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境内的蒙古民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论文,俄罗斯论文,境内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生活着一百多个民族。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雅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土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的阿尔泰共和国等地生活着的布里雅特、卡尔梅克,土瓦、阿尔泰人与蒙古族有着亲近的族源,相同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民族中的一些部族演变而成的,几百年来,他们同俄罗斯和其他民族一道繁衍生息,为家乡的繁荣和俄罗斯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布里雅特蒙古人
布里雅特是蒙古族一个部的名称。布里雅特蒙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周围和外贝加尔地区。17世纪,蒙古各部失去了统一,在清政府征服蒙古之时,俄罗斯帝国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领土。当时的蒙古王公和人民与俄罗斯帝国当局和入侵者进行了各种交涉和斗争,但最终在1646—1666年间被哥萨克领主占领了布里雅特的部分地区。1727年,中俄之间签定布连斯基条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当时外蒙古属中国清朝统治),布里雅特归俄罗斯帝国。
19—20世纪,布里雅特成为沙俄农业和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也震醒了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各族人民,布里雅特人民驱逐了白匪统治,于1923年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布里雅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后改为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首都定为乌兰乌德市,意为“红色大门”。
布里雅特蒙古族是个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建国初期,从事定居经济活动的占53.9%,从事半游牧经济活动的约占40.1%,从事狩猎业的占0.3%。建国之后,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的主要工业有:飞机制造业、矿山工厂、林业和木材加工业、建材工业等。
布里雅特人与其它蒙古族一样,祖祖辈辈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20年代中期,布里雅特进行了文字改革,以俄文替代了传统文字,这一文字一直使用至今,出版了大量的报刊书籍,对布里雅特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布里雅特人的传统文化的承传却非常不利。
布里雅特蒙古人始信萨满教,17世纪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他们也成为虔诚的喇嘛教徒。革命前,这一地区有200多座喇嘛寺。但在1937年——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有1.1万多个文化人士遭迫害,众多寺院被毁,严重伤害了布里雅特人民的民族感情。
8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的“改革”进程,布里雅特的政治、社会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布里雅特共和国,为独立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民族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一些重要的喇嘛寺院和历史文化古迹被修复,僧侣和教徒人数逐年增多,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也开始增加。
布里雅特城市人口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已基本上俄罗斯化,但牧区人口依然保持本民族语言、传统服装、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布里雅特蒙古族在俄罗斯联邦的赤塔州、阿穆尔州,伊尔库茨克,阿卡、乌丝汀沃尔德布里雅特自治区等地也有一少部分,在蒙古国的东方省和我国的呼伦贝尔盟也居住着一些布里雅特,他们之间有许多亲属关系,所以民间往来也十分频繁。
卡尔梅克蒙古人
提起1771年率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畔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渥巴锡汗人们可能并不陌生,但对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可能不太了解。实际上,卡尔梅克人就是当时留在伏尔加河一带的土尔扈特人的后裔。相传,由于伏尔加河开裂,他们因无法渡河而留在了这里。“卡尔梅克”是“外来留居下来”的意思,而卡尔梅克人仍自称“卫拉特人”。
1920年,卡可梅克自治省成立,1935年成立自治共和国,1992年成为俄联邦中的卡尔梅克共和国。该共和国共33万人口(1990年),其中的17万为卡尔梅克人,15万为俄罗斯人,其余为其他民族。卡尔梅克人口主要由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人组成。现人口的67%生活在城市或居民点,首都额勒斯特市共有9万多人口。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里海北的黑土地带,面积7.61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适宜畜牧业和农业发展。建国70余年来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主要工业有机械、石油、天然气、冶金、建材等。畜产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业也较发达。
卡尔梅克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我国新疆蒙古族使用的文字),用俄、蒙两种文字出版报刊,但只有10%的人懂蒙古文。卡尔梅克人虽长期与蒙古族分离,生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人中间,但仍顽强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苏联解体,民族意识增强,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恢复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
卡尔梅克语因为没有与其它蒙古语方言相混杂,所以保留了相当多的古代蒙古语的特征,其基本词汇和畜牧业方面的术语至今与蒙古语其它方言相一致,但其它词汇几乎全部是借用俄语的,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名词术语。所以与蒙古族操其它方言的人交流有些难度,但基本上能相互理解。
土瓦人
土瓦旧称唐努兀梁海、兀梁海是蒙古族的一个部,由于唐努兀梁海长期与突厥人相混血,形成了现在的土瓦人。“土瓦”一词是20年代之后才开始广泛流传的。有些学者将其列入突厥人之列,但他们自认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些也自称是蒙古人。
唐努兀梁海地区一直是蒙古人的领地,1921年,成立唐努一土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划归俄罗斯,成立自冶州,1961年改名为自治共和国。该共和国面积为17.0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0.9万人,辖14个区,5个市和3个镇,首都为克兹勒市。
土瓦共和国居民的三分之二为土瓦人,其余三分之一为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维吾尔族人口。土瓦人由托金、索伊特、蒙古、布里雅特、兀梁海人混合而成,信仰喇嘛教。
土瓦地处亚洲中心,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形结合部,有萨彦岭和沙普沙利山脉,有叶尼塞河和土瓦盆地。这一地区水肥草美,森林茂密,自古就是畜牧和狩猎的好地方。现在主要工业有:采矿业、食品工业、金属加工、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和皮毛制革业。
土瓦人的传统服饰与蒙古族人的传统服饰大同小异。语言中突厥语成份较多,但基本词汇与蒙古语基本相同。
阿尔泰人
居住在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戈尔诺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尔泰人与蒙古族也有一定的族源关系。旧时一直称其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格尔部,1755—1758年准格尔部与清朝开战,准格尔败。当时正值沙俄向西西伯利亚扩张,遂被并入俄版图。1922年成立山区卫拉特苏维埃自治州,1948年改名为阿尔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为阿尔泰共和国。该共和国面积为9.29万平方公里,人口19.8万,其中6.9万为卫拉特人(1989年)。
到1938年为止阿尔泰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1938年开始使用俄文。从1922年开始用蒙、俄两种文字发行《阿尔泰启明星报》至今。由于长期生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人中间,语言受其影响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业术语还是保留着蒙古语特点。
阿尔泰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92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5所专科学校和1所大学。近年来,阿尔泰人民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在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这些民族,历史上曾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命运而散居在不同地区。除卡尔梅克外,他们居住的地区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新疆相毗邻,虽然自然环境相近,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产生很大的变化,有些正逐渐演变成其它民族。所以,对这些民族进行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的民族学和文化学研究,有助于与邻国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