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成长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们江论文,陆桥论文,共同体论文,枢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12.4,F112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驱动下,以图们江地区为代表的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概括,对其特点再认识,特别是对它的发展模式及未来演进前景进行预测是十分必要的。无疑,这将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地理学,特别是世界经济贸易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参与我国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实践活动的决策。
1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历程及其特点
1.1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历程回顾
1.1.1 以学者专家提出的早期开发论证为主的阶段
8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学者专家分别提出了多国合作开发这一地区的思想。日本学者藤间丈夫和金森久雄最早提出“环日本海经济圈”的设想,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以新泻为中心的一日圈(航空网)。但由于该设想是以日本为中心,加之缺乏具体可依托的地区经济带动纽带,因而未能为其他东北亚各国所普遍接受。相反,中国学者专家从1984年起即提出以边境经济合作,特别是以图们江中下游为联结纽带的国际经济合作开发设想,受到了中国地方和中央政府决策部门以及东北亚诸国学术界与实业界的重视。这期间主要事件有:①吉林省学者专家从1984年立题、调研,1985年月形成综合研究报告,提出开辟珲春(长岭子)对苏(俄)贸易口岸的方案(1988年5月国家批准实施)。②1986 年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提出恢复我国图们江河口段中国船只进出日本海权利的建议。由外交部出面在中苏(俄)东段边界协定中得到了重新确定。之后中方又进行了三次复航试验性航行和日本海海域的科学考察活动。③以珲春煤矿开采、坑口电站设立和图(们)珲(春)山区二级公路及图珲铁路修筑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工业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④珲春由县改市、向外国人开放以及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使珲春成为延边州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龙头”。⑤吉林省专家提出依托图们江,在中俄朝三国毗连地区建立综合性多国合作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成为后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协调的图们江工程的雏型。⑥1986年12月在图们市召开的吉林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和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三省苏东研究战略研讨会成为将吉林专家学者的方案、建议、设想变成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决策行为的标志。
1.1.2 90 年代初期以来图们江合作开发走向国际社会的协调研究论证阶段
这期间的基本特点是,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在东北亚诸国达成共识,并由UNDP出面组织协调进行前期论证研究,相关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开发行动。主要事件有:①在1990、1991年夏两次长春东北亚国际研讨会基础上,UNDP经乌兰巴托会议筛选和平壤会议通过调查报告,1991年10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UNDP支持的宏伟的图们江多国合作开发的项目计划(TRADP)。为此, 专门成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PMC )及其常设机构图们江区域项目秘书处(先设于纽约,1994年移至北京),并且召开了一系列的PMC 会议和许多专业性的会议。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高度重视中国积极参与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成立了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协调小组(后于1999年4 月重新调整为国家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1993年3月9日珲春市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之一,并设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实行了招商引资;国家计委批准了《图们江中下游珲春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大纲》;吉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和常设的办事机构。③周边国家为适应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的新形势,分别设立了经济特区,做了长远规划,并进行了部分实际开发工作。朝鲜于1991年月建立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后改为经济和贸易区),制订了规划,编制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和法规文件。俄罗斯设立了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编制和修订了大海参崴计划,提出了克拉斯基诺——珲春商贸走廊地带和“图们江自由经济区”方案。韩国为实施“北方政策”和“阳光计划”,在图们江地区,特别是中国珲春参与了一些实际开发工作;日本始终密切关注图们江地区多国开发的进程,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蒙古多次表示愿意参与图们江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联合国、国际组织和一些北欧国家为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提供了前期研究、论证的资金支持。
1.1.3 90年代中期以来由UNDP 协调的国际合作开发进入初步实施阶段
