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_地理论文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区位论文,为例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1.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2)02-0027-05

区位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1]。准确的区位分析对于明确区域发展优劣势,制定、实施正确的区域发展规划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现代区位研究无疑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课题之一”[2]。重庆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区域持续发展对整个战略的实施及其成功至关重要。因此,重庆市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意义重大。通过区位分析,明晰区域地理区位优劣势,探求重庆市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热潮中的区域发展对策,尤为迫切。

1 区位与地理区位

“区位”,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最早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意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ort指位置、点、场所),英文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为“区位”,日本则直译为“立地”,有时也意译为“配置”或“布局”。

区位研究始于17~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3],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区位就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区位理论引入地理学后,地理学家把区位理解为空间的概念,认为区位是“地点概念最终表现为空间诸关系的浓缩”[4]。现代地理学家发展了区位的概念,认为区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层含义。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和结构中的合理性[1]。因此,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又有区,甚至还有被设计的内含[1,5]。

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之后才开始使用的,可以解释为“地理事物的区位”。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但事实上,由于影响区位的因子多为地理要素或同地理现象有关,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经常互用。

2 地理区位分析双层次模式

地理区位指示了地理事物存在的内在地域规律,是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进行区位分析,准确把握区位特征,明确区位优劣势,是制订正确的区域发展规划、完善区域空间结构和组织的必要前提。而所谓区位分析就是在区域发展目标下,分析、评价研究区域中与其相关的各地理事物、现象在背景区地理空间中的位置组合特征。

地理区位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对这众多类型的地理区位不加区别地统统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意义。为对区域地理区位进行系统、有序地分析与评价,选取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互相包含、影响、制约等关系,参考地理学学科分类体系,我们提出区位分析双层次模式(图1)。该模式将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级地理区位和二级地理区位。二者之间属总-分关系,前者又可划分为多项地理区位,其中与区域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构成后者。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细致分析,能迅速抓住区域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即区域地理区位的整体特征及其优劣所在,从而使决策部门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制订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可能。因此,对前者的评判取决于对后者的评价,应把区域地理区位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评价上。需说明的是,模式中的箭号仅反映了各类型区位间存在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方向。而实际上,任意两种区位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

图1 区位分析双层次模式

Fig.1 Two-level model of location analysis

从图1可看出,按地理学的二分法,地理区位相应地可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二者共同影响、制约着经济地理区位。而经济地理区位包括农业地理区位、工业地理区位、商贸地理区位、交通通信地理区位和工程地理区位。其中,工程地理区位指研究区域在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空间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又可分化出资源地理区位、环境地理区位、旅游地理区位、城市地理区位和政治地理区位,它们同时受到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的影响。其中,政治地理区位指研究区域在地域行政单元划分,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区域发展决策的空间战略部署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中,由左至右,这5个地理区位,受自然地理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人文地理区位的作用则逐渐增强。基本上,前三者受自然地理区位的作用稍强,人文地理区位的影响则在后两者中占优势。此外,环境景观差异是决定游客流向的重要因子,旅游地理区位深受环境地理区位的影响,二者的优劣一般比较一致,但也存在特例。

3 重庆市地理区位分析

重庆直辖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域上包括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全市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与鄂、湘、黔、川、陕五省接壤,幅员总面积8.24万km[2],总人口3060万(1998年末),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市现辖43个区市县(1997年末),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170多万,占总人口的5.7%,另有贫困县21个,贫困人口366万,占总人口的12.2%[6]。

重庆市升级为中央直辖市,行政权限增大了,但区域发展水平低的状况并未改变。人均GDP仅为4684元(1998年),与人均GDP超万元的京津沪三直辖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市必须扬长避短,迅速调整区域发展思路。而调整的首要前提在于对区域相对位置的准确认识,即区位分析,这是促进重庆市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刻不容缓。

3.1 资源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境内河网密布,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达数百条,水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438.72万kW,可开发量740.48万kW。能源、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以万县市为中心的川东油气盆地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矿种有铁、硫铁矿、铝土矿、汞、锰、钡、重晶石、岩盐、磷、萤石、白云岩、耐火粘土、铸型砂、大理石等,储量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在西南地区,部分矿种甚至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个大城市市域范围内,资源富集程度和组合程度之良好,在国内外还没有第二个。”[6]而且,重庆市还紧邻川滇黔接壤地区。该地区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多样齐全,分布集中,且相互配套组合,形成整体综合优势,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待开发的大型能源、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3.2 环境

