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一、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蔡亚明[1](2021)在《桃重瓣及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桃树先开花后长叶,花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中花瓣数量是决定桃花观赏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桃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期及着色机理,而对重瓣性状形成机理的研究较少;同时雄性不育与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密切相关,但桃雄性不育机理不清。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桃重瓣及雄性不育性状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ABCE模型基因对重瓣性状的调控作用。在桃基因组中鉴定了9个ABCE模型基因(PpAP1、PpAP2、PpAP3、PpPI、PpAG、PpSEP1、PpSEP2、PpSEP3、PpSEP4),其中PpAP2属于AP2转录因子家族,其基因结构包含10个外显子;其它8个基因均属于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具有7或8个外显子。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这9个ABCE基因编码的蛋白均位于细胞核。发现PpAP1、PpAP3、PpPI和PpSEP3不仅在桃单瓣品种和重瓣品种的花芽中差异表达,而且在花瓣、瓣化器官中高表达。同时,PpAP1、PpAP3、PpPI和PpSEP3转化拟南芥结果表明,35S::PpAP1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莲座叶减少,开花时间提前;35S::PpAP3和35S::PpSEP3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在花器官性状方面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变化;但35S::PpPI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花器官结构发生了变异,具体表现为:雄蕊瓣化、花瓣数量增加。此外,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桃ABCE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重瓣性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结果表明,桃PpPI基因参与重瓣性状形成的调控。其次,挖掘了位于第2号染色体决定桃隐性重瓣性状形成的候选基因。通过单瓣和重瓣桃品种的花器官转录组测序比较以及全基因组序列差异分析,发现了13个候选基因,它们在重瓣品种中的表达量低于单瓣品种,且在重瓣品种基因组中发生了变异。最后,解析了‘锦香’桃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和生理学原因以及潜在的遗传机理。‘锦香’花药开裂时间延迟,且无花粉粒释放。通过对‘锦香’花药横切面的观察,发现其单核期的小孢子形态不规则,挤压成带状,最终在花药腔中消失。同时,绒毡层细胞肿胀增生,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过氧化物酶体,且降解延迟。活性氧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锦香’花药内活性氧含量显着高于育性正常的对照品种。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活性氧清除通路中的基因在‘锦香’和育性正常的对照品种中差异表达,且‘锦香’花药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和类胡萝卜素等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显着低于育性正常的对照品种。这些结果表明:花药活性氧稳态的失衡导致绒毡层和小孢子发育受阻,是‘锦香’花粉败育的生理原因。此外,‘锦香’花药的细胞学以及小孢子发育期的活性氧爆发等生理特征,类似于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且‘锦香’线粒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同于育性正常的对照品种,推测‘锦香’雄性不育性状可能受线粒体基因控制。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PpPI基因调控桃重瓣性状形成,挖掘了隐性重瓣性状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重瓣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此外,揭示了‘锦香’桃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生理学及潜在的遗传学机制,为桃雄性不育性状的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庄慧[2](2020)在《水稻C2H2型锌指蛋白NONSTOP GLUMES 1(NSG1)和STAMLESS 1(SL1)调控花/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小穗,作为禾本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后一级花序结构,其上着生的小花数直接决定着籽粒的数量,因此,小穗的发育对禾本科粮食作物的每穗粒数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禾本科的作物,水稻等稻族物种的小穗又发育出了其独特的结构。近30年来,围绕水稻小穗及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热点,对花的起始,花序的发育,花器官发育及形态的研究已初成体系,相对来说,对于小穗发育机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水稻小穗发育相关的突变体被鉴定,获得相关基因,深入的研究基因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而扩展和深入水稻花/穗发育的分子网络的构建,并为相关的水稻分子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两个与水稻小穗及花器官特征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NONSTOP GLUMES 1(NSG1)和STAMLESS 1(SL1),两个基因均编码植物中特有的QALGGH型C2H2单锌指蛋白转录因子。通过对单个基因的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基因进化分析及表达分析,初步确定了NSG1基因影响小穗副护颖和护颖等侧器官特征发育的功能及SL1基因影响小花浆片和雄蕊等内轮花器官特征发育的功能。本论文中,我们通过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NSG1基因和SL1基因编码的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调控水稻花/穗器官特征发育的深入分子机制,为“三花小穗”分子设计育种途径及水稻花器官特征基因调控网络构建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主要结论如下:1.NSG1基因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水稻的小穗,作为其特有的花序结构,是决定水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水稻一个小穗内小花数目恒定——包含一个可育小花(由外稃、内稃、浆片、雄蕊和雌蕊组成)。1937年提出的“三花小穗”假说认为原始的水稻小穗可能由三个小花构成:小穗基部两个“无用”的颖片器官——护颖可能是两个侧生小花外稃的退化遗迹,而内部的花器官已完全消失。我们曾经在2017年深度解析了LF1基因诱导侧生小花发生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一个功能获得性突变体lf1,发现两个护颖腋下起始形成了新的花器官(内稃、浆片、雄蕊和雌蕊),为“三花小穗”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但是,想要最终恢复原始“三花小穗”,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退化的护颖需要恢复成外稃,以便和内稃一起包裹保护内部的花器官或籽粒。先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副护颖和护颖伸长呈外稃状的突变体nsg1,表型分析及表达分析发现,NSG1编码的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功能缺失会造成突变体小穗多个器官向外稃状器官的转变,相关小穗特征发育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本研究中,通过利用多种遗传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NSG1调控侧生器官特征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1 NSG1基因调控副护颖与护颖的特征发育在NSG1的3个等位突变体中,副护颖和护颖出现不同程度的伸长和变宽,大部分副护颖和小部分下位护颖被转化为内稃边缘状器官,更多的上下位护颖则被转化为外稃状器官。这表明NSG1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小穗副护颖与护颖的特征发育。1.2 NSG1基因调控内稃和浆片的特征发育本研究中,在nsg1突变体中,出现外稃状的内稃,内稃边缘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外稃的特性,浆片被拉长和/或加宽,并获得与内稃边缘或外稃相似的特性。NSG1基因的缺失造成了内稃边缘和浆片的同源异形转化,暗示NSG1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小穗内稃和浆片的特征发育。1.3 NSG1基因通过调控LHS1、MFO1、DL和G1的表达维持小穗侧生器官特征本研究中,除雌蕊和外稃外,nsg1小穗中所有器官的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并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外稃/内稃边缘状器官。在nsg1小穗中,LHS1、DL和MFO1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中异位表达,包括副护颖、护颖、内稃、浆片和雄蕊,而G1在副护颖和护颖中表达减少。进一步证实NSG1蛋白可以与LHS1启动子区结合,与水稻共抑制因子Os TRP相互作用,然后招募HDACs介导靶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抑制其表达。2.SL1基因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花器官发育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过去的三十年间,在拟南芥中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的花器官特征基因调控网络(FOS-GRN)。然而,在水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中其调控网络仍然未知。先前的研究中发现SL1基因编码一个C2H2型锌指蛋白,突变体的表型与水稻B功能基因SPW1的功能缺失突变体spw1十分相似,即2、3轮花器官浆片和雄蕊向1、4轮稃片和雌蕊的同源异形转化,通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DL基因的表达扩展到了第3轮,SPW1基因的表达被显着抑制。推测由于SL1基因功能的缺失导致DL基因的异位表达和SPW1基因表达的降低,从而引起和spw1突变体类似的雄蕊雌蕊化的表型。