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良[1]2000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品出口及其市场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当前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品出口及其市场定位结合起来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笔者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的含义与范畴,然后将技术作为外生与内生变量纳入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的框架中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出口的国际差距及成因,在总结我国实践和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性,最后从铱星公司破产的案例分析入手,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与市场国际化下的需求相似理论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定位。
郭萍[2]2005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创建研究》文中提出21 世纪是各国高技术竞争的世纪,各国纷纷将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能否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高技术市场不断的细分化和消费者品牌意识的逐步加强,使得品牌在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建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理论水平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迈向国际化的步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快速建立强势品牌成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整合研究营销界普遍流行的经典品牌理论的基础上,初步确定高新技术品牌创建应当包括品牌环境分析、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推广四个阶段,它们之间前后衔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闭环系统;提出要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而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抽象的、相对泛化的一种理念性的东西,用它来指导品牌识别系统的构建以及品牌推广活动;同时分析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创建与传统企业品牌创建的区别不联系,从而为本文后面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与国外高科技品牌相对比,分析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利用上述理论深入探究了其形成原因,力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希冀能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建活动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品牌创建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努力探索并不断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品牌创建理论的新形势、新变化。
付丹[3]2008年在《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国家、地区间的经济竞争逐步演变为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独有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为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已成为生产要素活跃、技术创新显着、人才效应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关系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间的相互关系、作用过程和效应,更好地配置系统资源使二者协同发展,达到区域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共同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论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高新技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入手,以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者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两者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两者间的作用机制和协同机制为核心,以互动机制评价为保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论文在研究和吸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自的涵义、功能和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框架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而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创新提供外部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的整体框架。本文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原因,并从结构要素视角揭示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协整理论为基础,借助国家高新区的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贡献率的测度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论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及影响区域经济的其它因素等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借助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演化的布鲁塞尔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深入剖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建立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借助协同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五流联动”模型,并利用序参量描述了两者间的有序关联及协同机理。从政策协同、金融协同、技术协同和制度协同等方面分析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途径。论文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了两者间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积分法的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最后从宏观调控和微观基础建设两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孙养学[4]2006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特质的现代生物物质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被应用于更多的产业领域。但是作为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产品生产和营销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AHTE)却未得到充分扩张和快速成长。因此,如何实现AHTE持续成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AHTE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论文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为技术路线,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AHTE生成背景、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揭示其生命周期特征;抓住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分析影响其成长因素,探讨成长培育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成长模型,并通过杨凌AHTE样本资料进行成长性度量,提出了AHTE成长的战略对策。论文由八章构成,摘要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从农业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农业发展呼唤AHTE和农业科技企业家追求成长的大背景下,论证了AHTE成长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和AHTE成长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AHTE成长的立论之基。即生命论、资源论和方式论。生命是成长的支点,没有生命就无从成长。AHTE的生命性表现在技术、产品和生产系统的生命性,从生命遗传、延续和成长的本质上看,其成长的生命基因就是难以模仿的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资源是成长的动力,没有资源就缺失了成长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冗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资源聚集、配置和利用是企业资源成长的叁个关键环节;方式是成长的路径,方式不当便找不到成长的通道。AHTE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叁种成长形态和五种成长路经。通过“叁论”阐明了AHTE成长的规律性。第叁章AHTE生成与现状剖析。本章着重探讨AHTE的六大特点、生成的四大类型和五大技术分类,并通过袁隆高科、锦绣大地、大连韩伟叁个典型案例论述了AHTE生成过程和技术基础。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国内有关企业调研,提出了AHTE存在主要问题是企业成长不足。第四章影响AHTE成长的主要因素。本章深入分析了影响AHTE成长的五大因素。技术是AHTE成长的第一影响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长曲线。环境与AHTE成长具有高度相关性,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更表现为外部环境因素通过企业自身组织机制的传导,转变为企业内部成长的动力或阻力。资本与
