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长期规律口服抗精神疾病药物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特点论文_曾慧琴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 湖南 421001

【摘 要】目的:探讨长期规律口服抗精神疾病药物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患者采取氯氮平治疗,对照组63例患者采取氯丙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肝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63例患者肝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3例患者肝生化指标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应用时导致肝损害的潜在诱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肝脏功能受损较轻,值得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抗精神疾病药物;肝生化指标;氯氮平;精神分裂症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biochemical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regular oral antipsychotic drugs. METHODS:A total of 126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July 2018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lozapine,and 6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hlorpromazine. The liver bi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ver biochemica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63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treatment,the abnormality of liver biochemical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antipsychotic drugs leads to the potential cause of liver damage.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have less impaired liver function and are worthy of widespread promo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ntipsychotic drugs;liver biochemical indicators;clozapine;schizophrenia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经济需求上升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等,使得精神疾病人群逐渐增加,而抗精神疾病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由于抗精神疾病药物如氯丙臻、奋乃静等药代学特点会给肝脏造成较大的的生理负荷,很容易在长期不间断的服药下损害肝脏功能[1]。鉴于抗精神疾病药物具有诸多不良反应,临床为了改善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人群的预后,开始不断研发新的抗精神疾病药物,除了第一代经典抗精神疾病药物外氯氮平以及齐拉西酮等被广泛利用[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氯丙臻等经典药物及氯氮平等非典型药物分别治疗,以此总结长期规律口服抗精神疾病药物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特点,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126例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药物依从性差者。(2)近期有应用其他抗精神疾病药物者。(3)治疗前肝肾功能不全者。(4)药物滥用及药物成瘾者。

观察组63例患者采取氯氮平治疗,患者年龄最小的26.6岁,年龄最大的77.4岁,平均年龄(51.35±4.52)岁,其中男38例,女25例。对照组63例患者采取氯丙臻治疗,患者年龄最小的26.8岁,年龄最大的77.6岁,平均年龄(51.27±4.75)岁,其中男19例,女24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63例患者采取氯氮平(【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03331;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每天1次,起始剂量为25mg,根据患者年龄以及病情适当增加剂量。对照组63例患者采取氯丙臻治疗,起始剂量为50mg/d,同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药物剂量。两组患者服药期间禁止服用其他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不良作用的药物。除此之外告知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饮食给肝功能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两月后开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

1.3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126例患者取清晨静脉血,检测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等。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126例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非正态数据采用Median(IQR)。计量资料如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63例患者肝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3例患者肝生化指标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肝生化指标对比

2.2 两组肝功能异常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63例患者中肝功能发生率为7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5例,发生率为23.8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2,P=0.000)。

3 讨论

在环境因素、个人性格因素以及社会压力等影响下使得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在精神疾病发生率增高的环境下,如何采取药物治疗避免患者各种生理、心理障碍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是临床重点讨论的课题。目前多采用两种抗精神疾病药物对精神疾病,即本文中以氯丙臻为代表的经典抗精神疾病药物及以氯氮平为代表的非经典抗精神疾病药物[3]。

本次研究发现经典抗精神疾病药物对肝功能损害较非经典抗精神疾病药物更为严重。这主要是由长期不断服药下容易影响胆汁分泌,其以本次研究中应用的氯丙臻为代表,还包括大部分吩噻嗪类抗精神疾病药物,此种药物容易损伤胆管上级细胞,进而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在胆汁淤积下肝功能生化指标会出现异常波动。临床常用的两种经典与非经典药物均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这主要是由于药物代谢时会产生一定的肝毒性,当肝毒性不断累积并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即会导致肝功能受损,在长期规律用药下肝损害会逐渐严重,此类肝损害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4]。抗精神疾病药物还会影响肝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待肝细胞出现损伤后会观察到肝细胞肿大,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此种病变类似于脂肪肝,主要是由于肝细胞的胞质内充满脂泡。此外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丙戊酸钠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有较高几率发生肝脂肪变,并且在长期服用此种药物还可使潜在的肝脂肪变加剧恶化,鉴于脂肪肝是目前临床公认的高风险疾病,可导致隐源性肝硬化,所以此类药物的使用需要重点观察患者能否耐用。此外抗精神病药物还会加剧患者的肝功能代谢符和,使得代谢症候群的风险增加,进而影响肝脏。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总体影响虽低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但是在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却高于第一代抗精神疾病药物。有研究表抗精神病药物可影响糖脂代谢,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则其患有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疾病的风险则高于正常者。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肝功能等血生化监测,可于3月左右进行定期检查,并配备常规的护肝药物,而高风险患者应密切监测,可将定期监测周期缩短为1月,避免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对血脂等其余监测也需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肝脏生化异常,则应立即停药,如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则需鉴别停用具体药物种类,或者减少用药剂量,待患者血清学指标回复后再行常规用药,更换治疗药物种类也有利于减轻肝功能负荷,促使肝功能生化指标恢复正常[5~6]。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密切监测肝脏生化有利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定期评估肝纤维化指标,对及时发现肝纤维化以及其余严重肝损害疾病有重要意义[7]。本次研究中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肝脏功能受损较轻,提示临床应加强个性化用药。

综上所述,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应用时导致肝损害的潜在诱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肝脏功能受损较轻,密切监测肝脏生化以及常规保肝治疗有利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古丽&#;阿不都克然木,王艳. 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超声检查结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45-46.

[2]陶云海,申变红,朱春燕,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肝脏及血脂变化情况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559-560.

[3]韩剑峰.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0):1450-1451.

[4]安莉,韩敏.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血清生化指标及病毒载量变化[J]. 医疗装备,2017,30(20):36-37.

[5]张巍,曹敏,张利伟,等.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装备,2016,13(6):90-94.

[6]王雅君,赵红阳. 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IL-18、NO水平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735-1737.

[7]杨君洋,齐唐凯,张仁芳,等. 119例艾滋病患者并发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8):1537-1542.

论文作者:曾慧琴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探讨长期规律口服抗精神疾病药物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特点论文_曾慧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