在本研究中,通过对sl1、spw1和dl突变体之间的表型观察、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遗传互作分析,我们发现SL1可以通过与染色体重塑复合物(如Os Ruv B1)相关的一些共同调节因子形成复合物,通过组蛋白修饰和/或其他染色质状态调整直接激活SPW1的表达,并激活其他B功能基因共同抑制雌蕊特征基因DL的异位表达,以确保水稻小花浆片和雄蕊的正常发育,主要结论如下:2.1 SL1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而不是对DL抑制通过更为深入的表型和表达分析发现,在sl1突变体中,SPW1在浆片和雄蕊原基中表达微弱。当DL基因同时丧失功能时,SPW1在sl1+dl双突变体的第2轮和第3轮的表达仍然非常微弱,与在sl1单突变体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这表明,SPW1在sl1突变体中的低水平表达不是由于DL的异位表达引起,而是由于SL1活性的丧失。因此,SL1可以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而不是对DL行使抑制。2.2 SL1能与SPW1的启动子结合SL1可以正向激活SPW1的表达,我们运用Ch IP-q PCR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法检测了SL1与SPW1启动子结合的潜在位点及其激活SPW1表达的能力。。实验结果证实SL1可以通过与SPW1启动子结合直接调控SPW1的表达。2.3 SL1能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Tip60(含Os Ruv B1、Os DP1/E2F和Os Tip60蛋白)结合,介导SPW1基因的组蛋白修饰由于SL1作为转录因子不具有明显的激活活性,为了深入探究SL1激活SPW1的分子机制,我们运用Co-IP和酵母点对点筛选出两个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相关蛋白,Os Ruv B1和Os DP。Os Ruv B1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Tip60/Ino80/Swr的重要组成蛋白,而Os DP则可以通过E2F蛋白募集Tip60复合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Tip60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可以调控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sl1突变体中H4K5ac和H4K8ac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暗示SL1能与Tip60(含Os Ruv B1、Os DP1/E2F和Os Tip60蛋白)互作,提高SPW1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激活其表达。

吴雨[3](2020)在《向日葵cb1突变体突变相关基因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向日葵作为重要油料和粮食作物,其花发育直接关系到后代繁衍,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对航天诱变向日葵花不育突变体cb1进行初步研究,在该突变系中,花器官无法正常分化,形成了花椰菜式的花序。通过野生型(WT)型向日葵与cb1花发育过程表型对比分析突变发生的时期,筛选花发育过程中突变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花发育4个阶段WT和cb1表达量对比,分析相关基因在突变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提出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的猜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解剖,从cb1突变体中分出6层苞片状结构,并对应WT向日葵花发育到果实发育的8个时期,即茎尖分生组织时期,花原基时期,花器官原基时期,花器官发育中期,花器官半成熟期,开花期,枯萎期,子房膨大期。(2)形态学和组织学分析共同发现cb1表型与WT型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st3时期。(3)从本实验室的花发育转录组中筛选出LFY,AP2家族基因,SUP家族基因,MADS-box家族基因共37个,其中LFY基因1个,AP2基因10个,SUP基因3个,MADS-box基因23个。(4)提出形成机制的猜想:SVP基因上调后抑制了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的正常分化,同时激活LFY基因过量表达,使得花序分生组织不断产生;此时受到上游基因的作用AP2基因下调,阻止这些花序分生组织转化;之后SUP基因和E类MADS-box基因作为调节花器官发生的基因下调,抑制花器官的发生;最后AG亚族和PI亚族控制主要花器官发育的基因下调导致花器官无法发育。综上所述,本文对向日葵cb1突变体花发育过程进行了表型分析和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发现其在花分生组织向花器官分化过程失败,不能正常产生花器官且重复出现苞片状结构和次级分生组织,从而产生了花椰菜式的花序。另外,本文通过对37个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提出了cb1形成的分子机制初步猜想,为后续研究cb1关键突变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前期基础,同时为研究向日葵花发育调控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胡广[4](2020)在《控制水稻穗发育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编辑与胞间移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且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确保水稻产量高于人民需求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1]。我国是传统型农业大国,以袁农平等为代表的传统杂交育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水稻增长的途径也变得更为多样化,通过对水稻花器官的遗传改良可直接实现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从而能够大大缩短育种年限,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本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于前期对花模式形成基因SFL(LOC_Os07g43580)的研究,对SFL及其同系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其对水稻穗发育的调控机理。我们首先利用同源比对和通路分析获得了LOC_Os03g26130,LOC_Os07g43580,LOC_Os08g33940,LOC_Os09g24180这4个候选的基因,利用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将这些基因敲除进行表型鉴定;然后在中花11材料中克隆了LOC_Os03g26130,LOC_Os07g43580这两个候选基因构建了相关载体,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最后,通过设计不同倍数的GFP融合载体研究穗发育形成基因异位表达的胞间移动模式,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并基于前期对SFL分蘖基因的研究,分析了4个候选基因的基因结构、理化性质,并利用亚细胞定位预测工具p Loc-m Plant对其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这些基因对应的蛋白具有相似的保守结构域,均非跨膜蛋白。利用chop-chop网站在线工具,获得了最佳的基因编辑的靶位点。2. 利用golden-gate-assemble技术连接序列片段实现多重编辑,同时作用与一个基因的两个靶位点,从而保证基因编辑的有效性,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后期试验材料表型的观察,发现确实存在植株瘦小不结实或不成穗的情况。3. 通过PCR技术,获得了LOC_Os03g26130,LOC_Os07g43580这两个候选基因的全长序列,其全长分别为924bp和1856bp,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其分别与1X GFP,2 X GFP,3 X GFP和4 X GFP基因嵌合构建表达载体,利用水稻花粉管通道法将构建的载体导入中花11材料中表达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水稻种子部位确有表达,且其表达量与GFP的个数有关,可能在胞间移动过程中不受门控离子通道影响。

王菁菁[5](2019)在《水杉开花相关的LEAFY、UFO和MADS-box基因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is Hu&Cheng)是原产自我国的落叶乔木,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具有童期长与结实难的特点,限制了造林良种化进程。论文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水杉的第一个EST数据库及雌雄花芽分化时期的表达谱的基础上,克隆到了水杉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形成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个LFY(LEAFY)家族成员、3个UFO(UNUSUAL FLORAL ORGANS)基因家族成员及14个MADS-box家族成员;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了 LFY与UFO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将MgLFY和MgNLY基因在拟南芥的超表达,研究其基因功能。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MADS-box基因的表达模式,并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了 MADS-box蛋白的互作模式与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水杉的小孢子叶球一般着生在枝条的顶端,较为开阔的位置利于借助风力进行散粉。水杉的小孢子囊3个成对似佛手状着生在小孢子叶上,成熟后的小孢子囊纵向开裂,3个小孢子囊相继开裂,可以延长散粉时间,避免由于不良环境对散粉的影响。(2)为了研究不同水杉组织及激素处理后水杉中基因表达的研究,筛选了水杉荧光定量PCR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利用ΔCt,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RankAggreg和GrayNorm这6种算法,对14个候选参考基因在不同组织及激素处理后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基因表达稳定性的排序,在不同水杉组织中,ACT2(Actin 2)、HIS(histone superfamily protein H3)及TATA(TATA binding protein)这3个基因有较稳定的表达特征,其中TATA在不同的激素处理条件下表达稳定。在开花诱导激素溶液处理的叶子中,ACT2,EF1a(elongation factor-1 alpha)和HIS的表达稳定,Cpn60β(60-kDa chaperonin β-subunit),GAPDH(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和HIS在开花诱导激素处理后的芽中表达稳定。(3)通过35S::MgLFY和35S::MgNLY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表型观察,发现35S::MgLFY和35S::MgNLY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开花的时间早于野生型Col拟南芥,MgLFY、MgNLY可以诱导拟南芥提前开花,从而缩短成花周期。(4)借助酵母双杂交技术,发现MgLFY、MgNLY其自身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行成同源复合物,同时MgLFY与MgNLY蛋白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异源复合物。而MgLFY、MgNLY基因分别可以和UFO1、UF02基因进行互作。对MADS-box的B类基因成员的作用模式进行分析表明,MgAP3-2、MgAP3-3和MgPI这3个蛋白本身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而且MgAP3-2和MgAP3-3之间也不存相互作用,但MgAP3-2、MgAP3-3分别与MgPI蛋白间存在互作关系,可以形成异源复合物。综上所述,水杉LFAFY基因可以与UFO互作,推测水杉中的UFO基因可能作为一个转录辅助因子调节LFY基因的活性,参与调控花分生组织的发育和花器官身份的决定。MADS-box基因作为一个重要的开花基因,B类基因的互作模式与其它物种相似,这种通过形成异源复合物的形式参与调控花器官形成的方式在植物中是较为保守的。研究结果为研究水杉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形成及裸子植物花发育提供了参考。