其标志是1995年12月6 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由中俄朝三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以及由中俄朝韩蒙五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与《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环境保护谅解备忘录》等文件,它集中地表明了东北亚诸国政府参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郑重承诺,使这一地区的多国合作由前期研究论证阶段在总体上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标示着一个质的飞跃。自此以后,该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以下几件大事:①由UNDP组织协调、各有关国家政府主办或参与,开展了在通关、运输、环境保护、国际旅游,特别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实质性行动,分别在延吉、罗津——先锋、海参崴、乌兰巴托、珲春等地举办了大型的投资贸易洽谈会。②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进度最快,其中包括有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起步区(2.28平方公里)已初见成效,珲春市政建设也已初具规模,珲春对朝、俄的通道建设有明显改善,延吉机场完成了第一期扩建,特别是图们江地区开发纳入了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纲要之中,新的《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规划》也正在筹划之中。③周边国家的区域开发进展也较为明显。其中朝鲜扩建了罗津港、清津港,罗——先经济贸易区招商引资有一定进展,整修了连接中国圈河口岸的道路;中朝共同开办了元汀里边民贸易集市;俄罗斯方面修筑了连接中国长岭子口岸的公路、铁路,克拉斯基诺口岸建设也有明显进展;最为显著的是中朝间、中俄间的货运和国际旅游线路已正式开始营运,并呈现上升的势头。④国际社会,主要指UNDP在组织与协调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途径、未来模式、发展重点等方面日渐明确,目标逐渐明朗,路线渐趋正确,符合地区开发实际。
总之,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在经历以上三个阶段之后,到目前为止,其主要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作为国际合作开发基础的以图们江为纽带的中俄朝三国毗连地区积极性空前提高,各自纳入了本国经济地域发展战略之中,且均采取了切实的步骤,各自开发为主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并呈现相互竞争、不甘落后的局面。②以中国图们江地区为枢轴的双边合作开发有较大进展,中俄间、中朝间均实现了客货双通,在中国船只一时不能直接由图们江口出海的现时条件下,分别经俄朝两国铁公路和港口通达日本海——北太平洋,也初步形成了较为畅通的陆海联运的网络,从而为东北亚新陆桥的建设奠定初步的基础。③国际社会于90年代初形成的“图们江热”,并没有明显降温,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成长三角典型,依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认同和支持。④在以上几点基础上,UNDP亲自支持与协调的全球唯一的多国合作区域开发工程项目,目标、模式渐趋明确,纵横关系逐渐理顺,作用机制也日渐显出成效。
1.2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特点的再认识
通过我们10多年对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跟踪研究与实际运作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一个跨国性的和跨世纪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突变性和政治经济互动性等特点。
第一,复杂性。具体体现在:①在地域空间上跨越三个主权国家。这也是UNDP支持与协调这一地区发展项目的基本前提。而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地区政策、民族、文化等类型迥异,这便给国际间合作开发带来了具有根本性的复杂性,并且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其他矛盾,极大地增加了协调的难度。②域际间经济利益驱动的复杂性。这里主要指国家间利益的分配,也还包括参与合作开发的前沿地区与其所在上几级行政区以及广大腹地间的利益矛盾问题。其中特别是国家间利益的平衡、协调最为复杂。③国际合作开发内容上的庞杂性。这不单纯是一个普通的部门项目实施问题,而是包括港口(海港、河港)、航道、铁路、公路、机场等在内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农业项目,服务业(含商业、金融、运输代理),外贸业,旅游业,新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区域综合发展内容。如果就其原来的终极目标建立一个跨国的特别自由经济区,还涉及到海关、税收、货币、治安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法律制度等等。④由于这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领土、疆界、民族,加之长期处于“冷战”前沿,并且受制于周边大环境与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影响,其中透射着浓厚的大国影响色彩,这就更增加了该地区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长期性。具体表现在:①区域开发内容丰富、庞杂,实施起来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特别是交通运输、城市公共工程等基础设施以及工农业项目的建设。②开发程序上又是各自独立开发在先,经过协商导致双边合作,最后形成三边乃至四边、五边及更多国家参与的局面,这期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③办事程序上的时间要求。④人员的培养也需要充裕的时间。⑤人们观念上的改变,心理上的适应也要有个过程。⑥周边环境,特别是国际格局变动的反转影响,波及到这里。
第三,突变性与不确定性。图们江项目之所以能够启动,应该说完全得益于90年代初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大气候的变化。自此以后,和平与发展总的趋势没有变化,但局部地区、某些敏感问题仍时有发生,这便使图们江项目在实施上不免受到一些突然的冲击,出现跳跃性变化。影响图们江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存在于朝、俄方面,但也受到韩、日、美等的影响,也不排除在特殊的情形下中国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这个地区的开发建立在该地区和当地人民要改变后进面貌的强烈愿望同本国开放政策、经济战略及政治军事要素,特别是资金、人才供给状况等方面的矛盾基础上,如果后者是正变量,就可能加快一些进展;相反,便要受到抑制。
