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指向应重新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主题亦称主题思想,凡文章的“主题”,都是一种认识,一种理念判断。无思想即无主题,无认识即无主题。
这是权威写作教材对“主题”的定义。作文,尤其是学生作文,是不是应该以是否具备正确而积极的主题作为评价作文优劣的惟一和主要的标准,这似乎是一个早成定论的问题。可是高考评卷中争议作文的出现,说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篇题为《作证》的作文,以小小说的形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被一辆卡车撞倒在马路上,“我”决定送他去医院却担心其家属把自己当做肇事者,便请求过路的人给自己作个证明。其中一位还讽刺说:“既想学雷锋,又怕惹麻烦,那你就别那么诚信了!”正在“我”与此人理论之际,另一辆卡车紧急刹车,停在了老人身旁,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师傅,不由分说地将老人背上了驾驶室,疾驶而去。当“我”反省自己,同时也为那位好心的司机惴惴不安的第二天,晚报上一则消息让“我”瞪大了眼睛:“卡车司机撞伤七旬老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者家属要求司机承担肇事责任……”“我”不由地站了起来:“我要去作证。”
这篇作文被初评教师判为离题,只给24分,在评卷最后一天的复查中被发现,经两位评卷组长和另一位评卷权威三人过目,改判为52分。(注:王吾堂《自相矛盾的命题,不许诚信的“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0期。)对这篇作文的评判分歧,其根本在于对主题问题的认识不同。初评教师认为文章客观上宣传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在没有诚信可言的社会环境里,幼稚的诚信只能是自找麻烦。而复评者看重的则是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其“诚信”的表达。如果不是基于“立人”教育的曲折性和语文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如果缺乏广收博取的大度胸怀和参照大文化背景的反思省察,那么对主题问题的评价认识,就只能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我们经常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讽刺行动与目的相反的人。心里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去,确实于理不通。但是如果考虑到复杂的交通情况,考虑到直接往南走会陷入沼泽泥泞无以自拔,而往北绕道则是一路坦途,那往北走就是正确的选择。由此反观以思想性为最高目标的作文教学,我们也许真正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来一下“南辕北辙”,方能给作文教学指向以准确定位,寻得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真路。
一、话题作文与主题思想
高考作文采用话题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开放话语空间,便于考生开阔思路,抒发感受生活的真性情。但这一目的却不是仅仅采用了话题的形式就能够达到的,因为命题者会在形式的包裹里藏进体现其写作观点的实质内容。去年的全国卷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既然是话题,就应该允许考生自由表达对“诚信”的看法。“可以谈‘诚信’的内涵、外延、地位、力量,可以谈‘诚信’的时代性、重要性、必要性,可以讨论‘诚信’有没有可能能、有没有必要,甚至可以说,诚信就是吃亏,老实就是无用的别名,等等。”(注:余闻《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下)》,《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然而,命题中的“诚信”话题,是在具有预设立意倾向的寓言暗示下提出的,这就会使话题的开放大打折扣。阅卷事实表明:“凡是得高分、甚至于能及格的作文,都一律是写坚守诚信如何好,或者写抛弃或不讲诚信如何不好。因为凡是肯定那位年轻人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说抛弃诚信是正确的作文一律定性为‘思想不健康’,因此,这类作文语言构思再好,也只能在36分以下赋分了。”(注:王吾堂《自相矛盾的命题,不许诚信的“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0期。)上述:“客观上宣传了错误观点”的《作证》能够改评加分,实在是例外和万幸。这同时也表明以思想健康为最高目标的作文评价标准受到了小小的冲击。
去年高考作文话题内容的矛盾反映了命题者在作文教学认识方面的局限,这就是以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命题者的动机是以指挥棒的功能,引导教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内容的教育。殊不知,这种一厢情愿的引导会使教师简化学生感受体验过程,硬性灌输“真理”,命令学生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挤压学生的思维空间,致使大量宝贵的写作资源白白流失。
“实际上,在人们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意向的确立可以多种多样。有的作者写作的意向主要是记述事物存在的真实情景,或者说以文字再现事物的存在;有的作者写作意向是向读者表述某种理念判断,表明他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评价;有的作者只在文章中表述某种感情;还有的作者在作品中意在表述生活中某种富有情趣的事物,让读者既品味生活的兴味,又体验作者的旨趣……”(注:何宁《摒弃惟一,走向多元》,《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0期。)立意的丰富多彩是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与主观反映,囿于思想内容的正确和积极,封闭作文的立意空间,也正是假积极、假崇高、程式化作文泛滥成灾屡禁不止的根子。将无限丰富的写作对象放逐于个体心灵的偏僻地带,急功近利,只授以允许表达的正确思想,这会使我们窒息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创造力的发展。教学《闲情偶记》之后,我启发学生写写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事情;学生取材范围的广泛、感受旨趣的丰富、语言运用的灵气,是很让人感动的。但如果单单按主题积极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写小时偷钱会定为行为不轨,写做梦尿床会视为低级无聊。写卧床孵鸡会觉得幼稚可笑。主题封闭单一的要求,不利于思维广度的训练;没有思维的广度,也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