严乔木[6](2019)在《蜡梅花芽分化及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属于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原产中国,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观赏花木,在中国有近1000年的栽培历史。与大多数木本植物在春夏开花不同,蜡梅盛开于寒冷的冬季,花色淡黄,花香四溢,因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其盛开在冬季的具体的原因暂未有人报导。目前,对蜡梅花期的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其花芽发育不同阶段的石蜡切片观察上,缺少这种变化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对蜡梅花芽发育过程中花芽石蜡切片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蜡梅的花芽连续采样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了蜡梅花芽从开始分化直至开花全阶段的转录组数据,并结合切片观察数据对发育重点阶段的转录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蜡梅花芽样品的连续采样,提取RNA并测序,得到了未分化期,分化过渡期,花被片原基形成期,雄蕊原基形成期,雌蕊原基形成期,花芽发育期,花芽缓慢发育期,子房及胚珠发育期,花粉粒发育期,初花期等10个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库。结合切片观察结果,以及测序数据的相关性及PCA分析,将这10个阶段划分为3个关键过程:花芽分化期(未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发育期(花芽发育期-花粉粒发育期)以及初花期,在整个花芽分化及发育时期,共鉴定到15426个基因发生显着的差异表达。2、在花芽分化时期,利用转录组数据对鉴定到的27个可能参与调控花芽分化的关键候选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合部分基因在叶中表达模式的测定,发现在蜡梅中,可能有GA途径,光周期途径,糖代谢途径等3条主要途径以及其他途径上的部分基因参与到花芽分化的调控过程。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发现MADS家族基因对蜡梅花芽分化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蜡梅中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AP1可能是以FUL-like的形式存在,这可能与蜡梅花朵结构中,没有出现萼片和花瓣分化的原因有关。3、对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发育缓慢阶段进行重点研究,在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发现大量热激蛋白,同时在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发现大量与细胞生长及分裂相关的基因。推测该阶段蜡梅的缓慢生长过程可能主要是由外部高温引起的。对鉴定到的可能参与生长调控的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其中有25个糖类,TF,及温度响应因子可能在该阶段发挥一定调控作用,165个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在该阶段基本呈下调表达,与发育缓慢的表型一致。通过对鉴定到的13个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发现了13个可能参与花器官调节的候选基因,其中的部分基因可能在该阶段对花器官的发育起到抑制作用。4、对蜡梅花芽开花前后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蜡梅成花前,与花粉,胚珠发育相关的基因仍然呈上调表达趋势,这说明在10月24日观察到单核花粉粒形成之后,直到12月25始花,花粉和胚珠等性器官一直在进行着发育过程,直至开花前期才发育成熟。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所有性器官全部出现后,蜡梅并没有开花的现象。针对蜡梅在开花前可能出现的休眠现象,对鉴定到的可能调控休眠的SVP,SVL,DAM,TCP18,FT/CO等基因在成花前后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只有SVP-like和TCP18-like等基因的表达模式与休眠过程相符,对于蜡梅是否在开花前存在休眠过程,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5、蜡梅花芽在经历了三个主要发育阶段的10个发育过程后,精确的在寒冬绽放。本文总结了蜡梅所经历所有发育重要节点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大量可能参与到这些过程发生的候选基因,基本上揭示了蜡梅花芽发育整个阶段背后相应的基因表达变化。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指导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改变某些重要过程,来达到蜡梅的花期调节的目的。

彭沈凌[7](2019)在《大白菜花瓣形态建成相关基因BrACX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的重要蔬菜作物,其花瓣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对于保护雄蕊和雌蕊、吸引昆虫、完成有性生殖过程起重要的作用。阐明花瓣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不仅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任务之一,也受到园艺学家的关注。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和60Co-γ射线诱变技术,获得了一份大白菜花瓣退化突变体(pdm)(Huang et al.,2014),并预测Bra040093为突变候选基因。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pdm的突变候选基因,分析了突变基因调控花瓣发育的基因网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候选基因克隆测序证明了其存在2个SNP变异经过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野生型品系‘FT’与突变体pdm候选基因Bra040093的cDNA序列长度皆为1995bp,突变体pdm的cDNA序列第1696和1701位发生了SNP突变,分别由A→T和C→T。DNA克隆测序所得的SNP分析结果与cDNA一致,说明这2个SNP位于外显子上。候选基因Bra040093在野生型‘FT’中编码664个氨基酸,在pdm中由于第1696位发生碱基替换,由密码子AAA突变为TAA,导致氨基酸序列提前终止,仅编码565个氨基酸。利用‘FT’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Bra040093与拟南芥的ACX1基因高度同源,遂命名为BrACX1,预测BrACX1是过氧化物酶体上ACOX家族的碱性亲水蛋白。2.BrACX1基因在突变体pdm中下调表达证明其在花瓣发育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测定ACX的酶活性,证明‘FT’与pdm各组织间的酶的活性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且在‘FT’各组织中的酶活性皆显着高于pdm,在当天开放的花中ACX酶的活性最强;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BrACX1基因在‘FT’的各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pdm的各组织中几乎没有表达;利用qRT-PCR进行不同组织、不同等级的花蕾和不同花器官的表达量分析,表明‘FT’在各组织、各等级的花蕾及花器官中的表达量皆显着高于pdm。3.茉莉酸(JA)喷施试验验证了Bracx1基因调控花瓣形态建成的功能通过测定‘FT’和pdm花蕾及花瓣中的JA含量,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T’显着高于pdm。利用外源JA喷施突变体pdm的花序,发现其花瓣恢复正常;用JA生物合成抑制剂DIECA喷施野生型‘FT’的花序,发现其后续开放花朵的花瓣皱缩,表型与pdm相近。上述结果间接验证了候选基因Bracx1影响花瓣形态建成的功能。此外,我们还对JA作用的持续时间和运输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JA在外源喷施处理后的第2天(48h)开始发挥作用,一直持续到第5天;JA在植物体内至下而上运输发挥作用。4.RNA-Seq分析初步构建了JA调控花瓣开展的基因网络‘FT’vs pdm和(pdm+JA)vs pdm的差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比较组具有一致的基因差异表达趋势,其共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10,160个。在这些DEGs中,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有69个,其中11个为JA调控花瓣发育的相关基因,涉及7种对JA有反应的调控因子,包括MYB21,AP1,SPK1,SPT,TCP4,GIF1和JAG,其中MYB21和AP1可直接调节花瓣发育,SPK1和SPT通过细胞扩增调节花瓣形态,TCP4,GIF1和JAG通过细胞增殖调节花瓣形态。最终,这些基因的共同作用影响了突变体pdm中的花瓣开展。