第四,政治经济互动性。人所共知,当今世界最基本的趋向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是事物的本质运动,因而出现了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现象。对于图们江地区来说,目前更为明显的是政治影响于经济,但是也不能忽视因多国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特别是联合国这杆大旗的出面支持与协调,从而促进该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的方面。所以,即使个别国家在某个时期政治与社会可能出现一定波动,但是参与图们江地区的多国合作开发的大政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动摇。
2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模式的再认识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模式的论证与实施过程。
首先,是一种小三角形式的跨国的、紧密型的特别经济开发区模式。90年代初,中国专家提出建立大、小三角区的设想。该设想是以大三角(省会级城市或地区首府)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一个跨国的小三角区,由相互毗连的三国各出让部分土地,实行特殊的管理政策。UNDP派出的三人专家组列席长春会议后,又经过实地考察,接受了这一思想,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在1991年平壤会议上获得通过,并构成当年10月联合国图们江计划的蓝本。UNDP的图们江计划出台的基础,是基于对该地区两点相关要素的认识:一是这里工业化潜力巨大;二是未来将成为全球的物流中枢。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了10个大的开发项目,并且大致做了经费预算。总的盘子是经过20年时间,筹资300亿美元, 形成一个小三角的特别经济区,以此来推动大三角和腹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该模式忽视了区域内各方主权、制度存在不同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因此在遇到俄、朝两国当时均无出让土地法律的障碍后,这一“图们江幻梦”便“胎死腹中”了。
其次,是成片开发模式。由于毗邻的三国都缺乏建设资金,于是在各自开发中,便拟定了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成片开发的宏伟计划。以中国为例,曾于1995年8月在珲春召开过华人研讨会, 想借助爱国华侨华人的力量,赋予优惠的政策,搞成片开发,组建一些工业园区。其结果是,因这里当时的政治气候不适,风险较大,这一模式也难奏效。
第三,是陆桥枢纽共同体模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经济优势,发挥资源要素互补的特长,组建成一个特殊的经济增长三角属于口岸经济类型的陆桥枢纽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先前小三角跨国经济区那种特殊的实体,又与各国目前各自开发的经济开发区有别,它是一个建立在各自开发、保留其主权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协调,逐渐达到密切联合,最终形成一个小经济共同体。在开发内容上,首先是交通运输的多式职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陆桥枢纽,依托于此,建立其运输服务、金融、房地产、商贸、旅游、制造、以及以鲜活农畜产品为主的外向型农业等等,它们均属于口岸经济类型。也可以视未来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利益磨合与政策、制度的协调,建立人们理想中的真正小三角。
总之,从上述的小三角经济区实体,到成片开发,再到陆桥枢纽共同体,都是人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同模式,它们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与劣势,只能视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具体发展趋势来选择。但是,从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陆桥纽枢共同体模式是较为现实,切实可行又能包容未来大发展可能的一种模式。
3 未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进程制约因素分析
3.1 外部环境因素
它是决定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资金来源、进程快慢和开发层次等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指:①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中美俄、中美日、美俄日等几个大角间以及美韩朝、美日韩朝等国间的关系。②尤其是作为未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主要资金来源的日本、韩国以及华人华侨社会的政治经济走势。③东北亚地区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状况,双边、多边及综合状况,其中最为敏感的是日美安保条约、朝鲜半岛形势和俄罗斯远东形势。
3.2 图们江毗连地区所在国家因素
它直接决定着该区域合作开发基本政策、法律制度、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其中主要包括: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长状况、对外开放政策。②国家经济地域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的地域战略指向。③国家资金投放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外资导向政策和人才投向政策等。④国家中央机关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组织协调状况、外事交涉能力和办事机构及干部的才能、工作效率等。
3.3 图们江毗连地区的内部与地区因素
