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
摘要: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更多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考虑到以上情况,具体分析防渗处理施工技术于水利工程的应用情况,希望借此逐步优化及完善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水平,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部门十分重视水利工程中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际抗洪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相关防洪标准要求。许多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对水利工程运行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经济效益偏低,甚至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迫切需要进行防渗处理与修缮[1]。结合往期水利工程经验不难发现,渗透问题较多出现于水利工程当中,多见于水坝坝体渗透中。渗透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详细的方案。现具体分析防渗处理施工技术于水利工程的应用。
1水利工程渗水的主要形式
1.1大量的渗水
在水利工程底板处,很容易导致较大面积的渗水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垫层平面比水利工程基坑水位要高,如果遇到多雨季节,因为排水系统不能及时排出雨水,就会淹没垫层。在浇筑混凝土时,有的施工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常常出现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振捣不密实的问题,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空隙、裂缝等问题,从而出现基坑大量渗水的问题。
1.2施工缝渗水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一般需要大面积的连续施工。在混凝土浇筑时,一般会分为若干个单元,这样就会形成多个施工缝。一旦遇到大量的水流,这些施工缝就会成为渗水的主要渠道,从而给水利工程施工造成负面影响。
1.3变形缝渗水
在对加固处理止水带时,由于施工不到位,就会出现中心位置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没有对止水带进行加固处理,导致止水带偏离中心位置,从而导致混凝土浇筑中出现蜂窝、缝隙、空洞等现象,加上振捣不实,从而使变形缝出现渗水现象,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1.4穿墙管渗水
在施工过程中,对主题工程、水管等设施检查不严格,水环焊接存在缝隙,这样就会出现穿墙渗水的问题。如果振捣不到位,也会导致穿墙管渗水。
2工程案例
某水利工程河道属于天然河道建设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防洪标准为16a。年均降水量为1200mm3,降水量偏多。其堤坝为土质堤防大坝,时间推移下,堤防大坝防洪标准及防渗方案已经不符时代需求。为此,经考虑,采取下述防渗处理施工技术。
2.1水利工程中土坝坝体劈裂灌技术
对水利工程而言,当填土疏松时,受应力影响,会产生多种问题,如裂缝及变形等,继而出现大范围的渗水,严重影响土坝坝体的质量。土坝坝体劈裂灌浆技术的使用,让土坝坝体获得了较高的防渗能力,保持坝体良好的稳定性,避免安全风险发生。于施工过程中,以应力分布特征为依据,设计特定的路线,以轴线为走向劈开,于其中灌进泥浆,将生成连续的防渗泥墙,继而增强坝体的防渗能力。或于局部进行灌浆处理,用以消除局部存在渗漏问题。
2.2水利工程中帷幕灌浆施工工艺
帷幕灌浆将一定配比的浆液,利用钻孔压经岩层裂隙当中,先通过胶结硬化,让岩基获得较高的强度,从整体上提升岩基抗渗性。一般卵砾石层中的防渗帷幕灌浆多采用黏土,加入部分水泥,生成混合浆液,灌注到岩石当中。卵砾石层灌浆要想生成自立钻孔十分困难,所以,也就使用了打管灌浆及套阀式灌浆等手段。由于地质因素影响,不能将浆液填充控制在合理范围,为获得良好的防渗标准,一般使用的灌浆孔要超过3排。帷幕灌浆孔最好采用回转式与金刚钻头钻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设计孔位与孔位的偏差控制在10公分以内,依照设计来确定孔深。在帷幕灌浆过程中,使用孔口封闭灌浆法,也可以使用由上至下分段灌浆法,后者在灌浆中,先导孔由上至下分段实施压水试验[2]。不同次序灌浆孔于灌浆开始前,全孔需要实施一次钻孔与裂隙的冲洗。灌浆开始前,不同灌浆段可以不进行裂隙冲洗与简易压水,但不包括孔底段在内。对一排相邻的两个次序孔而言,钻孔灌浆于岩石中的高差在12公分以内。