赵婧[8](2017)在《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原产于我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油作物,大豆高产育种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对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控基因及其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叶形是株型性状的一个关键构成因子,叶是作物获得同化物的主要来源,是“源、库、流”中起基基础作用的“源”。花作为“库”形成的基础,是作物产量的直接来源器官。此外,花器官的结构与育性特征还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性状。因此,对二者的形态发生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叶形态建成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对花器官发育的研究也建立了经典的“ABC”模型,以及在此基袖上发展起来的“ABCDE”模型。但是,依然不能完满解释植物叶、花发育的所有现象,对二者在发育上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深入剖析。本研究对大豆中新发现的一个鸡脚叶-瓣化花隐性突变体ctp(chicken toe-like leaf and petalody flower)进行了研究,该突变体叶形及花器官发育都异常,且雌雄皆不育。在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分析发现同时控制叶及花突变性状的基因为一个符合孟德尔遗传的单隐性基因,应用图位克隆的方法最终分离到了该CTP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分析表明,ctp突变体的株高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分枝数量显着增多;成熟叶片小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叶宽相较于野生型显着变窄,叶面积显着减小,叶形指数显着增大。突变体叶片的表型变异在种子萌发一周时就可以明显观察到。通过扫描电镜对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观察比较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背腹面表皮细胞均匀的增大,且排列紊乱,叶片石蜡切片的结果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数量减少,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散。突变体的花器官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异,并且是四轮花器官全部突变。萼片和花瓣的形状及数量都发生变化,雄蕊数量减少,表现出瓣化的现象,花药中仅有极少量花粉甚至无花粉,仅有的花粉也严重败育,导致雄性不育。用可育花粉与该突变体进行杂交也未能获得种子,说明ctp突变体雌性也不可育。通过扫描电镜对柱头进行观察发现,柱头细胞表面发生变异,花期柱头表面无花粉。突变体的这些表型变异表明,大豆ctp突变体是一个新的叶形及花器官同时发生变异的且雌雄皆不育的突变体。2)在CTP基因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tp突变体材料与其他四个表型正常材料构建的F2代群体及其衍生的次级群体(F2:3),共2200个隐性极端个体将目的基因定位到A1连锁群约37kb的物理区间内,该区间内共有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通过对这三个预测基因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在ctp突变体中,ORF3第一外显子缺失33个碱基,恰好导致了 11个氨基酸的缺失,但并未引起该基因的移码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功能尚未被注释的保守蛋白。在图位克隆该基因后,为了验证定位的准确性,本研究分别借助了正向及反向遗传学手段。首先,用基因内部缺失作为InDel分子标记,对高代(F10)剩余杂合系个体进行了突变表型与基因标记之间的共分离分析。接着在本氏烟草中用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干扰(Tobacco Rattle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TRV-VIGS)试验验证了 其同源基因在叶形和花器官发育以及育性中的调控作用。3)本研究还发现,CTP基因具有复杂的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通过单克隆测序的方式,初步检测了基因的转录本情况。在野生型和突变体单克隆数量相同的前提下,检测到CTP基因具有至少十种不同转录本,在突变后的ctp中只检测到六种,而且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中剪接产生的转录本并不是完全一样。说明,基因突变对基因的剪接产生了影响。但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同时存在的转录本有两个,且这两个转录本无论在野生型还是突变体中都是出现丰度最高的。这些现象都表明,该CTP基因的可变剪接可能与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TP基因可以在大豆的顶端分生组织、幼根、茎、腋芽、叶、花、幼荚中表达。由于ctp的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主要表现在叶形及花器官发育上面,因此,对这两个组织中该基因突变前后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叶片及花中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中花中的下调更为显着。说明,CT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突变体叶形和花器官发育以及育性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5)对CTP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不存在于藻类植物中,但在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这些高等植物中都存在,在被子植物中的保守性更是达到58%。与高等植物相比,藻类植物缺乏根茎叶的分化,而CTP基因恰好是出现在有根茎叶分化的高等植物中,且在大豆幼根、腋芽及叶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在对CTP蛋白序列的分析中还发现,除了被子植物,其他种群均缺乏位于CTP蛋白C端一个保守的脯氨酸(P),该脯氨酸恰好位于ctp缺失的片段内。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尚无真正的花,无果实结构,胚珠裸露,无子房。因此推测,CTP在被子植物花器官形态发育中的功能可能与其C端保守存在的脯氨酸有关。但脯氨酸具体是怎样发挥其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以上结果结合分析,说明CTP基因作为一个调控侧生器官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可能在高等植物叶与花的出现及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6)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结构预测未能发现其定位信号,以及保守基序。为了了解该蛋白在细胞内的具体位置,本研究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与烟草叶肉细胞两种瞬时表达系统对CTP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的分析。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会定位到细胞核与细胞膜上,因此推测其可能是一个转录因子。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其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检测发现,CTP蛋白具有转录激活的活性,说明CTP是一个转录激活因子,突变为ctp之后,转录激活活性没有消失只是显着降低。7)由于该基因同时涉及叶片及花器官生长发育的调控,因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比较分析了部分已知的叶形及花器官生长发育重要调控因子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包括生长素通路相关基因、KNOX家族基因、WOX家族基因、YAB家族基因、KAN1、AS1/2的检测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在ctp的叶和花这两种组织中,生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YUC2及TAA1的表达都显着下调,运输相关基因ABCB1及PIN1的表达显着上调,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ABP1的表达也显着下调,生长素响应基因ARF6的表达显着上调,说明,生长素相关的通路受到了基因突变的影响。在ctp叶片中YAB4及WOX1的表达量都显着下调,同时KNOX的表达显着上调,说明,CTP位于这些基因的上游。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在叶片中CTP可能通过YAB基因间接调控WOX1和KNOX基因的表达。对于花发育的调控机制,解释较为完善的是“ABC”模型,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该模型逐步发展为“ABCDE”模型。通过比较花器官识别基因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中的表达量变化后发现,几类花器官功能基因的表达集体下调,其中B-类基因PI在突变体中的表达下调最显着。花器官特征基因的集体下调表明,“ABCDE”功能基因的正常表达需要CTP基因,其可能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正向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与此同时,与野生型相比,在突变体的花器官中KNOX家族的STM基因、AS1/2及YAB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说明,在花器官发育的调控中,CTP对STM、AS1/2和YAB基因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甄妮[9](2017)在《月季A类花器官发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月季(Rosa sp.)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重要观赏花卉。现代月季遗传背景复杂,是由蔷薇属的多个种反复杂交回交选育而来。大多数的野生蔷薇属植物只有单轮五枚花瓣,但在长期栽培选育中月季的花瓣数量发生变化,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花型。目前,月季的花发育模型研究尚不完善,重瓣花形成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晰。本研究拟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中国古老月季’月月红’(Rosa chinensis ’Semperflorens’)中克隆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A类基因,通过瞬时转化烟草表皮细胞对其进行蛋白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2个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组织特异性表达规律,然后利用花器官侵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对月季A类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获得RcAP1和RcAP2的cDNA全长及RcAP2所在的DNA全长。RcAP1开放阅读框(ORF)为 744 bp,编码247个氨基酸;RcAP2 cDNA全长 2236 bp,开放阅读框为1608 bp,5’端非编码区为365 bp,3’端非编码区长263 bp,编码535个氨基酸。RcAP2的DNA序列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2)构建RcAP1和RcAP2的植物表达载体,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2个蛋白均主要在核内产生荧光,符合其转录因子的蛋白定位特性。(3)在花芽分化初期,RcAP1和RcAP2均上调表达,在整个花发育过程中,小蕾期的表达量最高。在花发育的中后期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特点,RcAP1仅在萼片中表达,RcAP2主要在萼片、花瓣中表达,并在花瓣中表达量最高。