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农业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及世贸组织谈判的重要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实行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对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问题上,较少涉及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经过15年艰苦谈判,我国终于加入WTO, 它意味着我国农业国际化和自由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因此,充分认识和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及其在我国的表现,对政府及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化减负面环境效应,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农业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问题的理论假说
关于农业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争论激烈,观点不一。一些学者认为,国际农业贸易自由化将诱发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行低标准的环境政策,加剧全球环境污染,从而主张限制农业自由贸易。相反,有些学者则认为,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助于各国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农业与经济增长,有利于各国增加环保投入和改善环境质量,从而主张应进一步减少农业贸易壁垒和扩大市场准入。针对农业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复杂性,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CEC,1999;OECD,1994;Whalley,1999;Copeland 等,1994;Abler等,1998;Vasavada等,1999)大都认为,在理论上, 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结构——环境效应”
在自由贸易体制下,各国根据国内农业资源禀赋,按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化农业生产与贸易,势必引发国内农业结构的变动,影响全球的环境质量状况。具体就一个国家来说,当该国的优势产业扩张所产生的平均污染,小于劣势产业缩小所减少的污染时,农业贸易自由化将对该国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环境效应将为负。由于农业技术和环境标准存在较大的国际差异,“洁净农产品”生产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明显的区域布局。因此,从环境角度看,农业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洁净农业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预示着全球农业污染的再分配。由于技术落后、环境标准低和环境管制薄弱,发展中国家将继续采用污染农业方式,扩大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加出口供给。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将大幅增加对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为本国农业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产生这种环境不公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农业环境物品的市场失效。由于忽视农业的环境经济价值,环境成本没有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以致于形成不完全的农业生产成本,最终在国际市场出现扭曲的价格信号。其结果是在自由贸易体制下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产业规模将可能超过其环境承受能力,而另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定农业环境资源又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自由贸易难以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载体。
(二)“增长——环境效应”
农业自由贸易诱发的优势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在既为各国解决农业环境问题提供财力支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将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增加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从而促使政府制定更高标准的环境政策,进一步保护与改善农业环境。这种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表达为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且也呈现出相当高的环境质量需求收入弹性。据Kristom(1995 )的实证研究,在发达国家如果人均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将上升约4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收入的提高,也会诱发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植物性食品消费的减少和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增加,将给农业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在一定的农业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污染系数的条件下,以及存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农业贸易增长及由此引发的消费结构变化,将加速农业环境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技术——环境效应”
长期以来,农业中广泛采用杂交种子、化肥、杀虫剂、抗菌素及转基因作物等现代农业技术, 已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合组织(OECD,1995)认为,农业自由贸易减少了各国农业技术的重复研究,提高了全球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能力。目前,以国际农业贸易与投资为载体的农业技术转移已经超过全球农业技术转移总量的3/4。在农业自由贸易的背景下,这种基于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的环境效应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进一步促使各国采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为解决特定农业生态问题的环境技术与服务在全球的扩散提供了机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达6.5%,年贸易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大大高于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这种全球性环境技术市场的剧烈扩张,也充分表明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二是在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农业资本和先进农业技术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动植物病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机会。对此,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发生的疯牛病和口蹄疫等疫情传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另外,据Jenkins(1996)的研究,美国现有动植物病害中大约有40%~50%属非本土病害,其中80%是通过国际农业贸易的途径进入美国的,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多亿美元。
(四)“运输——环境效应”