重庆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跨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和盆南边缘山地三大自然地理区。境内地形起伏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属西南山地灾害核心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50%,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重庆的酸雨危害也很严重,其主城区已成为全国酸雨分布中心。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酸雨污染和三峡库区移民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7]。

3.3 旅游

尽管生态环境脆弱,但景观的多样性与特质性造就了重庆优越的旅游地理区位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区内更有大宁河、乌江风光、南川金佛山等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以及三国古战场、陪都遗迹等文物古迹,又紧邻三峡工程和葛州坝水利枢纽等工程旅游热点地区,是我国风景名胜旅游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又是古巴渝文化、西南鬼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因而还是我国巴、鬼文化旅游的中心。旅游前景广阔。

3.4 农业

重庆地处湿热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少,多春旱、伏旱、暴雨、低温等农业灾害性天气,不利于传统种植业的高产、稳产。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拥有诸多河流、水塘、水库等较广面积水域,适合多种经营,发展林牧业和淡水养殖业。

3.5 工业

重庆是全国七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西南工业中心,工业物质、技术基础较好,区内外能源、原材料配套资源丰富,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拥有近千家科研机构,40多万科研人员。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轻重工业均可发展。

3.6 交通通信

重庆市地处“两江(长江、嘉陵江)三线(成渝、川黔、襄渝)三国道(成渝、汉渝、渝南)”的交汇点,是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联系的枢纽。近年来,由于西南各地大力发展陆路交通,川江航道长期整治不力,重庆多山、多雾的地形、气候特征不利于航空运输迅速发展等原因,造成重庆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有所下降。

重庆作为省间中心站、全国六大通用中心之一,辅助北京对西南地区通讯线路实施指挥调度,已成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

3.7 商贸

重庆紧邻西部原材料市场和东部轻重工业品市场,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其物资批发和商品零售在西南地区都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之一。

3.8 工程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大部分在重庆市域内进行,三峡库区将淹没重庆市部分地区。一方面,库区百万人口以上的移民有2/3以上将在重庆市;另一方面,国家对工程建设和移民开发的巨大投入和优惠政策为区域发展创造了良机。水库建成后航运、电力和渔业等多种效益也将使重庆受益匪浅。

3.9 城市

重庆市处于四川盆地的成渝双核心城镇体系内。区内重庆主城区为该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之一,为特大城市,另有中等城市2座,小城市6座和636个小城镇。区内缺乏大城市,城镇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各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

3.10 政治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4%,是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试验田”。同时,重庆又地处我国中西部交接带,是西部发展的“龙头”、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具有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起着重要的“承东(中)启西”的战略作用。此外,重庆深处内陆,属国家战略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又相对便利,是我国军事工业的理想战略基地。

上述重庆市二级地理区位的分析表明,该区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而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则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尽管环境地理区位、城市地理区位不佳,但政治地理区位、工程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总体而言,重庆市的地理区位相对较优。

4 重庆市区域发展对策

4.1 以对外交流强化为前提

区域发展要求良好的开发、开放环境,重庆市应东引西联,密切加强区内外各项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中西部结合部的便利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央直辖市的行政权限和优惠政策,积极参加现有各级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并联合西部地区,组织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大协作,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充分利用西部密集的各类资源和占全国1/6人口的广阔市场,争取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增长级”。

4.2 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

三峡工程建设及其库区开发,将会在区域内形成资金、技术、物资、建筑、运输等五大市场,并使长江上游地区由相互分割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庆应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中央直辖市的行政优势,在五大市场的组织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其经济辐射范围,把本区建设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服务大本营和生活、生产物资供应的重要基地。

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与库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导致库区大量农村人口向区内各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迁移。因而,重庆市应在城镇总体规划中适应劳动力的必然流动,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大中城市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8],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流通网络。