李海超[5]2006年在《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评价及战略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各地致力于高新技术发展,已呈现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对于黑龙江省,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其发挥后发优势和科技创新的潜力,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发展黑龙江省经济的核心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高技术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本文对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评价及战略构建进行了研究。 论文首先从高技术企业、企业成长、企业战略叁个角度系统全面地介绍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选取美国硅谷和中国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成因,总结中美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律,得出发展高技术企业的总体思路;其次,从企业自身成长状况和外部环境建设状况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现状,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展开评价;再次,运用SWOT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战略环境与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并进一步探究高技术企业成长战略成功的环境要素和条件要素,论证两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战略进行构建,遵循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战略构建的原则和目标,从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外部环境和高技术企业自身提高成长能力两个方面,提出黑龙江省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战略的具体对策。 论文研究成果填补了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的空白,对促进我省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促使黑龙江省调整出台或实施一系列有利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服务政策、人才政策、融资政策等,为高技术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运用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评价体系为高技术企业把脉,使之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成长,在我省GDP和全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德东[6]2007年在《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创业投资公司为管理主体,以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为管理客体,在界定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因素和风险管理含义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环境风险、筹资风险、代理风险、项目选择风险、投资后企业经营风险和退出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36家创业投资公司和40家受资农业创业企业的调查,在风险现状、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管理的认知、项目选择中的信息来源和障碍、代理风险的表现、投资后的监控、增值服务的供求以及退出渠道选择等方面获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全程控制机制。按照逻辑关系与结构,将论文分为十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客观评述,概括出值得本研究借鉴的重要观点、主要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借鉴Tybjee和Bruno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突出了实证分析法在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第二章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体系入手,论证了创业投资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界定了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涵,比较了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与一般风险管理的异同。本文是以创业投资公司为风险管理主体,因此,在定性分析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筹资风险、代理风险、项目评价风险、投资后企业经营风险和退出风险管理机制在内的研究理论框架,其中创业投资家代理风险不是本文研究对象,没有重点论述。第叁章是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现状分析。系统分析了投资农业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利用创业投资的农业企业的类型和特点,证明目前的国内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外资创业投资兴盛而内资创业投资萎缩,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没有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力支持。对36家创业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创业投资主体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蕴涵风险较大,引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风险管理问题。第四章是对影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环境风险因素的分析,包括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和人才环境等5个方面。通过与创业投资发达国家相关外部环境因素的比较研究,论证我国在上述5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发展形成制约或障碍,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外部环境虽然不是创业投资公司风险管理的对象,但环境对风险管理的间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政府加以改革、完善,为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发展提供外在保障。最后对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外部环境风险给出了政策建议。第五章主要研究筹资风险,在对比分析中美创业投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认为由于现存的制度障碍,造成我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单一。创业投资公司对筹资风险的识别是通过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赋以不同的风险值,构建了创业投资公司筹资风险评价模型。筹资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是确定资金来源和资金规模,建立高效的组织制度如有限合伙制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第六章从激励、约束和风险分担叁方面论证农业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管理。在激励机制构建上,从报酬激励、声誉激励和控制权激励叁方面展开,给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激励机制对策;在约束机制构建上,从投资前契约、投资后管理和投资退出叁个阶段展开,给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约束机制对策。最后在实证调查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风险意识和风险倾向的基础上,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分担模型。第七章从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两方面分析了项目选择风险管理。决策程序方面,通过调查,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的来源和评审信息障碍,通过比较,认为我国创业投资公司集体决策存在“硬约束、软激励”风险,国外创业投资公司得益于其完善的中介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信息网络,而我国的中介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不完善。在决策方法上,对比分析了DCF评价法、指标评估法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了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决策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公司制下的激励约束、信息网络建设和基于真实期权理论的项目价值评价方法在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的应用。第八章从监控和增值服务两方面论证农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在监控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从监控的方式、手段和监控障碍叁方面论证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在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在增值服务方面,通过实证调查从服务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增值服务的供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第九章从退出渠道选择和退出时机选择两方面论证创业投资退出风险管理。在退出渠道选择上,通过实证调查,从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退出渠道选择上存在的预期过高和退出渠道不通畅问题;在退出时机选择上,构建了创业投资中止模型;最后给出了退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第十章是论文的结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对整个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没有涉及或没有深入的问题做了点评。
周慧[7]2002年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其资金投入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并存的特征,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因而,探讨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要求的多种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极其融资需求的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表现出优于传统产业的高成长性的同时,也无法摆脱其高风险性,其中包括高科技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难以确定投资预算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造成了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随后,论文归纳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主要目的、基本成本和风险,并简要介绍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以便为融资方式分析及选择提供一般性指导。论文的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形式、资金量与需求期限之间的关系。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以科研开发为主的种子阶段和已进入产业化能很快收回投资的成熟阶段,资金的缺口不是很大,在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则需要长期的较大数量的资金投入,这两个阶段正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第四部分介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以期能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的合理定位提供参考。 论文在分析传统融资方式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多种融资方式。主要结论是:(1)传统融资方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稳健为首要原则的银行融资在风险和收益的衡量上更注重风险的大小,而处于起步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往往因风险过高而得不到银行贷款。高科技企业在发展的初、中期也很难达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标准。(2)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融资:处于种子期,进行初始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适宜实行内源融资的办法,采取独资、合伙等法律形式将个人的风险与收益紧密联系起来;处于创业期和扩展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本需求增大,经营管理的难度提高,需要风险投资家参与投资和参与经营;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3)风险投资、证券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下的融资辅导体系对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作为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机制的出现及时解除了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风险资本已成为培育高科技企业的主力;二板或主板证券市场上市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风险投资者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收益的重要出口;除常规的融资方式外,还要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融资安排,如政府创新基金资助、民间风险投资等。 最后,论文对新浪公司的吸纳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策略进行了实例分析。
