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 745100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知识要让学生去建构,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思想要让学生去表达,思维要让学生去创新。因此,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深化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一、五字模式简述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我们自主开发设计了“学问思辨行”五字新课程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简称“五字模式”)。“五字模式”本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过程,《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其渊源。“博学”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没有这一阶段,学习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是学习的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刨根究底,要对所学知识加以怀疑。“慎思”是学习的第三阶段,问过之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知识不能为自己所用。“明辨”是学习的第四阶段,学问越辨越明,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学习的最后一阶段,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1.关于“学”。
“学”有“课内学”与“课外学”之分。“课外学”又包括“课前学”与“课后学”,而这两者与“课内学”的关系是:“课前学”是“课内学”的基础,“课内学”是“课前学”的升华;“课后学”是“课内学”的拓展。
2.关于“问”。
有疑则“问”,可向老师问,可向同学问;可在课内问,可在课外问。“课内问”其实就是交流讨论。课堂有限的时间,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更多的“问”要在课外来落实。
3.关于“思”和“辨”。
“思”伴随在“学”的全过程,“思”是“学”的深加工。观点不同就要“辨”,“辨”就是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辨别事物的本质规律。
4.关于“行”。
“行”就是练习巩固,是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的设计必须针对教学目标,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五字模式流程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五字模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动力,全过程学生学习,全过程学生交流,全过程问题评价。
1.“学”——交流预习,学案助学。
课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制适量的“预习作业”;学生利用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完成“预习作业”。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讨论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初学”。
教师要把时间权、学习权、探究权还给学生;学生“先学”,教师“后导”,从而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学教合一”。
上课开始后,教师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并对各层次的目标进行解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与学生共同认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更好地朝学习的目标去努力。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反思自己预习中目标达成的情况;同时,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理解仍有困难。随后,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互补互评,讨论疑难,达到“深学”。
学习小组互助交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由自己解决,能自己归纳的问题一定要由自己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出标记。在学生自学、讨论时,教师应不断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一般不要再去讲这讲那,而要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接下来,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完成老师提前下发的“学案”练习题,在学生做学案题目的时间段里,老师到各小组课桌前收取组长整理的疑难问题,并稍作归纳梳理。
“学案”体现新课标理念,使教师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了可能。
至此,通过“课前预习”、“互助交流”和“学案助学”,达到了本节课的初步目标,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的困难,掌握了学情,在后面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问”——师生合作,互助释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问”就是合作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分析本质,“问”的关键是可放可收,对接目标。
“学”的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把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串起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弄懂每一个问题之后,达到课堂的基本学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究所提“问题”的目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次清晰。杜绝随意问、无效问、难度过高的问或大而无当的问。问题设置切口一定要小,目标要准,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将前一环节(“学”)学生的疑难问题,渗透在教学情境或具体问题之中。
“问”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提问(质疑问难),然后通过讨论,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勇于质疑。学生能自行发现并提出问题,而且参与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和谐高效,思维对话”高效课堂的理想追求。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真正有问题的学生,不能为了课堂进程顺利推进而只挑选优秀学生提问,也就是说,既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更不能看不起学生的问题,当然也更不能嫌弃学生问题太多。
教师不要急于了解学生的答案,更不要急于解读学生的答案,而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地把学生的问题加以整合,用精炼的语言展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深度思考。
3.“思”——深度思考,互助拓展。
“思”应伴随在整个课堂之中,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浅层答案学生或许都能说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都能知道问题的其一其二,却不知道其三其四,学生思考问题大多停留于表面。
因此,在“思”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思维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力求达到“答案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当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问题,既要思考到位(深思),还要思考准确(慎思)。如果还不清楚,就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加以补充辨析,最后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4.“辨”——讨论辨别,总结归纳。
“辨”是师生间、小组间、生生间的良好合作。学生都不是完人,只有在展示、辩论、引导、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深层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答案的思考,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的辨析,最后明白自己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经历经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偏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成果的最优整合。
辩论中,学生一定会有瞬间闪过的智慧火花,更能够享受到得到认可或者学到别人知识的喜悦,更能通过比较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大家在合作交流中就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内的“辨”来完成。一定不能让学生只停留于口头上,动嘴容易让人浮躁,也容易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无所收获”的假象。因此小组必须有专门的记录表,每天必须有专门的记录人,把小组成员富有见解的观点记录下来,留下合作学习痕迹,也为后面的展示做好准备。
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是能整理自己的意见,并敢于在小组中表述出要点;二是能正确地判明小组情境,能觉察和判断小组成员在特定场合的心境和行为表达方式;三是鼓励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并善于倾听异议,尽量避免“一言堂”。
5.“行”——巩固反馈,练习检测。
“通过反馈矫正来缓解统一教学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布卢姆)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并据此改进教学、矫正缺陷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环节一般安排在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里,一般结合“达标测试”进行。对于个性问题,可以单独反馈矫正,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于共性问题,可以进行集体反馈矫正。达标训练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针对不同学习发展类型学生的,体现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达标题目。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层面:
(1)课堂展示。
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和课堂检测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行。学生在前面自学、思考、辩论的基础上,对该课堂知识已经完全了然于胸,对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答案的层次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晰,教师就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个展示的平台。如果问题复杂,可以让学生按小组分前后黑板进行书面展示,然后全班进行比较,选出答案最优秀的小组,教师只要借助学生的答案加以补充总结就行。问题简单,就可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再次的辩论补充中对“答案”加以辨析,发现别人的亮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亮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这一环节,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达的闪光点,记在心中,为后面的总结打基础。如果教师经常打断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断层,以后思考就容易停留于表面;其次学生就会只迷信教师的言论,从而减少他们的表达欲望,降低他们的自信心。
(2)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适当练习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堂练习设计应联系生活,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和趣味性,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联系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练习,促进学生发展。
如果说“学”和“问”是让学生走进教材,那“思”就是学生完成“由进到出”的过渡环节。而“辨”和“行”就是让学生走出教材,完成知识由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论文作者:张勇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小组论文; 这一论文; 课堂论文; 环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