4.3 以交通、通信网络完善为基础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重庆的交通、通信现状极大地限制了其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通信事业落后,1998年全市平均每百人邮电业务总量为11306元,仅是上海市的1/9还弱,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约266.21万门,不及上海市的一半,尤其农村电话普及率低,平均每百名农业人口仅拥有电话1.34部,极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更不完善,占区内面积近73%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仍未通铁路。公路营业里程中末等级路段占90%以上,以川江航道为主的内河航运体系虽已形成但作用甚微,其货运量仅占交通运输总量的6.9%。而重庆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就在于两江相汇、水陆联运,水运优势不能很好发挥,陆路运输又无优势可言,重庆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交通、通信地理区位优势的下降迫切要求重庆市着力加大综合交通、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跟上区域发展的需要。近期交通运输应以整治川江航道,发挥水运优势为重点。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大水陆联运力度,新建川汉线(重庆—枝城)、渝汉线(重庆—武汉)等铁路干线和重庆经泸州至宜宾的二等级公路等沿江交通干线。另一方面,新建达万线(达县—万县)和兰渝线(兰州—重庆)等铁路干线,加大交通干线覆盖度。同时,民航应适时新建、扩建一批空港,尽早开辟新的国际国内航线。通信事业近期应以扩大电话业务(尤其是农村用户)为重点,加大光缆传输、卫星通信等先进通信设备与技术的引入,构筑、完善以邮政、电话、光缆传输、卫星通信及数据网为主体的通信网络。

4.4 以旅游、商贸开发为先导

重庆市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旅游、商贸地理区位优势,加大旅游、商贸开发力度,以激活区域经济,带动区域发展。当前,应着力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交通、通信、商贸及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长江三峡、大宁河风光,巴鬼历史文化名胜,以及三峡工程和葛州坝水利枢纽等旅游热线和景点的开发为重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和名优土特旅游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发展的旅游业,使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和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积极利用重庆西南交通、通信枢纽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形成东西部商品流通的中转站。

4.5 以工农业重组布局为核心

重庆市的农业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应积极利用区内雄厚的科技力量,众多的农业科技人才,科技兴农,建立适合山地环境的生态农业结构体系。适应该区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区际差异大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加大经济林木、中药材、牧产品和淡水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农业稳步增长。

重庆工业经过长期建设已基本形成沿江(长江、嘉陵江)工业走廊和沿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干线的工业布局。全区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分布在“两江三线”周围,使沿江地区工业污染严重,极不利于重庆主城的进一步发展。而新划入的二市一地,尤其是邻近川滇黔接壤地区的区域,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除涪陵、万县两市城区有少数大中型现代化企业外,大部分地区工业发展一直处于小规模、分散化阶段,极不利于这些地区丰富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重庆市应将原材料、能源及重型加工工业,布局到具有资源优势或交通优势的两市一地地区,一方面减轻重庆主城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加快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步伐,使重庆市的工业布局更趋合理,在两市一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为川滇黔接壤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奠定物质、人力、技术和资金等各项基础。近期,可考虑充分利用两市一地的盐气资源、水能资源和汞、锰、铝土矿资源,布局相应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冶金工业。同时,配合工业的重组布局,应重点加强两市一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大中城市,逐步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

此外,重庆市在工业重组布局中还应注意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重庆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型化,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区内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重庆市应发挥区内农副产品丰富与靠近西部轻工业原料产地和西部轻工业品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设备,依托重工业,大力发展轻工业。发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科技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科研产品成果,加速现代日用消费品的开发,积极抢占西部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其二,是军工企业的转产。“重庆这个城市的发展是靠两次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战争;三线建设是一场假想战、模拟战。”[9]现在,作为我国常规兵器生产基地,重庆拥有大批军工厂和军工科研机构,以及上百个仪器仪表、机械、化工、金属材料等军工生产配套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科研攻关能力强。重庆应充分发挥这些军工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优势和现有基础,在保证军需的前提下,积极转产民用消费品,大力开发以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4.6 以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为保障

目前,重庆市的工业污染与山地灾害比较严重,极大地危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长江水源也是一大威胁。重庆市应着力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物资等各项投入,采取措施,防治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破坏。当好维护三峡水库和大坝安全的生态保护区,保护长江水源,为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收稿日期:2001-11-10;修回日期:2002-02-15

标签:;  ;  ;  ;  ;  ;  ;  ;  ;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