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善”陈光标:是富人,更是好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人论文,中国论文,好人论文,陈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光标给地震灾民打饮用水
心存善念,贫困少年走上创业路
陈光标1968年出生于江苏省的一户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他两岁多时,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相继饿死了。到了陈光标上小学的年纪,一块多钱的书本费,父母也要东拆西借才能凑齐。
可父母却都有一副热心肠。他们常对儿女说:“做人不要太计较,吃亏是福,积善为本。”
10岁放暑假时,陈光标开始做小生意补贴家用,拿着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里拎水,挑到一公里外的镇上去卖。顾客给一分钱,就可以随便喝。一天下来,他能赚个两三毛钱。到了开学时,他听说邻居家孩子没钱交学费,那时候就是书本费,1.8元,他便用卖水攒下的钱,帮那个孩子把这钱给交了。那孩子正坐在家里,为没法继续读书发愁呢,一看到陈光标给他领回来的新书,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件事给了年幼的陈光标两个体会:第一,帮助别人是比什么都快乐的事。第二,想帮助别人必须得有能力。“如果我能赚更多钱,我就能帮更多念不起书的同学交书本费。”他对自己说。
陈光标开始琢磨做生意的法子。到了13岁的暑假,他不卖水了,卖起了冰棍。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安徽农村走街串巷。不过,这个生意他只做了几天就没做了,不是因为没人吃他的冰棍,而是要吃的人太多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大人不给买,他还叫着嚷着要,大人烦了便劈手就是一巴掌,把孩子打得哇哇直哭。这时候陈光标怎么办呢?他难过,就把冰棍主动塞到孩子手里:“给,不要钱的。”这样一次两次可以,十次二十次地白送,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再后来,陈光标贩起了粮食,到附近乡镇的农民手里收粮,再以稍高的价,卖给粮管所。起初他也是骑自行车去收,后来发现粮食太重,自行车驮不动,他就干脆租了辆拖拉机,一趟拖五六千斤,一天就能挣好几百块。到17岁那年暑假,他已经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挣了整整两万元,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在有了点小名气后,有个外地人找上门来了。“我手头有一批棉鞋,你要不要搞过来卖?这生意比你现在做的利润还大。”说着他就把一双样鞋递给陈光标,陈光标一看这鞋子式样特别漂亮,对方报价也出奇的低,立刻来了兴趣,把手里的全部家当都投了进去。等货发过来仔细一看,他傻了眼:这些棉鞋虽然好看,可鞋底居然是纸做的,一碰着水就发软泡烂了。最后,他只有把这批货全部扔进了垃圾堆。
这次教训后,陈光标决定回到贩粮的老行当上。可这时候难题出来了:他已经赔光了积蓄,根本就没有本钱去收粮。让他没想到的是,居然有很多乡亲找到他,他们说:“我们先把粮食赊给你,等你卖了再给我们钱。”又说:“我们信得过你,你以前收我们的粮食,从来没短过我们一分钱。”有个乡亲还念叨起陈光标一家怎么帮他的事,然后说:“你们一家都是好人,肯定不会做坏心眼的事。”
陈光标感动得不行。后来他对父母说:“你们说得真对,吃亏是福,积善是本啊。”
自断“钱”途,富豪转行“收垃圾”
高中毕业后,陈光标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院,他的生意也跟着做到了更远的地方。他在老家收购花生米,用卡车运到南京江宁,转卖给当地的招待所和饭店,一趟下来,就是近万元的利润。
2000年,他成立了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说难听点,就是收垃圾的。