农业贸易自由化加快了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际和国内农产品运输量的扩张。据经合组织估计,仅因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到2004年欧盟12国农产品运输周转量将比1992年净增5%(OECD,1997)。农产品运输量的扩张,除了产生噪音污染、耗减农业土地和增加能源消耗以外,还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同时,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也与运输方式密切相关。按照欧盟的技术标准,吨公里水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仅为公路运输的1/20, 铁路运输的1/5(OECD,1997)。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产品运输及其所消耗的能源能够合理地定价,使运输价格包含一定的环境成本,那么农业贸易自由化将促进农产品运输结构的优化,缓减或控制因贸易量扩张引起的有害气体排放;反之,农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必将加快农产品运输结构从低污染的水路、铁路运输向高污染的公路运输及甚至航空运输转变,给环境带来多方面的负面效应(OECD,1994)。
显然,从理论上说,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与各国不同的农业贸易结构、技术水平、环境标准、贸易条件、运输方式等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环境效应在现实中仍难以精确量化,需要人们重视农业环境敏感性分析,有效监察与预警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ERS,1996;Vasavada等,1999;WTO,1999)。
二、农业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对国内环境的影响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农业贸易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也预示着国内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产品市场的国际边界将进一步弱化。 关于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一般认为,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将逐渐丧失比较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畜牧业、水产业、果蔬等生产与贸易将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料和糖料等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将逐渐缩小,进口增加。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加入WTO 后我国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及其诱发的农业生产与贸易结构变动对国内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一)有利影响
1.为多样化利用全球农业自然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扩大国内相对不足的农业环境容量。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自然资源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对内外双重竞争, 将促使国内农业生产者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鉴于我国粮食等一些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事实,加入WTO 可为多样化利用全球环境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从而间接地扩大了农业环境容量,以缓解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供求已十分突出的矛盾。
2.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缓农业化学污染。为解决基本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多年来我国农业增长过分依赖于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致使目前每公顷耕地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已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规定的安全使用上限。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大规模的农业环境退化与污染。不仅土壤酸化板结,水体富营养化,而且农产品农药残留量高,危及食品安全。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90年代我国每年因农业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达139亿~266亿美元,约为GDP的3.8%~7.3%, 其中仅农业化学污染造成的损失就高达近20亿美元(ADB,1997;郑易生等,1999)。 按目前我国化肥、农药平均使用水平推算,如果今后几年年净进口4000万吨粮食,则全国将可减少近100万吨化肥和大约2万多吨农药的使用总量。
3.为有效保护已十分有限的国内森林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市场供给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粮食增长,我国曾经历大规模的毁林垦荒,致使目前许多地区的自然屏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 沙化面积年均增加26万公顷,我国已是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国家。因此,削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加粮食等农产品进口,有利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改善生态系统。同时,降低木材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为满足每年超过15亿立方米的国内木材需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市场供给环境,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内已十分有限的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4.引进国外“洁净农业”技术,加速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业环保技术正逐步由“终端治污”向“洁净”技术与产品过渡,并在农业中已大规模实施以“精确农业”为代表的洁净生产方式。因此,在开放国内农业市场的条件下,随着国外资本对我国农业投资的不断增加,将加速国外“洁净农业”技术的引进,为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供难得的机会。
(二)不利影响
1.畜禽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加剧畜牧业废气、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畜牧业是污染密集的产业。畜禽生产除了排放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以外,还产生大量恶臭和污染物,致使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氨、氮含量增加。按目前畜禽规模计算,我国每年产生畜禽废弃物就高达17亿多吨,含氮量约达1600万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卞有生,2000)。Allan(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加入WTO方案相比,我国因加入WTO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而产生的年净增畜禽固体废弃物氮含量将达到8.7万吨。
2.大幅度增加国内农产品运输量,加剧运输废气排放污染。农产品运输规模的扩大是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农产品铁路运输周转量增长率达3.3%, 水路运输仅为0.3%。如果按照欧盟的运输废气排放标准计算,1998 年全国农产品铁路和水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已达2500 多万吨, 二氧化氮20多万吨,二氧化硫3万多吨。假定加入WTO后我国因贸易增长引起的国内年农产品运输增长率为5%,且现有运输结构相对不变,那么, 至少年净增100多万吨二氧化碳、1.2万吨二氧化氮和1500多吨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从而加大对大气环境的压力。