二、主题思想与真情实感
笔者主张开放写作的立意空间,并非否认积极的立意。意犹帅也,帅错了全文将“满盘皆输”,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不过我们还须明白:立意积极的,未必是发诸真情的;发诸真情的,也未必是立意积极的。立意积极与真情实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前提,进而引导真情实感与积极立意的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说假话之外,还有说套话,说废话,说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话,等等。”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在作文教学中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和伦理的教育。
积极立意服从于真实情感的原则也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应遵循的原则。如果让立意积极凌驾于真情实感之上,就如同我们检查作业只要求正确而不管抄袭一样,那么学生的写作将“不再负载个性化、真实的思想情感,而成了蒙弊自我、掩蔽个性、覆盖思想的一层帷幕”(注:颜敏《警惕作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语文学习》2001年第7期。),以去年的高考作文为例,同样是持否定诚信观念的学生,编造套话、冠冕堂皇可能得高分,而诚实守信、真实暴露则可能得低分。这种“让老实人吃亏”、客观上激赏考生放弃怀疑、顺从定论的导向是很值得反思的。1998年《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那两道作文题,还未等考生思考,考官已“爱你没商量”,给你设定了正确立意的方向,终于导致了编造亲人暴亡迎合主题的假话作文的泛滥。而1998年《杂文报》交给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评阅的几位杂文家就坚韧与脆弱发表不同观点的拟作被判为不及格,理由是偏离了题旨。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命题,而在于以什么样的理念态度看待学生作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可以有一千个题目,一个题目也可以有一千种写法。漠视学生话语自由,以积极立意、思想健康统帅真情实感、独抒性灵的写作教育,其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为博得教师的赏识和取得未来的功名,学生为保险而说套话说假话会泯灭个性,变得平庸、委琐、谨小慎微和盲目从众,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或者也会“大彻大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将圆滑世故与见风使舵作为生活与追求的基本准则,最终成为扼杀真理与创造的罪魁。这两种人只能成为专制社会的基础,而不会成为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所以直接瞄准了积极立意、思想健康的目标,强迫学生表达还未真正成为他自己的正确思想,这种写作教育无论是教作文还是教做人,其结局都是失败的。这也是笔者反复强调并亲身实践“真情第一,思想第二”,“鼓励真情,引导思想”的原因所在。
三、真情实感与语言运用能力
结合作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它不是作文教学的首要和惟一的任务,因而也就不能苟求学生每篇作文都表达深刻、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与个体情感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活跃是相伴相生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体验,靠单纯说教和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应该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不应该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就会欲速不达,导致语言学习与思想教育的两败俱伤。面对“主题正确,思想健康”这把高悬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学生需要做的只是复制千篇一律的真理。没有鲜活的思想,自然也就没有生命情感的介入,没有生命情感的介入,自然也就没有言语表现的创造欲望。于是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以千篇一律的句式结构表达与己无关的思想,成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一道令人瞩目的尴尬风景。
“中小学学生学习语言,是他们自身脑功能发育与智力人格发展的内在需要;所谓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使之)得到充实、升华与提高,获得健康的优化发展。”(注: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年第1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脱离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实际,趋迎时势,上挂下联,任意拔高,不仅算不上“良性语言刺激”,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窒息言语发展潜能与想象创造的因子。那么惟有开放话语空间,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因势利导,才能促使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表达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任何外在的灌输、被动的接受,都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的。
总之,作文教学指向必须重新定位。目标定准了,路子走对了,作文教学才能走出朦胧与尴尬,步入光明而理想的境界。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主张:作文教学应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指向写作主体广阔的思维空间;应着眼于人的“青春的精神”的培植,指向思想内容与真情实感的统一;应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规律特点,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