陈光标怎么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呢?事情还得从一次偶然说起,那次,他看到有个朋友将一个不能用的破轮胎随手扔进了垃圾堆,常识告诉他,这种轮胎很难降解,如果就这样丢了,会一直释放有毒物质,形成黑色污染。他对朋友说:“这样不行吧?就没有好点的办法?”朋友摇头:“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是这么扔。”后来陈光标一了解,全国每年这样扔掉的轮胎有1亿多条。1亿多,这是个什么概念,环境得受多大的破坏啊?得间接害死多少人啊?陈光标突然就有点着急上火了。
需要插叙的是,陈光标一直是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的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个习惯:每次他去机场,他都不让司机送他,而一定要打车去。为什么呢?陈光标解释:“自己坐车去,回来的时候得空跑一趟,白白增加了很多废气,出租车的话,回来的路上他会另外载客,无形中节约了资源。”
了解了这个,你就不难懂得,为什么陈光标会对这个废轮胎的事这么上心。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过程,他瞬间就决定,要把事业的重心转移到废旧产品的回收再生上来。
可光有热情不行,因为经验不足,陈光标第一次加工废旧轮胎就失败了,成堆的不合格产品堆在厂子里没法卖,像小山似的,看得人揪心。朋友们都怨他:“好好的穷折腾什么?将这么多钱投到以前的产业里,利润得多高啊!”陈光标说:“要是追求利润我就不做这行了,人哪,不能光为钱活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0年起,陈光标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设立工厂,将回收的轮胎变废为宝,其中一等品用于制造农用车胎和摩托车胎,二等品用于制造塑胶跑道,三等品用于生产沥青。此外,他还回收医用一次性输液袋、塑料针管等,做无害化处理后,制造老年人颈椎牵引器等。废旧建筑物爆破与拆除,也成了公司的重要业务。几年来,陈光标将全国拆迁下来的混凝土打碎作为道碴,8车道的高速公路可从南京铺到杭州,回收的废旧钢材吨数足够造几座长江大桥。
尽管进入这个行业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但随着事业的扩大,陈光标的财富还是滚雪球似的增长,成了当地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有钱了怎么花?陈光标开始面临这个富豪们都在面对的问题。不过在他看来,答案太简单了,那就是,做慈善,把这些钱送给最需要的人。
规范行善,慈善也是一种事业
其实早在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了慈善行动。1997年,他的生意还刚刚起步,年收入不到20万元,但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有个安徽女孩患了白血病,因为没钱治疗,只能坐在家里等死后,他立刻就汇了3万元过去。1998年,公司盈利也不过60万元,但他还是拿出了28万元,为家乡修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陈光标说:“为了报恩。”在他看来,他的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社会给予的,他有义务回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光标的慈善事业越做越大,也越来越规范化。除了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外,他在公司里立了个规定:每个月捐一次,生产利润的20%,要用来行善。这个月赚了500万,就得捐出100万,雷打不动。为什么是每个月都要捐呢?陈光标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行善跟看病一样,越早越好。有的人生了病,本来是小病,没钱看,拖着拖着就成了癌症,就死了,早点帮他,也许两三万块就解决了。”
2006年,陈光标在央视看到一个报道,说西藏的青海玉树有很多孩子,连个桌子也没有,写字还是坐在土炕上,拿个本子搁在腿上写。陈光标便跑到那里去,准备捐40万。但翻山越岭过去后,他一看,这里的孩子不仅没有书桌,穿的鞋子连个鞋后跟都没有,衣服也是补丁叠补丁,很多孩子的屁股都露在外面。到了中午,当地政府给陈光标一行准备了快餐面,这是招待贵宾的饭食,面泡好后,所有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盯着他们。陈光标问孩子:“你知道叔叔在吃什么吗?”孩子们都摇头:“不知道。”陈光标又问:“想不想尝一口?”说着就拿了那盒面,给这个吃一口,那个吃一口,最后连汤都给他们喝光了。旁边的地方官员都边看边流泪,陈光标也哭了,他当场宣布:“我要给你们建46所希望小学、10所农村卫生所,还要捐助500台教学电脑,3000套校服。”全场掌声雷动,藏民们全都跑了过来,一个一个地给他献哈达,献了三千多条。