在雄蕊瓣化程度不同的花瓣中,RcAP2在最外轮花瓣中表达量最高。随着月季品种的重瓣性增强,RcAP2的表达量随之升高。(4)通过对过表达RcAP1和RcAP2基因的野生型拟南芥的表型分析发现,转RcAP1拟南芥株系植株出现提前开花、花序转变、花瓣数目增多和雄蕊数目减少等表型变化;转RcAP2拟南芥株系的雄蕊数目及形态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原着生花药的部位出现扁平状的变异,形成类似雄蕊到花瓣的过渡状态。结合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及转基因的试验结果,本研究认为RcAP1具有使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转变、调控萼片发育的功能;RcAP2具有参与花分生组织特性建立、确定萼片和花瓣特性等功能。RcAP1和RcAP2均可能参与调控C类基因的时空表达活性,进而与月季的雄蕊瓣化相关。本研究对月季A类花器官发育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功能分析,进一步补充了月季的花发育模型研究和重瓣性分子机制研究,为月季花型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之琳[10](2017)在《大花紫薇MADS-box家族B类和C类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是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的落叶乔木,花大色艳且花期长,是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大花紫薇是典型的单瓣花,缺乏重瓣品种。在育种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了一株大花紫薇重瓣变异植株,其雄蕊完全瓣化,形成了重瓣花型。因此该重瓣变异植株是研究大花紫薇及紫薇属植物重瓣花形成和起源方式的理想材料。根据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本研究从大花紫薇中克隆决定雄蕊和花瓣形成的关键基因——MADS-box家族的B类和C类功能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为了验证实时荧光定量的准确性,对适合大花紫薇花发育研究的内参基因进行了筛选及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出4个大花紫薇MADS-box基因,包括2个B类基因LsDEF1和LsPI1、2个C类基因LsAG1和LsAG2。序列分析表明,每个基因在单瓣大花紫薇和重瓣大花紫薇中均存在差异,碱基突变和缺失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和缺失,可能造成基因结构发生改变。2.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GAPDH、TUA、TUB、18S、RPⅡ、EF-1-α、ATC、EIF5A和CYP等9个内参基因在大花紫薇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器官组织的表达情况,通过软件综合分析发现RPⅡ和EF-1α基因稳定性最好,适合作为大花紫薇花发育研究的内参基因。3.对LsDEF1、LsPI1、LsAG1和LsAG2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表明,与单瓣大花紫薇相比,重瓣大花紫薇B类基因LsDEF1和LsPI1在花发育后期表达量下调、C类基因LsAG1和LsAG2在花发育前期的表达量上调、B类基因LsDEF1、LsPI1在第四轮花器官(雌蕊)外延表达、C类基因LsAG2基因在第二轮花器官(花瓣)上外延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大花紫薇重瓣花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单瓣大花紫薇和重瓣大花紫薇花发育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类和C类基因在大花紫薇花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大花紫薇瓣性育种等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二、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桃重瓣及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花器官起源
        1.1.2 花器官的组成及发生
        1.1.3 花器官发生的分子机制
        1.1.4 花粉粒发育进程
    1.2 重瓣花形成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瓣花的起源
        1.2.2 重瓣花形成的分子机制
        1.2.3 其他因子影响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进展
        1.2.4 桃重瓣花形成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雄性不育发生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绒毡层发育异常与雄性不育
        1.3.2 花粉壁发育异常与雄性不育
        1.3.3 活性氧稳态与雄性不育
        1.3.4 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机理
        1.3.5 桃雄性不育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桃ABCE基因对重瓣性状的调控作用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桃ABCE基因的鉴定
        2.2.3 基因结构分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
        2.2.5 桃ABCE基因的亚细胞定位检测
        2.2.6 拟南芥转化
        2.2.7 酵母双杂交(Y2H)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桃单瓣品种和重瓣品种花器官形态观察
        2.3.2 桃ABCE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2.3.3 桃ABCE蛋白的烟草亚细胞定位分析
        2.3.4 桃ABCE基因在单瓣花和重瓣花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2.3.5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
        2.3.6 酵母双杂交分析桃ABCE蛋白互作关系
    2.4 讨论
        2.4.1 桃PpPI基因参与调控瓣化雄蕊形成
        2.4.2 PpSEP3 可能负调控桃花瓣数目
第3章 桃重瓣性状候选基因的鉴定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
        3.2.3 拟南芥转化
        3.2.4 第三代基因组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位于第6 号染色体候选基因Prupe.6G242400 在桃重瓣花品种中的变异检测
        3.3.2 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转录因子
        3.3.3 转录组测序与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挖掘桃隐性重瓣性状候选基因
    3.4 讨论
第4章 ‘锦香’雄性不育机理解析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花药结构分析
        4.2.3 花粉活力检测
        4.2.4 花药活性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检测
        4.2.5 RNA-seq分析
        4.2.6 q RT-PCR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JX’花药形态异常且不能释放花粉粒
        4.3.2 ‘JX’小孢子挤压成带状后消失
        4.3.3 ‘ZH’和‘JX’小孢子和绒毡层的超微结构特征
        4.3.4 ‘JX’花药活性氧含量高于‘ZH’
        4.3.5 ‘ZH’和‘JX’花药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4.3.6 ‘JX’花药中主要的抗氧化物含量低于‘ZH’
    4.4 讨论
        4.4.1 桃花粉败育与小孢子和绒毡层发育异常有关
        4.4.2 花药中的活性氧稳态失衡可能阻碍花粉发育,从而导致桃雄性不育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水稻C2H2型锌指蛋白NONSTOP GLUMES 1(NSG1)和STAMLESS 1(SL1)调控花/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的分化和发育
        1.1.1 干细胞命运的维持和终止
        1.1.2 花序分生组织的发育
        1.1.3 小穗分生组织的发育
        1.1.4 花分生组织的发育
        1.1.5 护颖与侧生小花的起源
    1.2 花器官发育
        1.2.1 花器官特征发育
        1.2.2 调控花器官特征发育的分子机制
        1.2.3 组蛋白修饰调控水稻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
第二章 NSG1基因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2.1.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1.4 基因表达分析
        2.1.5 转录活性分析
        2.1.6 蛋白互作分析
        2.1.7 蛋白-DNA结合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nsg1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2.2.2 NSG1基因影响水稻小穗的发育
        2.2.3 NSG1基因结构分析
        2.2.4 NSG1编码一个具有抑制活性的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
        2.2.5 NSG1基因调控花/穗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2.2.6 NSG1 可以与LHS1 基因的启动子直接结合
        2.2.7 NSG1 可以通过与水稻 TPR 类转录共抑制子结合直接抑制 LHS1 的表达
        2.2.8 NSG1与LHS1 的遗传互作
    2.3 结论与讨论
        2.3.1 NSG1基因维持副护颖与护颖的特征发育
        2.3.2 NSG1调控内稃和浆片的特征发育
        2.3.3 NSG1 通过调控 LHS1、MFO1、DL 和 G1 的表达维持小穗的器官特性
第三章 SL1基因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形态和组织学观察
        3.1.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3.1.4 基因表达分析
        3.1.5 转录活性分析
        3.1.6 蛋白互作分析
        3.1.7 蛋白-DNA结合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表型分析
        3.2.2 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3.2.3 SL1在花器官发育ABC模型中的作用
        3.2.4 SL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不具有激活和抑制活性