2.3水利工程中碾压混凝大坝防渗处理
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要点包括下述几种:选取合适的材料。选取合理的土工膜种类与材料,保证膜的力学性能及色彩等满足质量需求。检测接缝质量,以肉眼方式对透明度良好的土工膜及膜下渗漏水进行观察。采用合适的接缝方式,采用良好的接缝维持工程水平及质量。检查接头部位与接缝止水部位,以此保证土工膜与混凝土面板的连接效果良好。认真设计土工膜的保护层使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受到损害而产生漏水情况。在灌浆过程中,通常使用循环钻灌阀跟管式与同套阀式等。灌浆结束后,马上进行碾压,更好地巩固防渗质量,提升碾压水平及质量。
2.4水利工程中防渗墙施工技术
防渗墙技术是水利工程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防渗墙施工的进行,让水利工程获得了突出的防渗能力,确保工程的稳定进行。防渗墙施工技术的使用,需妥善设置槽孔,将泥浆灌注槽孔当中,接着以混凝土把泥浆给替换掉,生成坚固的防渗墙。这种防渗墙稳固且安全,获得不错的防渗效果。
2.4.1锯槽法成墙工艺
在导孔中,以锯槽机刀杆由特定角度上下多次切割,开槽移动速度保持0.8~1.5m/h。借助循环排渣系统将上述被切割的土体给排出,同时使用泥浆处理好护壁。浇筑塑性混凝土结束后,生成防渗墙体,宽度与深度分别为0.2~0.3m、40m。锯槽法的使用,确保槽成型的连续性,效率高,施工水平及质量较好,成墙相对较深,适宜用于粒径在10cm以内的砂砾石地层。或者采用自凝与固化灰浆生成防渗性能优异的防渗墙体。
2.4.2淤射水成墙法
利用造孔机成型器喷嘴的优点,快速喷出压力较高的水流,调整孔壁。槽孔成型之后,接着使用泥浆护壁最终把混凝土浇筑其中,继而生成比较薄的防渗墙。该防水墙技术以粘土及砂土层为主要应用对象。通常该防渗墙厚度025~45cm,深度300cm。多头深层搅拌法。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多头钻来搅拌土体,如此,均匀搅拌土体与水泥浆,生成混合桩,抗渗系数在10cm/c以内,但抗压强度则在0.3MPa以内[3]。该防渗墙技术为施工提供了方便,提升施工水平及质量,节省成本,具有非常不错的防渗效果,往往应用与砂砾直径在5cm以内土层。从众多的实践情况来看,该防渗墙技术的防渗效果十分突出,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当中,未来发展其前景广阔。
2.4.3榆链斗法成墙技术
开槽机旋转链斗用于取土作业当中,且把排桩置于成墙深度处,在沟槽开挖中,采用开槽机同时有效浇筑泥浆护壁与混凝土。通常开槽宽度与深度分别为16~50cm、10~15m。该防渗墙技术适用对象往往是粘土与砂土层、砂砾石层,而对砂砾石层的要求是,相比槽厚度,粒径较小,且含量在30%以内。薄型抓斗成墙技术。在开槽过程中,所用的薄型抓斗宽为30cm,接着使用泥浆护壁,于浇筑中,接着使用塑性混凝土,继而生成薄壁防渗墙,深度达至40m。
结束语
有必要强化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的分析及探究。借此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及质量,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的平稳,创收经济效益,防止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保障群众生命及财产不受损害。所以,一定要深入分析及研究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逐步完善,更好地应用于具体工作中,推动水利工程防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延伟.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3,22 (8):83-84.
[2]吴小娟.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3]莫树元.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5, (8):167-168.
论文作者:王秀琴,常东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防渗论文; 防渗墙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混凝土论文; 就会论文; 泥浆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