“你知道吗?那天晚上我做梦,梦到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坐在光亮的教室里读书,高兴得笑醒了。”陈光标说。这件事后,他又在他的行善原则里加了一条,就是尽量多建学校、多建医院,多修路……做这类受益面大、对当事人提供根本性帮助的公益事业。
在这个原则下,2006年12月28日,他捐资2000万元发起了“共同的阳光”活动,为农村捐建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等,还联合文联送戏下乡60场。“60场戏下来就有60多万观众,能给60多万农民兄弟带来欢笑,我发自内心感到开心。”
到2008年大地震前,陈光标已累计捐赠款物到位4.76亿元,光是500万元以上的捐赠就有50多次。“抽血”不止,慈善狂人竖起良心丰碑
天文数字的捐赠除了给他带来无数荣誉外,也带来了一个外号:“慈善狂人”。很多人质疑:“你把利润都拿去帮别人了,你自己的企业怎么扩大再生产?怎么发展?”还有人断言:“过度的捐赠等同于给企业抽血,这种头脑发热式的行为,不可能持续很久。”
然而,现实让这些人都大跌眼镜。陈光标的企业不仅没有因为“抽血”而变得孱弱,反而越来越强大。一件让竞争对手们经常提起的事是:有一次,陈光标和别的企业同时竞争一项大型拆迁工程,他的报价比他们都要高,但是最后却中标了。事后他透露了其中的奥秘;他在送上标书的同时,把他做慈善事业的众多荣誉证书也附在了里面。
“在差价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会选择社会信誉好的公司,因为这样的人发了财,会有更多的人受益。”后来,该工程所属单位的高管也直言不讳。
像这样的情形,陈光标遇到过很多次。兴奋之余,他能够做的,就是拿出更多的企业利润来回馈给社会。付出越多,获得越多,然后再付出更多,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到后来,当陈光标的企业以每年增长60%的速度扩张时,终于有竞争对手承认:“他比我们都聪明。”
陈光标更正说:“不是聪明,我只是更有良心而已。”
说这话时他没有想到,一场考验全中国人良心的巨大灾难,马上就要来了。
而陈光标在这场考验中,再一次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从抵达灾区的13日到16日,短短4天里,他连续60个小时不眠不休,亲手挖出了5个被埋者,背出208具遗体。他的工程车队更是大显身手,成为了救援现场的主力军。此外,他还给灾区人民捐款785万元,并在救灾中一路向灾民发放现金,100元、200元,“把钱用在刀刃上,只要灾民需要,我们就发!”先后发了1万多人。
也许数字是枯燥的,这枯燥的数字后,却有无限浓郁的真情。很多人都目睹了这样一幕:在废墟中,陈光标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课本,挨个盖在孩子们因惊恐而变形的脸上,又仔细地拉拉他们的衣服,拂去他们身上的尘土。“这下好了,没有蚊子来叮你们,也没有太阳晒你们了。”他流着眼泪自言自语,周围的人也都流泪了,因为,这些孩子都早已失去了生命,可在陈光标的眼里,他们仿佛还是花朵,随时可能重新绽放。
“我在北川长大/不知道江苏在哪/抱在你温暖的手里/我才知道江苏四川是一家/请你轻轻地放下我那已不属于我的躯壳/别再用你的眼泪把你的歉意表达/有缘在最后的时刻获得你的拯救/我要深深地感谢你给了我尊严的面纱……”
这是网友们在感动之余,为陈光标写下的一首诗,题目叫做《北川女孩最后的话》。而陈光标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在这里我惟一的感受是,恨自己的力量太小,没能多救出几个人,有一次我挖出了4个孩子,4个全死了……”
说到这里,这个壮实的汉子再一次痛哭失声。而在这哭声里,我们再一次体味了某知名媒体对陈光标的评价:也许很多人能超越他的财富,但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心。
个人语录: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陈光标
标签:陈光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