        3.2.5 异位表达植株分析
        3.2.6 蛋白质与DNA的结合研究
        3.2.7 SL1通过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激活SPW1
    3.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向日葵cb1突变体突变相关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向日葵
        1.1.1 向日葵特点、价值和用途
    1.2 花发育
        1.2.1 成花诱导
        1.2.2 花发育过程中的三次重要转变
        1.2.3 花发育模型
    1.3 花分生组织决定与cb1突变体
        1.3.1 花分生组织决定
        1.3.2 花分生组织决定相关突变体
        1.3.3 向日葵cb1突变体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解剖
        2.2.2 制作组织切片
        2.2.3 筛选基因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2.5 系统发育树构建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分析
    3.2 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定量分析
        3.2.1 相关基因的筛选
        3.2.2 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3.2.3 花发育过程定量分析
        3.2.4 MADS-box家族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cb1突变体突变发生的时期和位置
    4.2 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对突变表型的影响
    4.3 cb1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制猜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筛选出的基因编号分类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控制水稻穗发育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编辑与胞间移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花器官发育概述
    1.3 基因组编辑技术概述
        1.3.1 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史
        1.3.2 ZFN技术
        1.3.3 TALEN技术
        1.3.4 CRISPR/Cas9 系统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SFL 及其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样方法
        2.2.1 全基因序列及其注释文件获取
        2.2.2 水稻myb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2.2.3 获取候选基因序列并进行注释和功能预测
        2.2.4 利用pLOC-mPlant工具在线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2.2.5 候选基因跨膜结构预测
        2.2.6 将候选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
        2.2.7 候选基因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
        2.2.8 利用 CHOP-CHOP 网站在线预测,blast 筛选最佳 CRISPR 靶位点
    2.3 试验结果
        2.3.1 MYB基因家族分析成员鉴定
        2.3.2 基因结构及功能预测结果
        2.3.3 候选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
        2.3.4 候选基因的跨膜结构预测结果
        2.3.5 多序列比对结果
        2.3.6 候选基因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结果
        2.3.7 CRISPR靶位点预测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SFL 及其相关基因的基因编辑对水稻穗发育影响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植物和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2 盆砵种植水稻材料
        3.2.3 水稻DNA的提取
        3.2.4 利用golden-gate assemble技术构建质粒载体
    3.3 试验结果
        3.3.1 LOC_Os03g26130 、 LOC_Os07g43580 、 LOC_Os08g33940 、LOC_Os09g24180 基因打靶载体 PTG 的酶切验证
        3.3.2 LOC_Os03g26130、LOC_Os07g43580 基因打靶载体测序验证
        3.3.3 转基因水稻苗的表型观察
        3.3.4 基因组序列验证
        3.3.5 植株穗和籽粒大小鉴定
    3.4 讨论
第4章 SFL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胞间移动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4.1.3 所需融合表达载体
    4.2 试验方法
        4.2.1 农杆菌GV3101和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制备
        4.2.2 水稻基因组 DNA 提取
        4.2.3 设计用于扩增LOC_Os07g43580 基因的引物
        4.2.4 利用同尾酶技术串联GFP
        4.2.5 利用同源重组构建融合载体
        4.2.6 将融合载体导入水稻材料中
        4.2.7 SFL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3 结果
        4.3.1 LOC_Os07g43580 基因的扩增
        4.3.2 构建含有串联GFP的载体
        4.3.3 构建含有SFL基因和GFP的融合载体
        4.3.4 SFL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胞间移动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水杉开花相关的LEAFY、UFO和MADS-box基因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花器官发育
        1.1.1.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经典ABC模型
        1.1.2. 裸子植物中的ABC模型及B类基因的功能
    1.2. 植物花器官发育中的相关基因
        1.2.1. LEAFY调控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1.2.2. MADS-box在花器官发育中的作用
    1.3. 水杉开花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水杉小孢子叶球的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杉大孢子叶球和小孢子叶球的观察
        2.2.2. 水杉的小孢子囊的散粉
        2.2.3. 水杉小孢子囊中花粉粒的形态观察
    2.3. 讨论
3. 水杉LEAFY家族和UFO家族基因鉴定以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杉LFY基因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3.2.2. 水杉LFY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2.3. 水杉LFY基因家族的氨基酸结构分析
        3.2.4. 水杉LFY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2.5. 水杉LFY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2.6. 水杉LFY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3.2.7. 水杉LFY与NLY原核表达
        3.2.8. 水杉UFO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2.9. 水杉LFY与NLY之间的互作
        3.2.10. 水杉LFY基因家族与UFO基因家族之间的互作
    3.3. 讨论
4. 水杉LEAFY基因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4.1.4. 普通PCR及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达载体的PCR鉴定
        4.2.2. 35S::MgLFY和35S::MgNLY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鉴定
        4.2.3. 35S::MgLFY和35S::MgNLY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检测
        4.2.4. 转基因拟南芥的开花时间统计
        4.2.5. 超表达转基因株系中开花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4.2.6. 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及种子的产量
    4.3. 讨论
5. 水杉MADS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杉MASD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分析
        5.2.2. 水杉MADS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5.2.3. 水杉MADS-box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5.2.4. 水杉MADS-box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5.2.5. 水杉B类基因的MADS-box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2.6. 水杉LYF基因对MADS-box基因的调控
    5.3. 讨论
6. 水杉稳定内参基因的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激素处理及样品采集
        6.1.2. 选择候选参考基因和引物设计
        6.1.3.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6.1.4. qRT-PCR条件和扩增效率
    6.2. 结果
        6.2.1. 14个候选参考基因和两个靶基因的引物特异性和表达分析
        6.2.2. 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6.2.3. 验证所选候选参考基因
    6.3.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符号及其中文对照表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蜡梅花芽分化及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蜡梅的研究进展