于春红[8]2006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今天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综合国力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金融视角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资本筹措与运用的过程即金融过程;高新技术企业实质是技术和金融的有机结合体。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有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体系的支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尽如人意。本论文以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从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经验,试图设计一个能进一步促进和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 本文首先致力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总体框架的研究。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特征及其对融资体系的需求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现状,并且对美国和印度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进行剖析,吸取其经验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叁重一主两翼的融资体系总体框架,即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体,以竞争性银行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为两翼;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以创业资本市场为主体,以主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两翼;在创业资本市场中,以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以非正式的创业资本市场和有组织的创业资本市场为两翼的融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复杂系统特征。 然后,对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构建适应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对创业板市场的构建,场外交易市场的整合与发展,以及非正规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构建适应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竞争性银行体系的基本构想,探讨了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以及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高科技
姜钰[9]2005年在《我国高新技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及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其中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各国在竞争中耿胜的“制高点”,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走上了技术发展之路,技术创新成了热门话题。高新技术以其独特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但高新技术产业化常常伴随着高失败率,高竞争和各个环节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等风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认识还很不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这些使研究高新技术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通过本文对高新技术项目风险的研究,期望增强企业对高新技术项目的风险意识,促进高新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 本文主要分4部分(6个章节),在第1部分(第1章和第2章),本文将主要交待文章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创新之处等论文的基本概况和论文赖以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高新技术项目风险分析评价的理论依据,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的概念、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要素构成等问题进行分析;第2部分(第3章)概括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我国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第3部分(第4章和第5章)在分析高新技术项目风险产生原因的分类和风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就影响高新技术项目的风险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叁大一级风险因素指标和数十个二级风险因素指标。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要素系统,企业能力要素系统和项目本身要素系统叁方面,并将一种崭新的方法—模糊聚类方法引入到项目评价中,建立了我国高新技术项目风险评价模型。第4部分(第6章)在对高新技术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我国高新技术项目风险进行了对策研究。
李国伟[10]2006年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总体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短,技术积累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造成在经营过程中的失误。因此,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规律,对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成长特殊性的认识,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成功率,进而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和成长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受到了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产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它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然后,从企业、产业和环境叁个层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个层面具体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分析。认为企业、产业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叁个层面的因素。企业成长不仅要有内部资源能力的整合,产业的资源补给和较大的产业市场,还需要有政策、区域能力等的支持。最后,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叁个层面影响因素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得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整体态势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重要性排序。建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抓住成长的主要矛盾,投入更多的资源,促使企业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从叁个层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但是,限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水平,本论文还主要停留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普遍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对个别特定因素做出深入研究。同时,没有跨地区的样本对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也形成了一定制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继续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品出口及其市场定位[D]. 杨宝良. 湖南大学. 2000
[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创建研究[D]. 郭萍. 天津财经学院. 2005
[3].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 付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孙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 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评价及战略构建研究[D]. 李海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6]. 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 房德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7].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 周慧. 中南大学. 2002
[8].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 于春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9]. 我国高新技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 姜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10].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D]. 李国伟. 湖南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创业资金论文; 创业资源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创业论文; 风投论文; 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