3.可能进一步诱发野生农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增加环境资源保护的难度。在我国许多农业自然资源仍属公共产品,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资源产权所有者“虚位”现象。这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严重浪费,而且还会造成资源优势的假象,在贸易壁垒减少的背景下甚至会进一步诱发掠夺性开发行为。最近发生的“甘草事件”就是一典型的例子。1983年我国野生甘草资源储藏量约有35万~45万吨,1982~1993年出口量已达到17万吨,由于大规模的掠夺性采挖,现储藏量不到40%,不但资源本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造成草原严重退化。
4.增加非本土动植物病害在国内传播的风险,威胁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尽管近年来我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非本土动植物病害疫情,但近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发生的口蹄疫和疯牛病传播的事实,预示着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提高,关税的降低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取消及贸易渠道的多样化,农产品贸易量在一段时期内势必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从而提高了国外动植物病害在我国传播蔓延的风险,威胁国内农业生产安全。
三、改善我国农业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如前所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对我国环境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扩大正面效应,抑制负面效应,改善和提高农业环境质量,实现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目标之一。农业环境政策也应当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政府在重点实行退耕还林等农业环境政策的同时,还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对一些农作物实行农药、化肥限额使用政策,政府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给予生产者适当的经济补偿。农业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引起的食品安全性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已成为全球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坚持非关税壁垒的关键原因之一。可以预料,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政府在重视农业生产中推广“一体化病虫害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条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形势以及作物生产技术特点等因素,在一些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或对一些农作物实行农药、化肥限额使用政策,鼓励发展绿色农业,以减少农业化学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对因限额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政府可以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给予生产者适当的经济补偿。
2.对畜禽废气、废弃物的排放,以及野生农业资源的开发,分别实行排放定额和资源开发配额管理制度。面对目前我国畜禽生产废气、废弃物排放数量大,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等许多野生农业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的严峻形势,我国应该借鉴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的有关经验,对畜禽废气、废弃物的排放,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入手,调整畜禽业发展的区域结构,实现养殖业厩肥排放与种植业厩肥吸收的区域平衡。要以科学的方法,规划和优化养殖业的地域分布,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区域设置畜禽养殖场。要根据现有耕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充分考虑养分平衡,合理确定区域总体的畜禽承载量。通过区域性的种养平衡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畜禽废气、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考虑开始实行排放定额管理制度。此外,对野生农业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也应该实行捕捞或资源开发配额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相应的排放定额或开发配额的交易市场。
3.防范和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确保国内农业生产安全。作为WTO框架文件之一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允许各国以科学为依据,采取正常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控制和防止动植物病害的国际传播,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及其生命安全。目前,我国国内检疫技术和管理水平与WTO接轨程度低, 动植物检疫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因此,政府应该改善检疫技术基础条件,开展检疫普查,建立有害生物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检疫标准化建设步伐;要努力解决农业植物检疫资金、技术和能力不足问题,改革、创新与完善检疫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疫工作者的素质,构筑起面向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向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农业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将外来动植物病害侵入我国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确保国内农业生产安全。
4.平衡协调国内区域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发挥水运网络资源的优势,以控制区间运输量扩张产生的废气排放。在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中,要实现我国各地区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求平衡,通过国内区域和国际贸易来调节将不可避免。因此,国家根据各地区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等状况,合理规划,平衡协调区域和国际贸易,对抑制国内农产品运输总量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也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水运网络资源的优势,扩大水运规模,削减公路运输,以控制全国各个地区之间农产品运输量扩张产生的废气排放。
5.重视“洁净型”高效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鼓励发展精确农业。农业技术进步是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基本手段。在农业研发中,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以水土资源为核心的“洁净型”高效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鼓励发展精确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与自由化进程中农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重视农业环境敏感性分析,有效监察与预警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由于农业污染具有隐性污染源大的特点,国家应该在对区域农业环境结构与功能进行详实调查、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农业环境敏感性分析,对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的监察与预警,以主动把握农业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有关对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