    1.2 蜡梅开花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生理状态影响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基因影响植物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1.5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进展
    1.6 植物休眠的研究进展
    1.7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蜡梅花芽转录组测序
        2.1.1 实验材料
        2.1.2 转录组测序
    2.2 花芽分化时期成花相关基因在叶中表达模式的测定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实时定量PCR验证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所用花芽样品
    3.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3 序列比对结果
    3.4 基因表达水平计算
    3.5 测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3.6.1 成花转变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2 花芽缓慢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3 花芽发育完成至开花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4 花芽分化时期成花相关基因在叶中表达模式的测定
        3.6.5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蜡梅花芽分化及发育各阶段转录组测序
        4.1.1 测序结果分析
        4.1.2 测序数据相关性及PCA分析
        4.1.3 10 个时期整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 蜡梅花芽分化阶段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2.1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2.2 差异基因的GO及 KEGG富集分析
        4.2.3 成花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4.3 蜡梅花芽发育缓慢阶段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4.3.1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3.2 差异基因的GO及 KEGG富集分析
        4.3.3 调控生长的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4.3.4 调控花器官发育的基因共表达分析
    4.4 花芽发育完成至开花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1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4.2 差异基因的GO和 KEGG的富集分析
        4.4.3 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分析
    4.5 成花关键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模式测定
5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大白菜花瓣形态建成相关基因BrACX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花发育模型
        1.1.1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1.1.2 花器官发育的ABCD模型
        1.1.3 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型
        1.1.4 花器官发育的四聚体模型
    1.2 植物花瓣发育的调控
        1.2.1 花瓣的起源
        1.2.2 调控花瓣发育基因的研究
    1.3 JA调控的花器官发育
        1.3.1 JA类物质
        1.3.2 JA的生物合成
        1.3.3 JA代谢产物
        1.3.4 JA的信号转导途径
        1.3.5 JA调控花器官发育
    1.4 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X1)基因的功能
        1.4.1 ACX的发现
        1.4.2 ACX的作用
    1.5 大白菜花瓣退化突变体pdm的创制及突变基因定位
        1.5.1 大白菜花瓣退化突变体pdm来源
        1.5.2 花瓣退化突变基因pdm精细定位
        1.5.3 转录组分析
        1.5.4 花瓣退化突变基因pdm的候选基因预测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花瓣退化候选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DNA提取
        2.1.3 总RNA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2.1.4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2.1.5 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候选基因DNA和cDNA的克隆及序列比对
        2.2.2 候选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2.3 BrACX1的基本性质预测分析
        2.2.4 BrACX1保守结构域分析
        2.2.5 BrACX1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分析
        2.2.6 BrACX1蛋白序列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
        2.2.7 BrACX1糖基化和磷酸化的位点预测
    2.3 小结
第三章 大白菜花瓣退化候选基因BrACX1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ACX酶活性检测
        3.1.3 Western-Blot
        3.1.4 qRT-PCR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CX酶活性分析
        3.2.2 Western Blotting
        3.2.3 qRT-PCR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大白菜花瓣退化候选基因BrACX1功能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RNA-Seq
        4.1.3 qRT-PCR
        4.1.4 JA和MeJA含量的测定
        4.1.5 JA、MeJA和JA抑制剂(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 trihydrate,DIECA)的喷施
        4.1.6 细胞结构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Seq分析结果
        4.2.2 JA和MeJA的含量分析
        4.2.3 JA、MeJA和DIECA的外源喷施对花瓣表型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JA调控大白菜花瓣开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总RNA提取及其质量检测
        5.1.3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5.1.4 RNA-seq数据处理与评估
        5.1.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5.1.6 差异表达基因GO及Pathway富集分析
        5.1.7 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质量检测分析
        5.2.2 测序质量评估
        5.2.3 与参考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5.2.4 Reads在参考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
        5.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2.8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分析
        5.2.9 花瓣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5.2.10 预测JA调节pdm的花瓣发育网路图
        5.2.11 qRT-PCR
    5.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理想株型的研究
        1.1 水稻、玉米、小麦理想株型的研究
        1.2 大豆理想株型的研究
        1.3 作物育种中的“源、库、流”
    2 高等植物叶的形态变异与形态建成
        2.1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
        2.2 植物叶的形态变异
        2.3 植物叶形态的建成
    3 高等植物花器官的发育与同源异型突变
        3.1 植物花器官的形态结构
        3.2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进展
        3.3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同源异型突变
    4 高等植物叶发育和花发育的联系
        4.1 同时调控植物叶和花发育的基因(家族)
        4.2 从花发育模型看叶和花发育的联系
    5 植物激素在器官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6 突变体材料在育种及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1.3 突变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体植株的形态特征
        2.2 突变体叶片的表型
        2.3 突变体花器官的表型
        2.4 突变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3 讨论
        3.1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体ctp是一个新的大豆株型性状突变体
        3.2 大豆突变体ctp与其他叶形突变体的比较
        3.3 突变体ctp花器官变异的思考
第三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基因的图位克隆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1.3 分子标记选择及开发
        1.4 PCR分析
        1.5 基因定位
        1.6 候选基因预测及测序
        1.7 候选基因的表达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精细定位
        2.2 候选基因分析
        2.3 候选基因测序
        2.4 候选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3.1 CTP基因是一个一因多效基因