这里是指直接参与国际合作的中俄朝三国的图们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即原来曾称之为的小三角和大三角所涵盖的地区,同时也包括它们各自所在的上一级地方行政区(省、边疆区)。它们承担着具体的开发职能,是该地区合作开发内容、范围、深度、进程等的直接决定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有:①地区开放的战略重点和规划指向。②资金、干部、人才的投放。③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区发展状况。④决策者的政策水平、开放意识、文化素养、办事效率。⑤生产要素组合及产业结构调整状况。⑥人才,特别是兼有较高外经贸素养与较高外语(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状况。⑦国内地区各级执行机构之间及周边各国的地区之间的关系协调、利益平衡处理,等等。
3.4 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组织协调因素
它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但就这一敏感地区的复杂的国际性特点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①联合国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投注的力度,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支持状况,UNDP、UNIDO(联合国工发组织), 尤其是亚太局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效率以及人员素质。②图们江秘书处的领导人员、项目官员的热情和业务素养。③周边国家对图们江秘书处支持、督促、监督状况。④一些西方国家,包括北欧、西欧和北美、大洋洲发达国家对该地区国际合作的实际资助程度和直接投资状况。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地区金融组织对图们江项目支持与配合,等等。
3.5 图们江区域自身遵循的一般区域经济内部成长、 发展规律方面的因素
作为世界重要的增长三角之一,图们江地区既有自身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成长发展规律。这一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便受到这一阶段变化规律所制约,它从内部直接决定着该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进程。
4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未来进程估计
4.1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演进的轨迹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其最终开发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全球的物流中心(第二个香港或第二个鹿特丹)。由于图们江地区与香港、鹿特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完全不同,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来看,图们江地区都是一个远离世界经济重心区相互联系要道、位置比较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要达到形成全球物流中心和陆桥枢纽共同体的开发目标,必须首先发挥其巨大的工业化潜力,迅速工业化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使该地区因高速发展而成为物流的发生地,特别是成为吸引物流的运输枢纽,并逐步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经济重心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全球的物流中心。遵循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们江地区开发工程也囊括了区域发展普遍经历的两大阶段即成长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成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4.1.1 成长阶段
这是图们江地区经过漫长的待开发阶段后,开始迈入工业化门槛,并逐步完成工业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开发的任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外向型农业与农产加工业,包括集约化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水产养殖业及其产品加工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包括煤、木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造业,包括钢铁、造船、汽车、重型机械制造等。三国毗连区域的商贸业、服务业,特别是跨国旅游业。从空间开发来看,前期应着重发挥现有经济中心如中国的延吉、珲春、图们、龙井,朝鲜的清津、罗津、先锋,俄罗斯的海参崴、纳霍德卡、斯拉夫扬克、克拉斯基诺等的带动作用,并伴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些新的增长中心;后期应重点开发以主要铁路线、海岸线和图们江为轴线的地带。
4.1.2 成熟阶段
这是图们江地区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图们江地区基本上形成为一个以东北亚新大陆桥东端运输枢纽为核心的、功能较为齐全的、毗连三国紧密相联、周边国家共同参与的东北亚经济地域合作的典型特殊的小经济共同体。这一阶段产业开发的任务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交通运输、通讯和信息传输网络;发展高精尖的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业、信息产业、教育培训业等新兴第三产业。这一阶段,城镇体系已经形成,空间结构表现为均衡化,空间开发以网络开发模式为主。
4.2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方式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上述两个开发阶段的顺利进行,而要使图们江地区顺利地进入成长阶段,关键在于解决产业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问题。这里与东盟的南三角(增长三角)有所不同,首先,虽然图们江地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延边州、朝鲜的罗津——先锋经济和贸易区与咸镜北道的北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南部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资源互补性,但其间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缺乏象新加坡这样的领头羊。其次,从图们江地区三个相关国家的发展态势来看,靠其自身来解决图们江地区开发的资金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的今日,多国合作乃是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理想模式,即除图们江毗连的三国之间的合作外,还必须有日、韩、美、西欧等资本雄厚的国家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广泛参与。
