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发展观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论文,发展观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我刊从去年以来,在政治栏目中发表了有关研究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文章,反映很好。最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全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的通知,为此,我刊将在政治栏目中继续进行有关内容的专题讨论,请广大读者踊跃参加并积极投稿。
邓小平关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论述,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上,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观点。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唯物辩证发展观的新贡献,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指南。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发展中国的新思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有过明确的论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是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斯大林晚年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他把人民群众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当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此,尽管他后来有所觉察,但并没有纠正这一理论偏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纠正了斯大林的理论失误,肯定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认定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毛泽东还高瞻远瞩地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他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对于如何使已经失去了活力的中国社会主义走出困境,还是没有破题。
没有限制,就不会有突破,没有突破就不能发展。“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①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要有新举措。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动力的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突破口,提出了通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外在动力。
“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②“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确立,成为立国之本,强国富民之路。
创办经济特区,以经济特区为龙头带动内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并同世界大市场接轨,是我们跻身于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一主多从,多轨多轮驱动,对于加速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课题,开创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途径。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突出的实践性,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发展。
二、关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所说的稳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其中稳定的国内环境是基本的。如果“国家混乱,人心涣散”,那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④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当然,事情都是辩证的,经济不发展,政治稳定也难以持久。就世界而言,也是如此,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其二,党的基本路线的稳定,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动摇了它,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其三,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了“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⑤在稳定与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特别重视发展。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他强调“能发展就不要阻挡”,⑥并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⑦邓小平发展了发展的观念,强化了发展的意识,开拓了发展的思路,反映着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的强烈愿望。发展,功在当代,惠在未来。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无论从时间(时域)的持续,还是从空间(地域)的延伸讲,都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都是对“历史形态”和“既定形态”的辩证否定。
发展是客观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然也是人们主观上应该自觉遵守的原则。发展作为向上向前的运动,它与前进相伴随,与壮大相联系,与进步相同一,发展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发展是事物自身的生命。事物总是以强硬的态度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因此,我们在自己的行动中应该自觉地把发展当作最高原则,使其它服从于它,让步于它。稳定与协调同发展相比,它属软道理。软道理并非不重要,因为没有稳定与协调,或者会造成经济关系的畸重畸轻,严重比例失调,以致导致大起大落;或者会形成无序发展,从而延缓发展速度,这都是发展中的大忌。因此,邓小平一再提醒我们,要注意稳定协调地发展;但是,稳定与协调又不能强调得过分了。强调得不适当,会使人们谨小慎微,迈不开步子,丧失发展的有利时机,延误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应当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高的稳定。脱离稳定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离开发展的稳定是虚假的稳定。邓小平关于稳定与发展是相对和绝对关系的理论,既是哲学原理,也是我国经济工作根本的指导方针。
三、关于发展的速度问题
加快发展经济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论点之一。他指出:“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于后退”,⑧道理何在?一是中国现代化起点低,起步晚。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不能不讲速度,否则,“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⑨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是“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⑩邓小平指出:“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11)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12)“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13)“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14)很明显,发展的速度问题不光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只有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经济,才能坚定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走进前列,当然我们还是要注意,我们决不能因强调速度再走盲目追求产值速度和扩大投资的老路,而是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求得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为此,邓小平又指出:“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定协调地发展。”(15)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成就斐然,举世瞩目,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方国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式问题
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16)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就将是若干个经济发展台阶。“台阶论”就是“阶段发展论”,它是以跳跃式推进的,是波浪式前进的。一个台阶就是一个阶段性部分质变,若干个台阶就是若干个阶段部分质变,最后产生全局性的根本质变。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实现跳跃式发展,不仅在于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还在于我国是一个迟发展国家,因而它具有“后发优势”。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机械化、电气化到自动化、电子化,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迟发展国家完全可能在一些重要的领域,跳过传统工业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采用比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性的跨越,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落后者的特权”,即“后发优势”。由此看来,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地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能够办到的。邓小平创造性地把事物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渐进性与飞跃性、曲折性与前进性以及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原理,巧妙地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为唯物辩证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五、关于在不平衡中求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总结了过去我国“一刀切”、“齐步走”式的共同富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构想。他指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先发展,快些发展,这些地区发展起来了,再去带动中西部地区、内陆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中,承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采取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大富帮小富,富裕济贫困的滚动式的发展模式,要比“穷富拉平”、“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好得多。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由于我们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步富裕”,到头来是普遍贫穷。
各个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在其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出现先后快慢的差别是必然的,因此,产生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群众之间的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只能让穷的变富,不能让富的变穷。这种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差别性,正是事物发展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它体现出唯物辩证法。
平衡是必须重视的,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契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不能做到绝对的平衡,期望绝对平衡的发展那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把要求绝对平衡的发展当作自己工作的指导方针,事实上会阻挡发展。在相对平衡中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平衡会经常被打破,但还会建立起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我们只能在动态中求得积极的平衡。
不平衡并不完全是坏事。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点燃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都是依据了不平衡原理。事实上,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作才有重点,才有中心,才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才能实现以纲带目的目的。
承认不平衡可以避免平均主义、“一刀切”,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优先发展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推动作用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一个经济部门,还是整个社会机体,它自身都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一旦核心要素发生失控时,它必然波及其它要素乃至影响整体。因此,我们还是要注意宏观调控,注意综合平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在不平衡中强调平衡。经济争强,文明争先,二者不可偏废。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逐步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社会发展体现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我们重物质而轻精神,势必是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此,邓小平严肃地指出,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都超过亚洲的“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不抓不行,精神文明建设不行再抓”的操作意识是不高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提供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事实上的不平衡如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危险,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对于不平衡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都看到了,这才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六、关于发展和实践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过程中,邓小平特别重视发展,也格外强调实践,他把建设融于发展之中,把发展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都是在改革开放创造性实践中实现的。这里,他把发展观与实践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他重在实践,意在开拓,探索新路,旨在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一再倡导“试”的精神,敢不敢、要不要试,直接关系到能否冲破旧模式、开创新局面的大问题,“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9)他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20)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改革开放的办法去哪里找?“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21)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先于存在、先于实践、先于经验的认识是不存在的。实践出经验,实践出办法。实践在前,真知在后,一切真知都发源于实践。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改革开放正确认识的源泉。改革开放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2)所谓看准,就是在试验以前,对实践客体作超前反映,实施科学预测,进行积极论证,“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23)这表明,我们的试和闯,决不是盲目行动和鲁莽从事,决不是跟着感觉走。为此,邓小平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认真实践,这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假如我们坐而论道,不敢闯不敢试,那就肯定“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4)“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25)试验就允许有失败。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有的措施效果愈来愈显著,有的办法弊端愈来愈明显;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正。在改革开放乃至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进行新创造。实践无终点,发展无止境。实践开拓发展的思路,发展丰富实践的内容,实践推动发展,发展深化实践。发展作为争取未来的运动和实现期望的过程,二者都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之中。
注释:
②⑥⑧⑩(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①③④⑤⑦⑨(11)(12)(13)(16)(17)(18)(19)(20)(21)(23)(2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3页,第357页,第289页,第377页,第265页,第280页,第356页,第355页,第261页,第376页,第374页,第378页,第368页,第259页,第382页,第177页,第267页。
(22)(2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