        3.2 CTP基因编码蛋白功能未知
第四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基因的功能验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共分离分析
        1.3 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TRV-VIGS)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与标记的共分离
        2.2 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TRV-VIGS)
    3 讨论
        3.1 大豆中CTP基因的碱基缺失突变导致ctp的突变表型
        3.2 大豆ctp突变体表型稳定遗传
        3.3 CTP基因编码蛋白功能保守
第五章 CTP基因特征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蛋白同源比对
        1.3 系统进化分析
        1.4 转录本特征分析
        1.5 组织表达特征
        1.6 突变引起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1.7 蛋白亚细胞定位
        1.8 转录活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保守性
        2.2 系统进化
        2.3 转录本特征
        2.4 组织表达特征
        2.5 突变引起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2.6 亚细胞定位
        2.7 蛋白转录活性
    3 讨论
        3.1 CTP基因编码蛋白的进化特征
        3.2 基因功能与可变剪接
        3.3 大豆基因功能研究的瓶颈
第六章 ctp对叶形及花器官生长发育关键调控因子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关系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基因突变对侧生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中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1.3 基因突变对花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中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和花器官发育调控途径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
        2.2 突变引起的侧生器官发育调控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
        2.3 基因突变对花器官发育模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基因CTP可能参与的叶形态建成的调控通路
        3.2 基因CTP可能存在株型调控潜力
        3.3 基因CTP可能参与的花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通路
        3.4 基因CTP对叶和花生长发育调控途径异同的思考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9)月季A类花器官发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重瓣花的起源方式及遗传特点
    1.2 花器官发育ABC模型及发展
    1.3 观赏植物重瓣性研究进展
    1.4 蔷薇属花器官发育基因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设计思想
        1.5.1 本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RcAP1, RcA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耗材及仪器设备
        2.1.4 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2.2.3 RcAP1基因全长的获得
        2.2.4 RcAP2基因全长的获得
        2.2.5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及测序
        2.2.6 RcAP2基因组结构的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的提取
        2.3.2 RcAP1基因全长的克隆
        2.3.3 RcAP2全长的克隆
        2.3.4 RcAP2基因组结构的分析
    2.4 讨论
3 RcAP1和RcAP2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载体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耗材及仪器设备
        3.1.5 引物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农杆菌瞬时表达与GFP检测
        3.2.3 亚细胞定位预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3.2 农杆菌瞬时表达与荧光检测
        3.3.3 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3.4 讨论
4 RcAP1和RcAP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RNA提取
        4.2.2 反转录
        4.2.3 石蜡切片观察'月月红'花芽分化过程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及标准曲线建立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提取及反转录
        4.3.2 石蜡切片观察'月月红'花芽分化过程
        4.3.3 引物特异性检测和标准曲线分析
        4.3.4 RcAP1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3.5 RcAP2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3.6 RcAP1、RcAP2在重瓣性不同的月季品种中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RcAP1的表达模式
        4.4.2 RcAP2的表达模式
5 RcAP1、RcAP2的功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5.1.2 引物
    5.2 试验方法
        5.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5.2.2 表达载体转入土壤农杆菌
        5.2.3 拟南芥培养
        5.2.4 花器官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5.2.5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筛选及表型鉴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5.3.2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5.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大花紫薇MADS-box家族B类和C类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花紫薇的研究进展
    1.2 重瓣花起源方式的研究
    1.3 重瓣花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3.1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1.3.2 MADS-box家族调控花器官发育理论
        1.3.3 植物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大花紫薇B类和C类基因克隆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2.2.2 基因序列分析
        2.2.3 讨论
3. 大花紫薇花发育研究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筛选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物筛选结果
        3.2.2 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使用多个内参基因进行系统性验证的重要性
        3.3.2 使用多个计算软件对内参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3.3.3 对内参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可靠性
4. 大花紫薇B类和C类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引物筛选
        4.2.2 大花紫薇花发育B类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2.3 大花紫薇花发育C类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3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桃重瓣及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D]. 蔡亚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1
  • [2]水稻C2H2型锌指蛋白NONSTOP GLUMES 1(NSG1)和STAMLESS 1(SL1)调控花/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 庄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3]向日葵cb1突变体突变相关基因的筛选[D]. 吴雨.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4]控制水稻穗发育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编辑与胞间移动分析[D]. 胡广. 长江大学, 2020(02)
  • [5]水杉开花相关的LEAFY、UFO和MADS-box基因功能的研究[D]. 王菁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6]蜡梅花芽分化及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特征分析[D]. 严乔木.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大白菜花瓣形态建成相关基因BrACX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D]. 彭沈凌.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 赵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月季A类花器官发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甄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大花紫薇MADS-box家族B类和C类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研究[D]. 陈之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