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发达国家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来看,日本、美国、西欧各国以及韩国对外投资总的趋势仍将是稳步发展。图们江地区的资金需求、资源潜力和UNDP的积极参与,将对这些国家的剩余资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图们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些国家也将会通过对其进行投资来保障未来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图们江地区开发采取多国合作方式是现实可行的。
4.3 图们江地区多国合作开发的进程
人所共知,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的进程。人们对未来30年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一般有乐观、悲观、和中间观点。现在看来,其中中间观点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未来30年(2001~2030年)以东北亚新大陆桥东端枢纽为核心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其进程及其主要建设项目目标简述如下:
第一个10年(2001~2010年),为初级阶段(其正式起算可前伸至1996年)。在投资与管理上这时期基本是以毗连三国各自开发为主,适当进行国际间协调、联合。其主要目标是完善陆桥端点枢纽所需的主要中短途干线和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旅游业的开发。主要项目包括:①珲春——延吉——长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并可通达吉林中西部、辽黑两省主要中心城市;②珲春——防川及珲春——克拉斯基诺、珲春——罗先——清津间高等级公路建成并联通;③图们——珲春——马哈林诺跨国铁路开通、正式运营,并可通达中俄两国腹地;④珲春——春化——分水岭——巴拉巴什——海参崴高等级公路建成、营运;⑤俄朝沿海港口得到扩建,并扩大中、朝、俄、韩、日间的经贸往来;⑥延吉机场二期工程上马,拓展国内与国际航线;⑦农、林、渔、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建成面向东北亚市场的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山林特产品供应基地;⑧农、林、渔、牧业产品和特产品的初加工与深加工产业的开发;⑨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跨国旅游线路基本形成。到2010年,图们江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个10年(2011~2020年),为中级阶段。在投资与管理方面,国际间协调与联合增多,跨国间项目增加。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陆桥枢纽基本成网,各条运输干线全部联贯起来。主要建设内容有:①交通运输方面,珲春至俄、朝港口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珲春——敬信——防川铁路线动工修筑;我国防川——洋馆坪——带建成内河港码头群,并开展跨国间的客货运输业务;中国东北“东边道”铁路贯通,辽吉黑三省东部的半山区南北运输大干线形成;长——图——珲、长——阿(尔山)铁路线路改造与扩建;中蒙间铁路接轨(阿尔山——伊尔施——塔木察格布拉克——乔巴山)工程开始;中朝韩日间、中俄日间、中俄美间海陆联运,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及客运航线开通并形成制度化运营;珲春——甩湾子——训戎里中朝铁路接轨,甩湾子铁公路大桥重建;延吉建设成为国际机场,成为东北东部与东北亚各国间的重要航空运输枢纽。至此,作为陆桥枢纽工程的硬件基本完成。②中朝俄三国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有很大发展,制造业基本形成规模,并形成了区域分工的雏型:中国的图们江地区以纺织、汽车、电子、建材、医药、造纸工业等为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以造船、重型机械制造等为主;朝鲜罗津——先锋经济贸易区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工业等为主,咸镜北道的北部以钢铁、煤炭、船舶修造、食品、纺织工业等为主。③中朝、中俄间的民间互市贸易地带形成规模,并出现两片新的建成区。④一些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发展,如中国的珲春、图们、延吉、龙井、敦化,朝鲜的罗先、豆满江市、清津、南阳、会宁、茂山,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海参崴、波谢特、纳霍德卡等,也包括诸如中国的敬信、圈河、防川、长岭子、沙坨子、春化、分水岭、三合、南萍、开山屯、曲水等和朝鲜的元汀里、赛别尔(庆源)、王在山、三峰里、训戎里以及俄罗斯的哈桑(包德哥尔那亚)、扎鲁比诺、巴拉巴什等一些小城镇在内,也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到2020年,图们江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第三个10年(2021~2030年),为较高级阶段。在投资与管理方面,多国合作开发的局面已经形成,图们江地区基本上形成为一个特殊的小经济共同体。其主要内容有:①陆桥枢纽基本形成包括职能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沿海与内河港口群、四通八达的铁公路交汇与集输系统、初级的国际民航网络等。②东北亚新大陆桥干线扩改建为高速铁路、高速火车、高速公路,支线系统也有较好的发展。③具有特色的制造业和外向型农业结构合理并有长足发展。④国际旅游网络形成,商贸、服务、房地产业等向高级化过渡,国际金融业、信息产业、教育培训业有较大发展。⑤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及其网络基本形成,陆桥沿线经济带初步建成。⑥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功能开始扩散。到2030年,图们江地区将实现工业化,即完成成长阶段的开发任务,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之后还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后,其造福于东北亚3 亿人民的增长极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
收稿日期:1999—07—5;修订日期:20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