统备课是按教材前后顺序来逐节备课。
新课程是——块状课程。以模块本身为基本单位,保持模块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强调不同单元(或主题)内容的内在连续性。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he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处理教材内容实行先行组织者策略。
新课程教材的每个主题已经是最小单元,不容拆解,但是,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效地整合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便于高效学习却大有文章可做。
4.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
5.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
变“一课一案”为“一案三课”,变“一案一学”为“一案三习”,小单元整合,大学案统领。即“三合一,一统三”。师生关系——主导加主体,时空关系——课内加课外,学习方式——自主加合作,学习内容——教材加“大学案”。
三、“1+3小单元大学案”的基本含义:
四个“1”——利用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目的、整合一个(小)单元,编写一份学案。即围绕师生减负,课堂高效这个目的,打破传统的课时划分,将每一个小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编写一份大学案,使学案、教案、练案“三案合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个“3”——花费三个课时(时间分配)、进行三次学习(学案实施)、递进三个层次(学案编写)、达成三维目标(过程生成)。
可形象概括为:“一曲三乐章,递进三重唱;学研为中心,导案来统领;交流与合作,小组是保证”。
四、“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份大学案统领至少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进行三次学习,即“一案三课”。三次学习均围绕这份大学案反复“捶打”,在“捶打“中升华认知水平、梯级递进综合能力、深度体验方法过程,最终实现”炉火纯青”,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得到发展,有意无意间达成三维目标。
第一次学习(1课时):自主探究整体感知,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通过自学、自说、自问、“兵教兵”、“兵问兵”等方式对学案第一次“糅合”,对本单元内容整体认知,初步解决学案预设问题,小组内形成一致的认识。
第二次学习(1-2课时):适度展示、充分研讨、适时讲解答疑解惑。对学案进行“打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和例证强化,指导学生解决疑点问题。
第三次学习(1课时):反刍归纳提炼要点,综合运用巩固训练。对学案进行“锤炼”。
类似于对小单元的复习。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学案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要点,学会运用,当堂落实“巩固练习”板块。
以大学案为统领,教学内容整体推进,举“一”反“三”,深度“耕耘”,在填补“空白”,破译“问号”的同时,师生共同完成了大学案的“编织”,并将作为日后复习资料而保存。
五、“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的成效与特色。
通过实践和对比研究发现,高中化学运用“1+3小单元大学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实现了三个提高,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一课一案”,教的更有效,学的更愉快,考的更满意,缘于以下三个创新特色。
1.高度整合。大学案不是说内容多,也绝不是3个课时案的简单叠加,大学案之“大”是指功能强大,整合度高。
2.减轻负担。实行“一案三课”,整合简化了“课时案”的诸多环节,化解了“一课一案”的多个矛盾。由于大学案是深度加工教材的产品,将教材上的一些重要习题设计成“问题”编入学案,因此不再布置课外作业,“减负”得以实现。如何解决训练不足的问题呢?一般是一个小单元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过关检测。
3.亮点更“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案导学的亮点,也是完成“课时案”的“瓶颈”。实践证明,“一案三课”,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运用更灵便,时间更充裕,小组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案导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林毓锜.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衣敏之.几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教学》2004.3
论文作者:王国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学案论文; 单元论文; 课时论文; 一案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内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