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分析--论“产权与中国经济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分析--论“产权与中国经济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分析——评《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权论文,中国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迄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如何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青年学者肖耿所著的《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阅后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更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和研讨。

《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一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以来钻研产权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二十多篇研究报告,这些文章有的是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过,有的是未曾公开发表的为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及中国政府决策层所作的经济研究及政策分析报告,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首次以中文公开发表。虽然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作者始终围绕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产权问题进行分析。应该说,这种分析就其对象而言是把握住了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症结所在。

产权问题目前正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但由于人们对产权概念的理解不是那么明确和统一,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引起的争论是越来越多。作者对产权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者把产权分为控制权和收益权两个方面。据此作者界定了两种不同的产权状态,一种是残缺产权,即一种资源的控制权与资源的收益权相分离的状态;另一种是完整产权,即控制权和收益权相结合的状态。作者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找到所谓的完整产权,但完整产权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作者又认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产权残缺现象,改革中的种种问题都与产权残缺相关。根据作者的分析,在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从国有企业的实际运作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中的工人、管理者,还是国家监督机构中的行政人员都只享有残缺的产权,工人对企业资源没有处置权,但有收益权,管理者与行政监督机构共同控制企业的资源,但并不直接和按比例地受益于他们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因此,这些主体都只享有残缺产权。那么国有企业实施承包制的改革以后,国有资产的产权又是怎样的呢?作者认为,承包制不能解决对财产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问题。在承包制下,承包人得到财产权利而由国家最后承担义务。承包合同防止不了财产权利和义务分离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承包人没有足够的私人财产来作为承包抵押。因此,承包制所确立的产权也是一种残缺产权,这种残缺产权导致承包人负盈不负亏,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亏损。基于这种分析,作者提出,中国应改变现有的产权残缺制度,建立较完整的产权制度。

为强调完整产权的重要性,作者借助大量的数据和模型包括一些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了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者指出,改革以来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明显快于国有企业,在1980—1985年,国有企业的全员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年均5%,集体经济则为10%,在1985—1987年, 国有企业的全员要素生产率趋于停滞,而集体经济的全员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为年均4.5%,由此作者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 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挥着巨大作用,非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力军。为什么非国有企业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作用都优于国有企业呢?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包括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残缺产权相比,具有比较完整的产权,非国有企业较少受政府的行政监督,经营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并且不受一些法规的限制,其利润也大部分归管理者、工人和地方社区所有,因此,非国有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具有较国有企业资产的完整组合。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必须走建立完整产权的道路。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作者认为,为建立国有资产的完整产权,国家应尽可能只拥有那些易于控制的资产。对于国家而言,货币与外汇是两种理想的财产形式,金融资产次之。国家只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拥有完整产权,而由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实物财产拥有完整产权,这样才能较好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作者还认为,股份公司是一种可以实现国家持有企业的金融资产,企业拥有实际财产的运作方式,因此,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股份制的改造过程中,或者说,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后,又如何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减少国有资产亏损的风险呢?作者提出,建立国有资产责任约束硬化是关键之所在,也就是将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且要求具体的责任人有能力承担起责任,否则,由国家来承担国有资产责任仍然不能解决国有资产亏损和流失的问题。为实现国有资产责任约束的硬化,作者认为,应该将国有资产责任分散化、民营化和有限化。这就要求,国家不能将所有的资产都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为此,国家应该出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转而将获得的金融资产投向其他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之中,这样做并没有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而是调整了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达到分散国有资产责任的目的。同时还要实现国有资产的民营化,这种民营化不是简单地将国有企业承包给某个人来经营,而是通过出卖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股份给非国有者,并由后者来具体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国有资产在民营企业中得到增值和保值。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方针,实质上是分散国有资产责任的措施,今后关键的一步是,将每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国有股权降低到50%或30%以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确保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作者的上述观点,笔者并非完全赞同,但作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案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认为,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乃至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办事,而且还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步一步地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是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来透视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果,值得借鉴。如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否只有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的问题。就值得商榷。还有作者提出的,每种产权形式都有它们各自的功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更应该具体探讨比较,不同产权形式的优劣,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种形式。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每种社会制度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完整性。因此,不能仅仅以某种制度作为标准来衡量评估一切。当然,理论研究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进行研究,就更需要多方面地长期地探索。在理论研究中,恰当地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我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分析--论“产权与中国经济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